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是危及肿瘤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控制肿瘤转移是决定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体内能直接抑制转移潜能并抑制肿瘤向第二位点扩散,故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KISS—1基因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本文对该基因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而转移则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致死原因,因此,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1(TMSG-1),又称为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2,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重要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其主要功效是正性调节细胞凋亡以及负性调节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多种肿瘤的发展均与TMSG-1基因的表达相关,尽早将其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透彻,对肿瘤的监测和治疗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KAIl基因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红  杨建民 《重庆医学》2003,32(9):1184-1187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又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基础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已知 ,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 ,不仅有促进基因的激活 ,还有抑制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在细胞融合实验中证实的。 1995年 ,Dong等自转移到AT6 .1细胞系中的人第 11号染色体中分离到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命名为KAI1[1] 。1 KAI1基因的结构KAI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 11p11.2上 ,该基因全长约80kb,含 8kb的 5′区、10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和 8kb的 3′区。外显子的大小由 73b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m2 3基因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nm2 3多克隆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86例涎腺良性、恶性无转移、恶性有转移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中nm2 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nm2 3基因在良性涎腺肿瘤中表达最高 (80 % ) ,随着涎腺肿瘤恶性程度增高 ,阳性表达率进一步下降(无转移组表达率为 5 6 % ,转移组表达率为 35 % )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nm2 3基因可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其表达水平与涎腺肿瘤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nm23基因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 nm2 3基因结构及功能1.1 nm2 3基因的发现肿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理现象 ,由于高转移性癌细胞大分子DNA可将转移类型传递给非转移性细胞 ,并非转移细胞内均有激活的癌基因表达 ,推测可能有特定基因与转移有关[1] 。当前人们感兴趣最多是nm2 3基因。nm2 3基因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teeg等[2 ] 于 1988年首次发现。目前 ,已知人类有六种nm2 3基因。nm2 3-H1由Rosengard等[3] 于 1989年发现 ,nm2 3-H2 由Stanl等[4 ] 于1991年发现 ,Venturelli等[5] 于 1995年报道了DR-nm 2 3,nm 2 3-H4 由Micon等[6 ] 于 1997年发现 ,Munier等[7] …  相似文献   

6.
7.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表达产物——转移消失蛋白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而在转移性肿瘤中,其表达缺失。,在细胞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MTSS1发挥着重要作用。着重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KAI1基因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又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基础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已知,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不仅有促进基因的激活,还有抑制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在细胞融合实验中证实的.1995年,Dong等自转移到AT6.1细胞系中的人第11号染色体中分离到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命名为KAI1[1].  相似文献   

9.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癌细胞的转移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对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能够为癌症预后与治疗提供很好的分子标记和治疗方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M SG)是近年来认识和提出的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孙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2):1318-1320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具有侵袭和转移的特性,且远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转移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自身与宿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冯智英  邵春奎  刘勇  金亦  何丹 《广东医学》2006,27(10):1468-147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表达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防治胃癌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胃癌组织标本中胃癌细胞内MMP-9和PEDF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两种分子标记物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的MMP-9和PEDF表达率分别约为70%和43%,MMP-9高表达和PEDF低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MMP-9与PEDF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MMP-9在胃癌侵袭转移中起促进作用,PEDF可抑制胃癌的进展,PEDF低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的得袭转移.  相似文献   

12.
肿瘤转移生物标记物——Fascin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scin蛋白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主要表达于间叶组织和神经系统。近来研究发现,很多人类肿瘤出现fascin基因的阳性表达,并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而fascin基因在正常组织中却表现出低表达或不表达。本文将讨论fascin基因在肿瘤中表达上调对肿瘤细胞生物行为的意义以及探讨fascin基因作为新的早期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侵袭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成具有活动能力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在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肿瘤形成和转移以及组织纤维化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表现。EMT的发生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与诱导因子、转录因子及微环境等有关。研究表明,EMT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在促进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综合目前研究进展,就EMT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E-钙粘蛋白是参与细胞间粘附连接的主要分子,发挥着维持细胞极性和组织结构完整性的功能。肿瘤组织中E-钙粘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使细胞获得浸润性和游走迁移能力。在细胞迁移到新的位置后,E-钙粘蛋白重新表达,有利于肿瘤细胞在继发部位生长增殖,形成新的病灶。E-钙粘蛋白功能调控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机制,编码基因修饰,基因转录抑制及microRNA调节。其中microRNA通过影响E-钙粘蛋白的转录或表达在肿瘤转移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肿瘤转移的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肿瘤转移过程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相应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周伟  茹景顺  黎红  余卫东 《广东医学》2001,22(9):803-805
目的 探讨Fas和FasL在镜检大肠癌黏膜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1例大肠癌和42例正常大肠黏膜的镜检组织进行了Fas,FasL表达的检测。结果 42例正常大肠黏膜为Fas,FasL阳性,阳性率100%。大肠癌黏膜Fas,FasL阳性率分别为35%(18/51)和39%(20/51)。大肠癌黏膜Fas,FasL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大肠癌黏膜Fas,FasL表达与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6例肝转移者,其镜检原发灶黏膜Fas均为阴性。镜检癌黏膜同时表达Fas,FasL阳性率为12%(6/51),Fas(-)FasL( )癌黏膜比Fas( )FasL(-)更易侵及浆膜或浆膜外(P<0.05)。结论 Fas,FasL的表达异常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Fas抗原缺失可能与大肠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鉴定制备的人肝素酶单克隆抗体,筛选出具有抗肿瘤转移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株,并大量制备.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以HepG2、SGC-7901、MKN45、SW480、U2OS、MCF-7细胞总蛋白为样本,对已制备的3株人肝素酶单克隆抗体进行初步鉴定,筛选出能够与肝素酶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一步验证筛选出的抗体特异性,然后通过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观察筛选出的肝素酶单克隆抗体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已制备的3株人肝素酶单克隆抗体均能与不同肿瘤细胞肝素酶蛋白结合,其中12号抗体与商品化肝素酶单克隆抗体在MCF-7细胞中均检测出肝素酶弱阳性表达,其特异性最佳;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也显示在SGC-7901、HepG2、MKN45、SW480和U2OS细胞中12号抗体能检测出肝素酶阳性表达,而在MCF-7细胞中检测出肝素酶弱阳性表达;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12号抗体(100 μg,浓度约1 mg/ml)作用于SGC-7901、HepG2、MKN45、SW480和U2OS细胞48 h后,其穿膜细胞数与正常小鼠IgG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纯化制备的人肝素酶单克隆抗体能够与肿瘤细胞表达的肝素酶蛋白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抑制肝素酶蛋白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  相似文献   

17.
张卓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4):304-305,30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strep tavidin-Peroxidase,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2例乳腺癌组织的VEGF表达.结果:VEGF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20例(62.5%),在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2例(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大小与VEGF的阳性表达呈密切正相关(P<0.01).结论:VEGF表达的增高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可作为衡量肿瘤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是当今时代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癌症治疗失败和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分子机制复杂,涉及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化。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小体,其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miRNA、lncRNA等成分,可在细胞间转运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显示外泌体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可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影响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式调控肿瘤转移。本文将从外泌体主要成分入手对外泌体在肿瘤转移调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陈英武  张靖华  平金良  徐炜  顾栋桦 《浙江医学》2011,33(10):1439-1440
目的探讨E-cadherin、FAK的表达在声门上型喉癌早期淋巴结转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活检组织中E-cadherin、FAK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肿瘤分化程度及局部肿瘤分期选择性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治疗,然后分析E-cadherin、FAK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cN1-3患者18例,术后淋巴结转移15例,无转移3例。cN0患者12例,其中6例E-cadherin低表达、FAK中高表达,且分化程度为中或低分化,行双侧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Ⅱ~Ⅳ区),后经病理检查证实3例有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均随访1.5年,未行淋巴结清扫的6例cN0患者中1例发生同侧淋巴结转移,行淋巴结清扫的6例cN0患者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声门上型喉癌转移与否与E-cadherin、FAK的表达相关,利用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分期及E-cadherin、FAK的检测可指导声门上型喉癌选择性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东  杨康  廖克龙  景涛 《重庆医学》2004,33(12):1794-1795
目的探讨肺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1997~1999年手术切除的50例肺癌病人石蜡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其中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者24例,光镜下行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细胞的计数.结果肺门淋巴结转移组的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结论肺癌中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