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FC方案和环磷酰胺联合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CHOP方案)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FC方案组与CHO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分别是33.3%和14.3%(P=0.175),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52.4%(P=0.031).两组方案对WBC、PLT的抑制程度以及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C方案诱导治疗成人CLL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CHOP方案.其中总有效率两组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方案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C方案可以作为成人CLL患者一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以氟达拉滨为主的化学治疗方案成为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的主要手段,但往往伴随着骨髓抑制及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氟达拉滨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的新药,本研究评价了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米托蒽醌方案治疗SLL/CLL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的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化疗方案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1例SLL/CLL患者,其中初发者11例,复发、难治者10例,均接受FC化疗方案:氟达拉滨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环磷酰胺400~6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重复6个周期。结果21例平均完成约4.4个周期,完全缓解(CR)率61.9%(13/21),部分缓解(PR)率28.6%(6/21),总有效(OR)率90.5%(19/21);其中初发组CR率63.6%(7/11),PR率36.4%(4/11),OR率100%(11/11);复发难治组CR率60.0%(6/10),PR率20.0%(2/10),OR率80.0%(8/10),2组CR率、OR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出现Ⅲ~Ⅳ级白细胞减少7例(33.3%),出现Ⅲ~Ⅳ级血小板减少4例(19.1%),出现感染、发热7例(33.3%),无相关毒性死亡。其他毒性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轻度肝肾功能损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 a生存率为90.5%(19/21),2 a无病生存率为80.9%(17/21),其中初发组2 a生存率100%(11/11),2 a无病生存率100%(11/11);复发难治组2 a生存率90.0%(9/10),2 a无病生存率70.0%(7/10),2组间2 a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SLL/CLL的近期疗效较好,患者能够耐受其毒副作用,但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单药(F方案)或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2006—2012年3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3组,F组11例,FC组11例,CHOP组11例,研究含氟达拉滨的治疗方案与传统CHOP方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研究F方案与FC方案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F和FC方案与CHOP方案相比,完全缓解率(CR)提高,总有效率(OR)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案不良反应在血液学改变方面及在非血液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有氟达拉滨的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优于传统的CHOP一线治疗方案,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优于氟达拉滨单药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中52例患者接受FC方案(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即为实验组,而48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长春新碱以及阿霉素)进行治疗,即为对照组,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为84.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CHOP治疗方案,FC治疗方案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也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合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96.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率、呼吸道感染率、血小板减少症率、粒细胞缺乏症率分别为4.00%、2.00%、4.00%、4.00%,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率都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应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应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 CR 30例(56.60%),PR 16例(30.19%),NR 7例(13.21%),总有效率(CR+PR)86.79%。对照组 CR 23例(43.40%),PR 17例(32.08%),NR 13例(24.53%),总有效率(CR+PR)75.47%。两组数据比较,总有效率(CR+PR)卡方检验,χ2为3.235,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骨髓抑制15例(28.30%),肝脏毒性8例(15.09%),消化道系统6例(11.32%),总发生率54.72%。对照组骨髓抑制22例(41.50%),肝脏毒性12例(22.64%),消化道系统12例(22.64%),总发生率86.79%。两组数据比较,总发生率卡方检验,χ2为4.255,P=0.0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患者口服氟达拉滨片40 mg/(m2.d),连续5 d,每4周一个疗程。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中CLL/SLL治疗指南标准判断疗效。结果:22例患者接受了治疗,每例患者中位疗程为4疗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40.9%(9/22),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率45.5%(10/22),总有效(overall response,OR)率86.4%(19/22)。17例初治患者中CR 7例(41.2%),PR 8例(47.0%)。5例复治患者中2例CR,2例PR。中位随访24个月,患者生存率为81.8%。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7例(31.8%)患者发生I~III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13.6%)患者发生感染。非血液学毒性轻微。不良反应均可恢复。结论:口服氟达拉滨对于CLL/SLL患者安全、有效,并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或米托蒽醌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惰性淋巴瘤.方法 对7例难治或复发惰性淋巴瘤患者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6例,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1例治疗,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例,因出现溶血性贫血终止治疗2例.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60%,血小板减少16%,肝功能损害8%,肺部感染8%.结论 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惰性淋巴瘤疗效好,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结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78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9)和参照组(n=39),参照组采取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研究组采取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结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CLL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