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36例颈椎手术麻醉处置。方法:术前依据颈椎病变压迫脊髓程度及全身状况等变化,给予颅骨牵引,颈托固定,抗炎、脱水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给颈前或颈后入路行病变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2l例术中行短潜伏期感觉诱发电位(SLSEP)监测。结果:SLSEP监测3例P25潜伏期在术中略有延长,33例术毕15min内苏醒,术后3例留置气管导管2h~5h,36例均愈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气管插管轻柔操作,密切监测SLSEP,可安全完成该类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36例颈椎手术麻醉处置。方法:术前依据颈椎病变压迫脊髓程度及全身状况等变化,给予颅骨牵引,颈托固定,抗炎、脱水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给颈前或颈后入路行病变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21例术中行短潜伏期感觉诱发电位(SLSEP)监测。结果:SLSEP监测 3例 P25潜伏期在术中略有延长,33例术毕15min内苏醒,术后 3例留置气管导管 2h~5h,36例均愈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气管插管轻柔操作,密切监测SLSEP,可安全完成该类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位颈椎外伤急诊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60例行高位颈椎外伤急诊手术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分别行骨折切开复位术、植骨融合术以及脊髓探查术等手术处理,分析其麻醉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术后意识清醒,呼吸功能恢复正常,10例意识恍惚,呼吸功能恢复不良,5例术后继续行辅助呼吸且延迟1周拔管,3例患者因为呼吸衰竭而死.结论 高位颈椎外伤患者行急诊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手术评估和处理,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46例实施颈椎手术的患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强化麻醉、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并辅以综合措施保护颈脊髓。结果(1)6例颈丛阻滞患者中2例效果达1级,40例气管内全麻的患者中30例麻醉效果达1级;(2)15例预计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一次插管成功;(3)40例全麻患者,术毕38例苏醒彻底、呼吸循环功能平稳。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气管插管方法和有效的颈脊髓保护措施是保证麻醉成功和病人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脊椎手术的麻醉中有许多大家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些与病变的部位及病程有关,但是,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颈椎手术的麻醉,因此,在手术中的麻醉处理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52例颈椎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本组52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根据颈椎病情和气管插管困难程度选择不同气管插管方法。结果:本组4例2次插管成功,其余均1次插管成功,其中30例高位截瘫患者中,有6例发生气管插管困难,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均保持自主呼吸。其余患者均在静脉快速诱导下经口气管插管。结论:术前给予充分的气道评估、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是保证麻醉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麻醉加静脉给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用于颈椎前后入路手术的效果观察。方法 全组 60例 ,男 40例 ,女 2 0例 ,最大 69岁 ,最小 18岁 ,所有病例经CT、MRI检查确诊为颈椎病 ,或颈椎脱位或椎间盘脱出骨折 ,前入路 2 1例、后入路 3 9例 ,术中根据手术情况取髂骨植骨 18例。常见术前准备 ,不给术前药。采用芬太尼、氟哌利多用一产 12 3 5型微量输注泵静脉给药 ,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能与术者交流 ,效果满意。最大用药芬太尼 2 68ug、氟哌利多 8.9mg ,Raymay评级 2~ 5级。结论 静脉给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用于颈椎前后入路手术安全有效 ,无并发症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颈椎手术的围手术期麻醉体会。方法对65例颈椎手术患者进行精心的围手术期麻醉。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麻醉效果满意。结论对颈椎手术实行精心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保证手术安全,提供患者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医务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9.
张大政  张旭 《吉林医学》2011,32(15):3040-3040
目的:研究颈椎骨折患者手术中的麻醉处理过程。方法:对32例颈椎骨折的患者在手术中实施麻醉,包括头颈部固定,建立静脉通路,平稳实施麻醉诱导,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32例患者的手术和麻醉都获得了成功,经过术后的一段时间的治疗,有27例患者康复。结论:如果在颈椎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恰当的麻醉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27例颈椎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本组27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根据颈椎病情和气管插管困难程度选择不同气管插管方法.结果 10例高位截瘫患者气管插管困难,在颅骨牵引下4例经鼻盲插,6例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均保持自主呼吸.其余患者均在静脉快速诱导下经口气管插管.结论 术前充分的气道评估、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是保证麻醉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阮林  温文钊 《微创医学》2000,19(3):275-277
目的探讨对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的病人采用双腔管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时对SpO2和PETCO2的影响及麻醉管理.方法 30例进行VATS病人行双腔管气管插管全麻,单肺通气(OLV),VT8~10ml/kg,RR14~16次/分,术中监测SpO2、PETCO2、MAP、HR等.结果 SpO2在OLV15min时比TLV时显著下降(从99.99±0.01降至97.77±3.18,P<0.01),以后逐渐回升.3例病人SpO2<90%,经处理后SpO2回升.PETCO2在OLV15min时比TLV时显著升高[从(4.16±0.15)kPa升至(4.95±0.46)kPa,P<0.01],但在正常范围.结论施行双腔管插管行OLV麻醉的VATS由于病人肺内分流(Qs/Qt)增加,使PaO2降低,麻醉中要注意SpO2的监测,必要时采取增加通气量,非通气肺行HFV等措施提高PaO2.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手术中椎动脉定位的相关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椎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对22具(44侧)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分别在C2~T1各椎间水平测量两侧颈长肌内缘间距及颈长肌内缘与椎动脉的内缘的水平距离,观察钩椎关节的增生特点及其前后部增生的差异和对椎动脉的影响.结果 C2~T1各椎间水平颈长肌间距为6.1~15.1 mm, 颈长肌与椎动脉内缘的水平距离为7.2~9.6 mm, 钩椎关节增生前部远重于后部,呈现以前部为主横向增生的特点,60岁以上标本中钩椎增生遮蔽椎动脉者13侧(81.5%),其中部分遮蔽8侧(61.5%),完全遮蔽5侧(38.5%).结论颈前路手术中对椎动脉的定位应联合应用钩椎关节和颈长肌等标志,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造成的形态改变对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林  温文钊 《医学文选》2000,19(3):275-277
目的 探讨对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的病人采用双腔管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时对 Sp O2 和 PETCO2 的影响及麻醉管理。方法  30例进行 VATS病人行双腔管气管插管全麻 ,单肺通气 (OL V) ,VT8~ 10 m l/ kg,RR14~ 16次 /分 ,术中监测 Sp O2 、 PETCO2 、 MAP、 HR等。结果  Sp O2 在 OL V 15 min时比 TL V时显著下降 (从 99.99± 0 .0 1降至 97.77± 3.18,P <0 .0 1) ,以后逐渐回升。 3例病人 Sp O2 <90 % ,经处理后 Sp O2 回升。 PETCO2 在 OL V 15 min时比 TL V时显著升高 [从(4.16± 0 .15 ) k Pa升至 (4.95± 0 .46 ) k Pa,P <0 .0 1],但在正常范围。结论 施行双腔管插管行 OL V麻醉的 VATS由于病人肺内分流 (Qs/ Qt)增加 ,使 Pa O2 降低 ,麻醉中要注意 Sp O2 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增加通气量 ,非通气肺行 HFV等措施提高 Pa O2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86例颅底手术患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特殊性.方法:依术前病情,予胃管鼻饲、静脉内高营养(21例)、行气管切开术(13例)和心血管系统药物治疗(46例),根据有无颅内压增高和大出血倾向等临床表现.将患分为四类,针对各类患病情特点,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适度过度通气,自身血液稀释以及浅低温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9(125~810)min术中出现低血压11例,心律不齐38例,71例术毕10min内苏醒,10例术后继续机械呼吸支持,3例留置气管导管12h以上,71例愈后良好,5例死亡,无麻醉并发症.结论:此类患手术麻醉应重视术前准备,实施计划麻醉,加强术中综合管理和术后并发症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应用保留部分椎体后方皮质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治疗颈椎病病人与传统椎体次全切除术式的优缺点。方法2004年6月-2010年3月间应用改良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治疗有明显的两个间隙以上的颈椎间盘突出病人43例,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34-76岁,平均54岁,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依据日本骨科医师协会(JOA)评分分析疗效,通过X片必要时通过二维CT观察有无骨性愈合。结果43例病人JOA评分术前为9±2,术后1周13±2,术后1年为14±2,41例病人症状获得明显改善,1年后的颈椎X片上钛网周围骨痂形成良好,达到骨性愈合。2例病人症状未见好转,其中1例术后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逐渐恢复至术前,1例病人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结论此改良手术具有术中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骨性愈合和避免钛网或植骨块后移压迫脊髓的优点。属于传统的两种方式的较好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创伤患者的麻醉特点及管理.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156例颈椎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无死亡病例.采用手法固定下直视插管89例,可视喉镜辅助下插管36例,清醒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31例,均插管成功.颈椎创伤患者术中循环稳定性较颈椎病手术患者差,有62例(39.74%)发生低血压,其中有53例(85.48%)使用了麻黄碱.53例(33.97%)发生了心动过缓,其中有50例(94.34%)使用了阿托品.全瘫患者的使用率最高,不全瘫患者使用率高于仅有感觉异常的患者.结论 颈椎创伤患者颈部需要有效制动,循环稳定性差.合理管理颈椎创伤患者的气道,维持循环的稳定,积极保护神经功能,可以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收集本院61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的主动脉全弓置换术的临床麻醉资料,统计术中血小板分离采集的结果及采集过程中患者的心率、血压、血管活性药应用、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回顾分析术中血小板分离采集技术对麻醉管理的影响。结果:61例患者除1例在血小板分离采集过程中发生室颤抢救而中止采集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全部采集过程,平均处理全血(2 265±386)m L,采集血小板(230±52)m L,分离血浆(926±152)m L、红细胞悬液(592±124)m L。分离采集过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包括低血压(65.6%)、心动过速(23%)、心动过缓(9.8%)等,除1例因严重低血压诱发室颤(抢救成功)外,其余均为短暂性出现或处理后迅速好转,血管活性药总使用率43.5%。术后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术中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心率改变,麻醉管理需密切监测和综合调控血流动力学状态,以维持循环稳定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范倩倩  王永辉  安慎通 《海南医学》2020,31(9):1162-1164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西京医院行非心脏手术的36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为非梗阻性HCM患者,均顺利安全完成外科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除1例剖宫取胎术患者因术前合并多源性室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其余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术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非梗阻性HCM患者可安全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原则是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充分保证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维持满意的心率和血压,同时避免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麻醉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日间手术的患者资料,包括手术科室、手术种类、麻醉方法、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等。结果 2469例接受全麻下日间手术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173例、宫颈锥切术183例、宫腔镜检查术113例。2299例于手术结束当日或次日出院。延迟出院170例,主要原因为心理因素65例,恶心、呕吐36例,腹腔引流37例,中转开服(或腹腔镜)11例,术后疼痛14例,发热7例。麻醉效果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满意。结论日间手术的开展能够明显缩短患者住院天数、节省医疗资源,同时推行安全、合理、规范的日间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措施以保证日间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85例患者体重1.9~5(3.45)kg。右肺动脉起源主动脉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降主动脉缩窄并VSD、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主动脉弓离断并VSD+PDA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DA 20例,右室双出口8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1例,肺动脉近似闭锁法洛四联症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1例。患儿术前30 min口服咪唑安定0.5 mg/kg,东茛菪碱0.02~0.04 mg/kg肌注。有心衰者给予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3~5μg/(kg.min)。大血管错位/室间隔完整者不吸入高氧,并给予前列腺素E1 5~10 ng/(kg.min),持续输注直至建立体外循环。患儿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以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诱导,经鼻气管内插管,压力控制模式(PCV)进行机械呼吸,采用静吸复合方法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气、电解质、血糖、乳酸和心排量,并给予及时纠正。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压力下降不满意者吸入伊洛前列素,心脏复跳后有房室传导阻滞者置入左心室临时起搏器。结果 85例麻醉成功行动、静脉穿剌置管术建立术中监测及血管通道,麻醉效果满意,术后6~8 h麻醉清醒,24~72 h脱离呼吸机。没有出现由麻醉引起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和并发症。2例因严重低心排,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于第2 d死亡。2例大动脉错位因冠状动脉畸形,术后吻合口出血,心功能不全当天死亡。结论新生儿麻醉处理策略要从其生理和解剖特点出发,把握其麻醉特点对开展新生儿复杂心血管手术安全是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