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绝对卧床休息,吸氧,24 h心电监护,按医嘱给予止痛镇静,严密观察病情,控制休克以及严防并发症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75±1.04)d、平均卧床时间为(3.16±0.71)d、平均住院费用为(5 474.97±648.54)元,三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4、7.96、15.54,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为96.00%,满意度为96.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3、7.28,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减少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鲁登桃 《中外医疗》2012,31(35):163-164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复窦率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复窦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护患满意率调查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可提高复窦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英华 《当代医学》2016,(32):117-11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急性心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析比较2组的抢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7.7%,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7%和20.9%,住院时间分别为(3.2±0.5)d和(7.5±1.4)d,2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7%和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梗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护理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祝想玲 《大家健康》2016,(6):208-209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均34例的循证组和常规组,前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后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5.9%)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 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推荐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戴月 《中国医药导报》2014,(19):107-10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理念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符合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循证护理组,各50例。常规组在PCI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满意度及术后健康知识达标率。结果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术后满意度及术后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疗效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陈晓莎 《当代医学》2014,(2):134-135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以期寻找一个比较好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按照这些患者的意愿将其划分为循证护理组(A组)与基础护理组(B组),基础护理组行常规性的护理方法,循证护理组应用循证护理的方式,仔细观察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这两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均取得比较好的护理效果。在心率失常发生率上,循证护理组为10%,基础护理组为7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上,循证护理组为(11.2±26)d,基础护理组为(198.±2.3)d,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费用上,循证护理组为(5678.2±612.6)元,基础护理组为(7119.8±672.3)元,循证护理组显著低于基础护理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 平均住院费用,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非常值得临床各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运用和效果.方法:搜集急性心肌梗死56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各28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急救护理组(对照组)48例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观察组)52例.比较两组预后.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1%,对照组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溶栓时间(38.2±5.7)h,明显早于对照组的(67.2±1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1).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病死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41-14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评定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行循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休息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卧床休息时间(2.95±0.75)d、住院时间(11.08±1.04)d,短于对照组(3.55±0.60)d、(13.02±2.10)d,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t=3.4215、4.5343,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6.7%,少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吴玲俐  温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78-79,83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开始溶栓时间、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从入院到开始溶栓所用平均时间、溶栓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21.10±12.39) min 、93.33%和96.67%;对照组分别为(36.12±13.82) min、69.23%和73.08%;两组间各组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使患者更快地接受溶栓治疗,提高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吴春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9-112,1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临床疗效,并为其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湘雅医院心内科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而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X^2检验。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取显效、有效、无效、死亡作为等级划分,采取等级资料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待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分发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评分,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1天和溶栓后第2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①研究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死亡0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死亡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心律失常23例(57.5%),心源性休克22例(55.0%),心力衰竭2例(5.0%),对照组心律失常30例(75.0%),心源性休克30例(75.0%),心力衰竭7例(17.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研究组在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方面的评分分别为(22.4±2.2)、(22.3±2.0)、(18.4±3.0)、(22.1±2.9)分,而对照组分别为(19.5±3.4)、(18.6±3.1)、(21.5±3.3)、(18.7±3.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两组患者在溶栓前的SDS和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DS评分为(53.2±2.3)分,对照组为(60.8±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AS评分为(52.0±3.2)分,对照组为(60.5±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陈宋璋  陈允祥  潘少奕 《海南医学》2014,(11):1582-1584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确诊的STEMI患者263例,将入院时经心电图检查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者列为对照组,共210例,将在首次心电图检测中记录到缺血性J波者列为观察组,共53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48 h和住院期间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及观察组中患者的QT、QTd、Tp-Te值。结果观察组入院48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和Tp-Te值分别为(99±22)ms和(142±25)ms,均高于无该症状者的(72±14)ms和(104±21)ms,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QTd、Tp-Te值分别为(91±24)ms和(130±32)ms,均高于对照组的(61±17)ms和(97±22)ms,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波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值能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51-154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减少急诊抢救室危急症意外事件发生中的应用及护理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危急症患者1500例作为对象,根据信封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n=750)和观察组(n=750)。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MEWS系统的护理干预,护理完毕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护理后心脏骤停、休克、心绞痛、晕厥、意识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发生率;采用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后满意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心脏骤停、休克、心绞痛、晕厥、意识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于NEWS评分护理后满意度为95.87%,高于对照组的87.20%(P0.05)。结论基于MEWS系统的护理干预用于急诊抢救室危急症患者中有助于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及近期预后.方法:选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随机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发病12 h内在我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观察组额外使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肖慧敏  黄美琴  李庆军 《医学综述》2013,19(12):2258-2260
目的研究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导联ST段是否发生变化分为两组:ST段发生变化(A组,44例),ST段未发生变化或压低<0.1 mV(B组,5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狭窄情况及血清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CP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水平。结果 A组患者有冠状动脉狭窄29例(67.2%),发现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2例(27.2%);B组有冠状动脉狭窄27例(45.1%),发现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0例(16.9%),冠状动脉狭窄程度A组显著高于B组(χ2=6.35,4.43,P<0.05);A组患者血清CPK水平低于B组、CPK-MB水平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03,6.8401,P<0.05);A组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χ2=9.05,9.52,11.37,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且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临床中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满意度与舒适度。结果护理组30例AP患者的舒适度得分:低度13.3%,中度56.6%.高度30.0%;对照组AP患者的舒适度得分:低度70.0%,中度26.6%,高度3.3%。护理组患者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96.6%,疼痛时间为(3.1±0.5)d,住院天数为(16±5.2)d。对照组满意度为73.3%,疼痛时间为(4.5±0.7)d,住院天数为(23±6.0)d。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疼痛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对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患者的康复效果令人满意,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循证的方法,针对急性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给予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可行方案。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并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及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MMSE及ADL评分分别为(26.27±2.87)分、(62.37±4.60)分,均高于对照组[(21.45±3.41)分、(54.77±4.16)分,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52/52),高于对照组的84.6%(44/52,P<0.05)。 结论 循证护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申晓芬  李黎  杨爽  韦小兰 《西部医学》2012,24(3):588-58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临床护理方法,实验组35例采用事先制订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健康教育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模式,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