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丽珍主任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行医20余年,主攻妇科疑难病症、产科保胎等,深谙妇产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诊疗疾病时力求细致人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拥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中医诊疗方法,疗效甚佳。笔者随师跟诊学习,受益匪浅。孙老师在治疗病理性盆腔积液方面经验丰富,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角度阐述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使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辨证更加准确,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方法]以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的四个阶段为依托,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进行遣方用药,使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在临床诊疗上有机结合。[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前心衰阶段和前临床心衰阶段,临床辨证多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证;临床心衰阶段,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痰浊水饮内停证;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可辨证为心肾阳衰、水饮泛滥,脾肾阳衰、痰浊内生,甚或阴竭阳脱证。[结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有助于中医临床诊疗。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辨病分期下对应的中医证型及其论治,使中医辨证论治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医妇科辨证、辨病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提出中医妇科的辨证,除一般的脏腑气血等辨证内容外,还应增加冲任及胞宫辨证的内容。提出辨证要与中、西医辨病相结合,并使辨证、辨病有规律可循。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成果,来丰富中医妇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医妇科学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中医妇科学,首先要重视整体观专业理论的提高。鉴于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尚有附于内科学之处,要提高妇科学专业理论特别是有关生殖调节的机理研究,须得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同时又必须结合研究微观与宏观论。其次是提高辨治水平,不仅要求掌握病变发展的纵向规律,进行传统辨治,同时要求微观辨证,宏观推导,未病论治。再次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改革教研方法,普及中培养尖子人材,期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出几名高明的中医妇科理论家和临床家,为推动妇科学术较快前进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勃起功能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男科疾病,严重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以及身心健康。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将中医体质学说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单一诊疗模式的局限性,王琦教授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建立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即"三辨模式"),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想,对于诊治疑难病、反复发作性疾病,疗效能明显提高。偏头痛为反复发作的一种难治性疾病,体质不同可影响偏头痛的发病、病程及预后,偏头痛患者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关系。偏头痛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性,且偏头痛患者的中医体质也具有一定的偏颇体质易感性。王琦教授根据诊疗偏头痛的经验,将偏头痛体质进行分类,并进一步辨证,从总体上把握患者疾病的整体状态,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疗效明显得到提高,此法对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论治颅脑损伤,必须从整体观出发,要具有系统的、清晰的辨证思维。通过对颅脑损伤疾病过程的病机及其变化规律的把握,从病机出发,紧扣病机,分期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建立系统的颅脑损伤中医诊疗体系,提高辨证水平,对颅脑损伤的救治,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子孝教授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的中医诊疗思路模式,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践中,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急则治其标,不拘泥于基本方药,灵活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疗效显著,对临床诊疗有很好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饶旺福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多年,平素博览中医典籍,始终坚持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前人的基础上,摸索出了自己对于重症肌无力诊疗的一套见解,在临床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从饶旺福对重症肌无力的辨治思路、分型论治、笔者体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另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建立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候相结合,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证候诊断标准,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该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药防治PCOS临床实践中,要把体质调理同中医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密切结合起来,针对青春期前PCOS高危体质患者通过体质调理降低该病的发生率,针对育龄期的PCOS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体质调理提高临床疗效。要针对PCOS中医证候病名规范、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诊断标准化研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PCOS的特色和优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中医学所说的“证”是一个非线性的开放复杂系统。中医的“辨证”属于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在揭示辨证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统一辨证方法,提高辨证水平的需要。采用经验建模与计算建模相结合,将贝叶斯网络用于中医辨证诊断数据中症状与证素间隶属关系、证素之间组合关系的研究,运算结果表明其与中医专家经验有很高的吻合性。贝叶斯网络是对辨证进行信息挖掘处理的一种较好方法,但仍未能全面反映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医数字辨证是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的核心,辨证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辨证的准确度和效率。为了建立中医数字辨证模型并验证其准确度,需要准备大量的配套医案。根据中医数字辨证模型对医案的需求,设计了中医数字辨证配套医案智能采集与分析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Python编程技术实现了医案采集、医案展示、医案检索、数据统计分析及可视化等功能,有助于快速采集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医医案,提高中医数字辨证模型的创建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和分布规律一直是中医药学科长期追寻的目标。目前多采取"病证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具体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中医证候规律研究只有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证-方-效这一中医临床诊治思维方式为纲,才更具指导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已在控制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调控免疫、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因此,将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中医四诊信息结构化数据采集平台、规范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开展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临床再验证等基础性研究,可为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方证辨证是一种临床诊疗思维方法,其思想起源于《伤寒杂病论》。在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从方证理论的思想来源,方证辨证与方证相关的区别,以及方证辨证与其他8种辨证方法相比的优越性等方面入手,对这一辨证方法的提出和发展作出了初步分析。方证辨证有别于方证相关,集辨证与论治于一体,是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中最直接的方法,方证辨证是方证与病证的相对应,强调抓主证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方证辨证法在临床辨病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常规临床辨证方法,进行大样本量临床调查,总结胃癌中医证候的主次构成。方法:以前期课题组研究得出的6种证型分类为依据,由两名主治医师同时床边分别辨证,保证辨证的无偏倚性,多中心运用临床辨证调查表(由流行病学专家指导设计完成)进行调查,详细记录,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管理,对症状体征进行赋值后统计计算。结果:肝胃不和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胀痛、弦脉、嗳气、疼痛与情绪有关、心烦易怒、泛酸、呃逆、饱胀感或稍食即胀、头晕、细脉、腹部胀大、进食梗阻感、疼痛不固定、涩脉;胃热伤阴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舌色红绛、苔少甚则舌面光、灼痛、数脉、肛门灼热、口干、裂纹舌、细脉、午后潮热、呕吐、盗汗;脾胃虚寒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舌苔嫩、进食梗阻感、迟脉、缓脉、促脉、情绪如常、腹痛、腹泻、四末不温、下肢浮肿、畏寒怕冷、面色(?)白、头晕、消瘦、嗳气、沉默寡言、恶心、涩脉、泛酸、饱胀或稍食即胀、呕吐、便秘;瘀毒内阻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涩脉、刺痛、舌下脉络迂曲、舌色青紫或紫暗、疼痛固定、黑便或便色为暗红色、呕吐物为暗红色血液、面色晦暗、口干不欲饮、疼痛、弦脉、舌苔白、恶心、舌苔薄、绞痛、嗳气、头晕、泛酸、口苦、缓脉、促脉、细脉、腹痛喜按;痰湿凝结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滑脉、舌苔腻、舌苔厚、口干不欲饮、呕吐胆汁、恶心、口苦、饱胀感或稍食即胀、绞痛、嗳气;气血双亏型证候构成由主至次依次为:腹痛喜按、地图舌、细脉、乏力、面色萎黄、头晕、自汗、裂纹舌、上腹部不适、盗汗、消瘦、畏寒怕冷、便秘、恶心、舌神枯。结论:所得出的胃癌证候较为贴合临床实际,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定量化的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辨证的过程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临床的证候表现,推断出某证,这个过程用数学方法进行模拟,就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代入自变量(证候)求出函数,根据函数的值而得出辨证的结果,用信息分析方法可以评价证候的诊断贡献率,对变量进行精简,并以此为基础对各证候进行赋权,参考粟的症状赋权法建立辨证的隶属函数,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一阈值,根据函数值的大小确认辨证的结果,可以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整理,分析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