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抗血小板、降纤、溶栓和抗凝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用抗血小板治疗和降纤治疗脑梗死52例,与综合抗栓(抗血小板、降纤、溶栓、抗凝)治疗脑梗死病例47例相比较。结果:神经功能改善,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抗血小板和降纤治疗组(对照组)(P〈0.05)。治疗1天后病情仍进展者,综合组为6%,而对照组为1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天、7天纤维蛋白酶原比较,综合组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结论:综合抗血小板、降纤、溶栓及抗凝治疗脑梗死,能减少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临床疗效,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脑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动脉介入溶栓组。治疗前和发病后1、7、14、28d做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脑动脉溶栓组评分迅速增加,与静脉溶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率分别为2.08%与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塞疗效好,而且尿激酶脑动脉内溶栓比静脉溶栓相对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注射液10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缓慢静滴,1次/d。连用10d。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溶栓、抗凝、抗纤溶及血小板抑制剂,评价临床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缓解临床症状.未发现因出血而终止治疗的患者。表明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结论: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童浩宇 《大家健康》2016,(2):110-111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在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A、B、C 三组。A 组18例,采用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B 组24例,采用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C 组18例,采用机械碎栓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比较三组并发症、平均溶栓时间及平均尿激酶用量。结果:三组溶栓治疗均成功,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 组溶栓平均时间短于 A、B 两组,且平均尿激酶用量少于 A、B 两组,p <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4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选用疏血通、脉络宁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85%,心绞痛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溶栓降纤,降低血脂及胆固醇,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18例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前进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6):1481-148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VBS)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39例VBS梗死患者根据病情是否进展恶化分为两组:进展性卒中组(PS组)和非进展性卒中组(nP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S组与nPS组比较,在VBS狭窄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压分级、心房纤颤(AF)发生情况及空腹血糖(FBS)、纤维蛋白原 (Fib) 水平、溶栓和降纤治疗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VBS狭窄积分、NIHSS、高血压、高血糖、AF、溶栓或降纤治疗与病情进展恶化相关.结论 VBS狭窄积分、NIHSS、高血压、高血糖、AF是VBS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或降纤治疗能够部分逆转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进行治疗的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各为39例。传统组采取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采取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对比传统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传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病情,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因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疏血通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疏血通治疗组和脉络宁对照组,20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定量.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实验室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定量对比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结论疏血通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肢体血流量、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抗凝、溶栓、降纤、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适用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征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95-196
目的比较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手术组),行For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治疗;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介入组)行介入溶栓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动脉通畅情况、D-二聚体含量、复发率、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结果两组的动脉通畅情况、复发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取栓术比介入溶栓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效果略为理想,但介入溶栓术也有自己的优势,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抗凝降纤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凝降纤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同期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病人90例随机分为抗凝降纤治疗组(A组)30例、对照B组、对照C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分别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进行临床疗效检测。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抗凝降纤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1月在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9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案,包括采取降纤、降颅压、抗凝、基础病症治疗、对症治疗以及脑循环代谢改善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此方案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行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患者经治疗后智能、意识及记忆力方面症状指标改善状况。结果:经治疗后,参照组18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2.31%(32/49);治疗组26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76%(43/49),治疗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的两种治疗方法,评价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试验研究的方法,根据患者应用的不同药物把患者分为左旋多巴治疗组(A组)及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组(B组)。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成本及相关性。结果两个治疗组间成效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帕金森(H-Y)分级较高,住院天数长及总费用(包括药费)较多;成效比与总费用(包括药费、护理费用)、住院天数呈正相关,与治疗前评分呈负相关。结论治疗药物成本在总治疗成本中占的比例最大,应用多巴胺受体兴奋剂治疗的成本效果比不比应用多巴胺替代治疗者高,与患者病情轻重有关,H-Y分级与选择治疗的药物相关,综合治疗可提高成效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6~14个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Villalta评分及各等级例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健身法联合饮食调节对高血压患者降压降脂效果。方法:选择西安铁路职工医院、陕西省康复医院56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28例,运动干预组患者使用运动健身法联合饮食调节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饮食调节进行干预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运动干预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SBP及DBP值分别为(126.5±9.6)mmHg及(68.9±8.5)mmH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干预治疗后的(136.8±13.2)mmHg及(86.9±8.7)mm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组患者干预治疗后血清中LDL、TC、TG水平较干预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而HD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健身法联合饮食调节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水平,疗效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海英  徐华 《现代医学》2014,(6):684-68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生理和心理护理干预,两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伴高凝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抗凝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伴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抗凝加化疗,设为治疗组,给予一线标准方案化疗,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000U并伴随化疗,1次/d,皮下注射,阿司匹林100mgpo,1次/d,21~28d为1个周期,4个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一线标准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22.7%和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30.2个月和29.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KPS改善率分别为63.6%和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性反应基本相同。结论:伴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加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Ⅰ型呼吸衰竭6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19例I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机械勇气,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如上述治疗无效则采用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如治疗前后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插管率、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PO2及SpO2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动脉PCO2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后NIPPV治疗组的PO2、SpO2较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的插管率、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在救治呼吸衰竭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炜  钱东翔  王智坚 《河北医学》2009,15(8):961-964
目的:探讨妊娠期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妊娠期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后14例患者中9例完全康复,偏瘫1例,失明1例,视力下降1例,死亡2例。结论:妊娠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病情凶险,及时诊断,尽早终止妊娠、抗凝溶栓治疗是减少孕产妇死亡、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原理分析。方法从该院2010年9月—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60例给予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标记为对照组;60例给阿替普酶溶栓+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标记为实验组,观察两组冠脉再通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实验组:3例出血。出血死亡1例,总数4例;对照组:出血13例,出血死亡3例,总数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联合抗凝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溶栓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静脉尿激酶溶栓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 P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6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PVT患者,分别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PVT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治疗效果,溶栓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抗凝、祛聚组( P<0.01)。结论对于脾切除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祛聚治疗仍发生PVT的患者,经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效果,且方法相对简便,可行性强,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