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依据传染病学课程自身特点及疾病谱的演变,探讨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整合改革思路。方法通过学生临床所见病种与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分析感染科疾病谱与教学内容脱节问题。结果提出从感染病学角度整合传染病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结论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变革,传染病学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耀凯  王宇明 《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8-239,244
在传染病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以下改革:将教学内容扩展到经典传染病以外,按照感染病学研究范畴授课,学科新进展及时纳入授课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在考试形式上突出实际能力的考察;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幻灯为主.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传染病疾病谱发生较大变迁,常见传染病病种、患者数逐年减少,但各种新发与再现感染病不断出现,现有的学科状态与人才结构已不能适应疾病防治需要,学科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感染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既并未变化当下医学科目区分的整体局面,又完备并推进了传染病学,维持了科目的整体性及合理性,有助于感染病的医疗、科研及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4.
谢娜 《肝博士》2008,(1):9-12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5.
建祥 《肝博士》2008,(3):17-18
叶晓光1959年11月出生,教授。1985年9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j989年7月暨南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第二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感染病学会常委,广州市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近几年担任广东省科技厅自然科学成果鉴定专家,广东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完成学业的最后阶段,通过实习可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医学生成为医生前的一次实战演练。本文针对我们感染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结合感染病学科的发展,为提高感染病学临床带教水平,谈了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孙庆丰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2):115-116
根据笔者近年来对传染病学(感染病学)教学的学习与实践体会,浅谈如何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一、认识传染病教学的重要性近100年来,人类与传染病的较量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疫苗和抗生素的问世,不少过去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不再肆虐人间。然而目前全球57亿人当中仍然约有半数  相似文献   

8.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1,(11):F0002-F0002
谭德明,男,医学博士,传染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病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常委、湖南省医学会理事、湖南省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临床及基础研究30年。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2551-255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拟于2006年10月12日至16日在四川成都市召开第九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特邀请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流行病和病原学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学、公共卫生学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征文内容:①各种感染病(包括传染病)的诊治,特别是细菌、真菌、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  相似文献   

10.
汇寒温之说 立外感病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简述寒温争鸣的历程和汇析寒温分设学科的不足,表明寒温合一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而论证确立外感病概念和创设外感病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外感病学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1.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传染病预测预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早期发现传染病发生的异常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进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目前传染病预测预警的方法包括应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预测预警,利用症状监测进行预测预警,通过监测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预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警等。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流行病学理论,已经向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转变,对现代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Global warming and infectious diseas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lobal warming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includ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depends o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host population and the causative infectious agent. From the human standpoint,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may trigger human migration, causing disease patterns to shift. Crop failures and famine may reduce host resistance to infections. Disease transmission may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scarcity and contamination of potable water sources. Importantly,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esses may damage the existing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 leaving mankind poorly prepared for unexpected epidemics. Global warming will certainly affect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vectors. Altitudes that are currently too cool to sustain vectors will become more conducive to them. Some vector populations may expand into new geographic areas, whereas others may disappear. Malaria, dengue, plague, and viruses causing encephalitic syndromes are among the many vector-borne diseases likely to be affected. Some models suggest that vector-borne diseases will become more common as the earth warms, although caution is needed in interpreting these predictions. Clearly,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change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ability of mankind to react or adapt is dependent upon the magnitude and speed of the change. The outcome will also depend on our ability to recognize epidemics early, to contain them effectively, to provide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to commit resources to prevention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同气象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运用气象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有关气候因素与传染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气候因素改变对传染病的影响,探讨可用于研究气象因素与传染病之间关系的科学方法,并利用气象因素对传染病发病进行预测预警。揭示传染病的气象流行病学规律对建立疾病早期气象预报预警系统、预测传染病的发病有很大的帮助。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科学防治传染病,从而达到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新才  许信红  蔡文锋  吴德平  王鸣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1235
目的了解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及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2001-2006年共报告突发事件480起,发病23836人,死亡126人,主要以传染病爆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时间分布上全年均有发生,但以3~6月为最多,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和工地企业,发病人群主要以学校学生和农民工为主,平均持续时间为16.18d,报告及时性为4.02d。结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制定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红安县2000-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发病病种变化以及发病顺位。结果 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88.82/10万;死亡3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47/10万;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前升后降趋势,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和性传播传染病上升幅度较快。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二者占发病总数的91.03%。结论 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前升后降趋势。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麻疹、淋病是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应重点做好相应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5年洛阳市老城区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老城区2005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7种计508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334.7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4种计158例,报告发病率为104.12/10万。乙类传染病中前五位的是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淋病;血液与性传播疾病占发病总数的45.05%,肠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15.16%,呼吸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16.01%。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以20~40岁工人和农民为主,丙类传染病以小学生、幼托儿童为主。结论应该加强对血液与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强对工人、小学生、幼托儿童的健康知识教育,加大学校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菌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为人类健康与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抗生素被长期广泛使用,多种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现象。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病原体的出现加剧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困难。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和多作用的特点,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尚未发现明显的耐药性。从中草药中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已成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就细菌耐药现状以及中药抗常见耐药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传统思维在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具有局限性应针对社区人群的特点,引入健康管理,在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指定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麻疹,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10.92%和4.73%,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2%。结论应加强对肺结核、乙肝、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