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移植骨牙种植体同期植入的愈合机理 ,为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恒河猴为实验动物 ,分三组分别行血管吻合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游离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拔牙后 3个月植入牙种植体 ,分期获取标本 ,通过人体解剖、X线摄片、光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原位杂交等方法进行分析 ,以评价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发生骨整合的情况 .结果 :血管吻合移植骨及游离移植骨都与牙种植体发生良好的骨整合 ;血管化移植骨与牙种植体的结合与正常骨的结合相同 ;非血管化移植骨牙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后骨整合 情况。方法:采用10只恒河猴为实验动物,进行自体髂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切取标本后进行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种植体与移植骨均发生了良好的骨整合,结论:VBG,NVBG移植骨种植体一期植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对异体骨移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带血供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6周分别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Ⅶ因子相关抗原特异性标记,比较不同时问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骨组织哈佛氏管内较早出现微血管;在相同阶段,实验组VEGF的表达强于对照组,MVD高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对异体骨移植的血管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去抗原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色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免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4周、8周和16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X线表现为实验组骨痂形成的速度快于对照组,骨痂形成的质和量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骨质更新速度以及新生血管速度均快于对照组,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相同时期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BMP)促进钛种植体(Ti)植入产疗颌骨后种植体与宿主骨间界面的骨结合作用。方法 16只经过60Gy^60Co照射下颌骨后6个月的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8只植入BMP-Ti复合型种植体为实验组,8只植入Ti种植体作为对照组。于植入术后2、4、8周和12周对种植体-宿主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分析观察。结果 实验组植入界面新骨生成较对照组早。12周时,实验组植入界面呈骨性  相似文献   

6.
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移植骨牙种植体同期植入的愈合机理,为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分三组分别行血管吻合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游离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拔牙后3个月植入牙种植体,分期获取标本,通过人体解剖、X线摄片、光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原位杂交等方法进行分析,以评价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发生骨整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非血管化骨移植(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 NVBG)同时植入种植体在临床上已有应用。为了获取NVBG同时植入的种植体与完成爬行替代的新骨间相结合的可靠证据,便于临床推广应用,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人工种植体:采用华西医科大学研制的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翻面骨膜骨条髓内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42例。结果:经随访3个月~18个月,36例术后3个月全部愈合,6例术后4个月愈合。患者腕部疼痛、无力症状消失。结论:我们认为带血管蒂翻面骨膜骨条髓内移植手术与常规带蒂骨块、带蒂骨膜移植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骨膜内生层向外有利于骨生成;②髓内移植骨生成由中央向周围均匀扩散,充分地发挥了带蒂骨移植方法的骨生成效率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讨骨膜碎片的成骨作用及红骨髓对骨膜碎片成骨的影响 .[方法 ]将自体红骨髓凝块放入家兔1.5cm长的桡骨缺损区 ,并将已制备的骨膜碎片植入其中 .家兔红骨髓内植入骨膜碎片作实验组 ,单纯骨膜碎片作对照组 .术后第 3 ,5 ,7d和第 2 ,4,8,12周取材进行X线摄片、肉眼观察、组织学检查、骨直径测量 .[结果 ]术后第 4周 ,实验组家兔达到完全骨性愈合 ,两组新生骨直径有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在第 12周还未完全修复骨缺损 .[结论 ]骨膜碎片有成骨能力 ,往红骨髓内植入后增强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合螺旋式种植体的非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15例患者共38枚种植体植入非血管化髂骨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并对种植义齿修复后进行咀嚼效率的测定。结果种植体植入非血管化髂骨后稳定性良好,但2例下颌骨缺损较大的(>8 cm)病例,术后半年发现种植体骨界面有较明显吸收。种植义齿修复后,患者咀嚼效率接近正常,表明结合种植体的非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缺损,可早期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结论结合螺旋式种植体的非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可以早期实现下颌骨的功能性重建,但大范围的下颌骨缺损不宜用此法修复。  相似文献   

11.
葛铭举 《河北医学》2012,18(10):1392-1394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实验选取在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份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下颌骨缺损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对下颌骨缺损按HCL分类法进行分类,采用非血管化骨移植法对不同类型的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分析并总结修复后移植骨成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移植骨成活率89.7%,其中L类下颌骨缺损成活率最高.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1.6%,其中H类下颌骨缺损感染率最高,L类下颌骨缺损感染率最低.结论:采用非血管化骨移植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是重建和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简单、有效、理想治疗方法,该方法最适合于L类缺损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38只新西南大白兔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将髂骨块与股骨应力骨小梁方向一致植于股骨缺损靶区域;B组垂直方向植骨;C组随机植骨.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测定X-ray、新生毛细血管、新生骨生成量等指标.结果 股骨骨缺损缺损范围:13~14mm.三组骨缺损靶区域骨痂生长及X-ray:术后2周有少许程度区别,4周时差别明显,8周无明显差别.CD34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新生骨量:术后2、4周AB、BC两组差别明显(P〈0.05),8周三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影响骨缺损的早期愈合,移植骨沿骨小梁方向与成骨方向一致植入骨缺损靶区域,在骨愈合早期要优于另两种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骨移植术中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26例进行牙槽嵴骨增量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给予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的患者;对照组为给予单纯的块状自体骨移植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牙骨吸收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皆出现移植骨吸收情况,对照组患者骨块吸收值(1.977±0.383)mm相较于观察组患者骨吸收值(0.558±0.220)mm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有利于再生骨的重建及种植体的骨性愈合,骨增量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较跟骨骨折临床手术治疗中不同植骨内固定选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2例根据Sanders分型方法分为Ⅲ型以上的跟骨骨折患者,47例Ⅲ型患者采用单纯植骨或单纯内固定治疗,65例采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Ⅲ型20例,IV型45例。结果:112例均获随访,时间6~8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4~22周,跟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单纯植骨或单纯内固定组:优24例、良15例、中6例、差2例;植骨+内固定组:优29例、良26例、中8例、差2例;总优良率83.93%。结论:根据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Ⅲ型以上骨折均需植骨或内固定治疗,单纯植骨或单纯内固定治疗适合部分Ⅲ型骨折,植骨+内固定治疗适合Ⅲ型以上骨折尤其是IV型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制植骨器并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 对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并对伤椎行内固定撑开复位后 ,再经椎弓根通过植骨器向伤椎椎体内植入自体松质骨。结果 通过 14例手术发现植骨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术后放射学检查显示骨折椎骨密度增加 ,未见透光腔隙。结论 临床证明研制的植骨器设计独特 ,临床使用方便 ,植骨确切 ,骨折愈合较快 ,骨折椎高度丢失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创植骨联合健脾益肾汤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7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5例。对照组给予微创植骨后应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并给予碳酸钙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汤。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骨痂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以及血液炎症因子的变化,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骨折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骨痂评分(3.72±0.59)分,高于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0.67)分(P0.05),且骨折愈合时间为(5.83±0.96)周,明显少于对照组(6.72±1.34)周(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为(2.17±1.09)分患者疼痛改善较对照组(3.98±1.21)分更明显(P0.05);2组术后1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过6个月康复,观察组骨折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94.3%)情况优于对照组(80.0%)。结论:健脾益肾汤结合微创植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临床疗效肯定,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患者肌肉及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择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45例对照组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45例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征、JOA评分、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52±1.21)min、术中出血量(40.64±2.31)mL及JOA评分(13.30±2.53)分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肢疼痛及颈肩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疼痛及颈肩痛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神经功能及椎体测量指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于我院采用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6及12个月的Cobb角、椎间隙高度、矢状径、伤椎高度、矢状面位移率、椎体前缘高度、受压面积和Frankel分级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高于对照组,Cobb角、椎间隙高度、矢状径、伤椎高度、矢状面位移率、椎体前缘高度、受压面积均优于对照组,Frankel分级改善幅度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神经功能及椎体测量指标中的效果突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谷茂 《中外医疗》2016,(12):17-19
目的:研究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分析该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1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而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36例,采取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联合外侧植骨方式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orter指数达到0.51±0.28,Cobb 角(9.27±4.27)°,前缘高度(90.12±10.74)%,对照组Worter 指数达到(0.87±0.26),Cobb 角(17.38±4.36)°,前缘高度(75.34±11.2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15,P=0.0279);两组患者对比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26,P=0.1414)。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