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下手术现广泛用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治疗,2003年3月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280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与鼻中隔疾病的鼻内镜一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息肉、鼻窦炎、中鼻甲气化、中下鼻甲息肉样变等多种鼻腔鼻窦疾病,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在临床上很常见。如何以最佳的方法一次性完成手术,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经济代价、最小的痛苦解除疾病、恢复健康是临床鼻科医生应重视的问题。我科近6年多来在这类疾病的手术矫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婴幼儿鼻腔鼻窦占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0例鼻腔鼻窦占位婴幼儿临床资料,观察疗效。结果:患儿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病变予以切除,术程顺利,术后症状缓解。随访1个月~1 a,1例错构瘤患儿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治疗,随访至今未复发,其余患儿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不影响患儿容貌并可以切除病变等优点,应作为婴幼儿鼻腔鼻窦占位性疾病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鼻腔冲洗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鼻腔冲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腔粘膜的恢复和鼻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鼻腔粘膜的恢复时间缩短,鼻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鼻腔冲洗可使鼻粘膜恢复时间缩短,鼻腔粘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7,(5):635-636
<正>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鼻腔填塞物除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方式外,还可产生压迫和刺激,引起患者诸多不适,如头晕、头痛、咽干痛、胸闷、气紧等,患者烦躁不安、焦虑、恐惧、情绪不稳定、不能入睡或睡眠中被憋醒,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为了解决患者术后鼻腔填塞期间的各种不适,我们选择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29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改良PVF-医用海绵复合体作为术后  相似文献   

7.
刘海妹 《中外医疗》2013,32(16):166+168-166,168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护理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对粘膜恢复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冲洗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各52例,其中冲洗护理组采用冲洗液行鼻腔冲洗,常规护理组不进行鼻腔冲洗,比较术前和术后第1周和第4周的VAS评分和Kennedy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Kennedy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冲洗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4周,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Kennedy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其中冲洗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采用鼻腔冲洗护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愈合,显著提高了手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全方位人性化优质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与鼻腔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n=35)进行全方位人性化优质护理;对照组(n=35)展开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效例数、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人性化优质护理在鼻腔与鼻窦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鼻内镜手术是现代耳鼻喉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术。自1995年天津会议肯定其外科基础,1997年海口会议确定其诊治标准,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它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内镜开展鼻腔、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且利于一些隐蔽深在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结合柯陆氏术治疗鼻腔-鼻窦巨大良性肿瘤及类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鼻腔-鼻窦巨大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除1例因眶纸板破坏,眶内血肿压迫内直肌致动眼障碍外(2个月后动眼障碍消失),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鼻内镜结合柯陆氏术,可最大限度暴露病变,彻底切除肿瘤。与单纯鼻内镜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减少手术时间,不存留术野死角的优点;与鼻侧切开术比较,可避免手术疤痕,符合微创和美容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多层CT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和总结了多层CT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包括探测器、球管和数据处理系统的进展,并对多层CT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CT仿真内镜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同时提出了因多层CT的出现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隔时间不同(2.3s,3.5s,4.1s,4.7s,5.9s;4s,5s,6s,7s,8s)和采集层数不同(32,41,48,51,55;60,64,72,77,80),各重复1次扫描;(3)模拟注药后按(2)的参数扫描,采集80层,曝光间隔时间为2.4s,重复5次扫描.结果:非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同一序列相同两组扫描,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不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均不成功.不同采集层数减影成功率为85%,不成功扫描重复后完全减影.模拟注药后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9s,5次减影成功率为100%,得到清晰的减影"血管"图像.结论:球管曝光起始位置是影响DS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转速的整数倍可确保球管曝光起始位置相同;探测器的使用宽度不影响DSCT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8,自引:22,他引:2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4年12月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10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动脉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静脉血管造影由下肢静脉注入对比剂,行三维重建。结果 101例中男68例,女33例,平均年龄45.6岁,头部CTA35例,发现动静脉畸形5例,动脉脉瘘1例,烟雾病1例,动脉瘤2例。颈部血管CTA5例,发现颈部血管迂曲者1例,椎动脉变异者1例,鼻咽瘤侵犯血管1例。胸部CTA12例,发现肺动脉栓塞1例,主动脉变异1例,永存动脉干1例。腹部CTA29例,发现肠繁膜上动脉栓塞1例,骨动脉栓塞1例。下腔静脉造影5例,发现下腔静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少量渗漏3例,腹腔巨大畸胎瘤推压肠纺膜血管1例。下肢静脉造CTA15例,均见下肢静脉血栓患侧显影浅谈,可见迂曲扩张的侧支循环血管影,健侧显影良好。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全身各部位血管病变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6,自引:19,他引:36  
双源CT具有双球管和双组探测器,其单扇区重建时间分辨率可达83ms,可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同时,双球管可同时输出不同能量的X线,提高了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对病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老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机制、临床及CT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6例中老年外伤性迟性颅内血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因病情无好转或恶化行头颅CT复查确诊,其中9例行保守治疗,1例在保守过程中病情加重转手术治疗,其余47例头颅CT示占位明显,中线移位行手术开颅.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9例,中残1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死亡率9.1%.结论DTICH迟发性颅血肿以中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多见,行头颅CT动态复查可确诊旱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在梗阻性黄疸中,CT检查能够明确梗阻平面,分析梗阻原因。对300例资料完整,经手术证实梗黄病例的CT检查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我们认为:检查前认真阅读申请单,询问病史、指导和衰弱现人吸气、闭气,30min及5min分别口服500ml1%-2%对比剂,兴趣区薄层小间隔扫描、增强扫描、局部放大、测CT值、调整窗宽和窗位、变换扫描体位是显示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在椎间盘突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2月以来有CT检查且资料完整、并经手术证实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中90%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L4~5和L5-S1节段,可明确诊断椎管、侧隐窝神经孔的狭窄程度,且根据CT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分型,对临床治疗和手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结论:CT在诊断椎间盘突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常见复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分析,并常规X线片及CT二维成像观察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比较以上3种方法的检查及术中情况.[结果]3种方法间诊断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二维CT与三维重建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三维重建清晰立体,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方位显示损伤情况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自从 1912年威尔逊首先描述以来 ,对其基因缺陷、遗传方式、体内铜代谢异常、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已作了相当广泛的研究。现就我院近 3年来共 10例肝豆状核变性 (HDL)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发病年龄 5~ 43岁。平均年龄 (13 7± 3 6 )岁 ;入院时病程 15天~ 14年 ,有明显遗传病史 5例。1 2 诊断标准 :(1)有家族遗传史 ,少数可以没有 ;(2 )多数为青少年起病 (10~ 2 0岁 ) ;(3)锥体外系症状及…  相似文献   

20.
62例丘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2年1月至1999年9月共收治经头颅CT证实为丘脑出血6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32例,女30例,男∶女≈1∶1。年龄40~82岁,平均57.5岁,其中51~70岁41例(66.1%)。活动中发病38例,安静中发病24例,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53例(85.5%),有明显高血压史51例(82.3%),糖尿病史8例(12.9%),脑卒中史15例(24.2%),心肌梗塞1例(1.6%)。1.2 主要临床表现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头痛40例(64.5%),呕吐32例(51.6%),意识障碍25例(40.3%),其中昏迷9例,偏瘫51例(82.3%),偏身感觉障碍34例(54.8%),眼球运动障碍26例(41.9%),其中双眼上视不能11例,注视病灶侧7例,注视偏瘫侧5例,眼球固定3例,双瞳缩小19例(30.6%),双瞳不等大5例(8.1%),对光反射迟钝23例(37%),项强17例(27.4%),锥体束征阳性35例(56.5%)。1.3 头颅CT检查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CRF3CT扫描,并计算脑内血肿量,左侧丘脑出血34例,右侧丘脑出血28例,其中丘脑出血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