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及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10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实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60例,手术通过胸部3个小切口全程非直视下完成,均为解剖性肺叶切除,同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左肺上叶切除13例,左肺下叶切除16例,右肺上叶切除17例,右肺中叶切除5例,右肺下叶切除9例。结果:中转开胸2例。余手术均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0~245min,平均16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50ml;术后引流量100~420ml,平均135ml;住院日7~15d,平均10d。随访1~24个月,全部生存良好。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术式,适于经过选择的非小细胞肺癌。  相似文献   

2.
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经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加强术前宣教,指导有效咳嗽和深呼吸锻炼,做好呼吸道护理,加强生命体征观察等。结果:23例患者平均住院12d,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护理并发症,加速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行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创伤及急性期反应?方法: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完全胸腔镜手术(VATS)组和传统开放手术(TOS)组,每组20例?比较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以及血浆游离DNA浓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均未出现术后不良并发症,VATS组无中转开胸?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站数及个数?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ATS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日?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TOS组,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术前血浆DNA浓度和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第1?3和5天各时间点VATS组血浆DNA浓度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TOS组(P < 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围手术期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却明显减轻了对机体的创伤?急性期反应和病人的痛苦,具有明确的微创性?  相似文献   

4.
罗坤  朱光  高兴才  王鑫 《中外医疗》2016,(19):50-5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整群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接收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纵隔淋巴结及肺门、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50.1±1.8)个、(206.2±4.1)个,对照组为(249.3±2.1)个、(205.7±9.6)个,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2/31),对照组为32.26%(10/3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快、创伤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胸外科手术的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共332例,年龄18~82岁(60.1±12.5岁).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电视胸腔镜组267例(男196例,女71例),包括4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胸手术.常规开胸组65例.对两组病人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手术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病例.VATS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轻,术后胸腔引流2~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包括2例肺漏气给予保守治疗,术后痰栓阻塞致肺不张3例,经气管内吸痰治愈,肺炎合并呼吸不全4例,2例乳糜胸,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且可达到彻底切除的目的.因此,只要正确把握指征,手术操作得当,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可作为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全胸腔镜(c-VATS)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总结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全胸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一例死亡。两组患者在平均术中出血量[(208.43±59.65) mL vs (271.62±87.30) mL]、术后第1天胸管引流量[(294.77±31.46) mL vs (351.39±29.71) 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3.27±1.46) d vs (6.44±1.59) d]、术后住院时间[(7.53±2.35) d vs (12.41±2.46) d]、术后疼痛评分[(3.4±1.1)分vs (7.2±0.9)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2/30) vs 28.5%(9/32)]等方面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手术时间[(159.62±43.10) min vs (147.54±50.76)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方法,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接受肺叶切除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30例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为对照组( OT组);30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为观察组( VATS组),对2组患者病例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胸管引流总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VAT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OT组,而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OT组(P〈0.01)。2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胸管引流总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王光锁  王正 《循证医学》2013,13(2):97-100
1文献来源Cattaneo SM,Park BJ,Wilton AS,et al.Use of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for lobectomy in the elderly results in fewer complications[J].Ann Thorac Surg,2008,85(1):231-235.2证据水平3背景肺癌是美国癌症相关性死亡的首要死因,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研究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术式分为单孔组(n=32)与三孔组(n=28).单孔组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三孔组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量、术后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量、术后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三孔组,住院时间短于三孔组(P<0.05);术后3 d,单孔组血清CRP、PCT水平均低于三孔组(P<0.05).结论 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NSCLC患者手术效果一致,且安全性高,但可明显减轻术后炎性反应,缩短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0.
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方法对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均经术前或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54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肺叶切缘未见癌细胞;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并行淋巴结系统性清扫,其中右胸清扫淋巴结(13.4±1.1)个,左胸清扫淋巴结(11.5±1.5)个;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 surgery,VATS)时间(80~125)min,平均(98±1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2.6)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2±1.8)d.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生理干扰小,具有明确的微创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及传统开胸手术(TOS)行肺叶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2008年6月~2009年3月期间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VATS组和TOS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胸管引流时间、术后常见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有无差异。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TOS组无明显差异;与TOS组相比,VATS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减少;TOS组有2例出现术后胸腔积液;VATS组手术及住院费用明显高于TOS组;两组均无死亡。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但手术费用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98例肺癌患者血清IL-6、TNF、VEGF含量水平,并与60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化疗前肺癌患者血清IL-6、TNF、VEGF含量水平均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 测定肺癌患者血清IL-6、TNF、VEGF水平,对其病情了解、疗效观察、判断预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54-56+5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A组,40例)和传统手术组(B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明显差异;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合术后引流量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1年存活率和3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对于传统手术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IL-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诊治的66例EMT患者(观察组),其中Ⅱ期24例,Ⅲ、Ⅳ期42例;选取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60例为疾病对照组;选择健康女性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腹腔液和血清中VEGF、IL-6、IL-8水平,并对腹腔液和血清VEGF、IL-6、IL-8水平与年龄、r-AFS评分、体质指数(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腹腔液中VEGF、IL-6、IL-8含量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IL-6、IL-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VEGF、IL-6、IL-8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VEGF、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液VEGF、IL-6、IL-8水平高于血清中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EMT分期的增加,腹腔液中VEGF、IL-6、IL-8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EMT分期的增加,血清VEGF、IL-6、IL-8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液和血清VEGF、IL-6、IL-8水平与r-AF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BMI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EMT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VEGF、IL-6、IL-8存在明显高表达,且随着EMT病情的进展,VEGF、IL-6、IL-8表达呈增强趋势。检测VEGF、IL-6、IL-8可以监测EMT发病及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胃癌患者血清/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的含量,探讨其在胃癌分期和伴随感染中的应用。方法我们分别测定了70名手术前胃癌患者组和23名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其中有29名胃癌患者有无确定起因的感染症状。结果伴有和不伴有感染的胃癌组VEGF含量分别为(272.8±112.7)pg/ml和(248.2±101.7)pg/ml,这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组VEGF、CRP、IL-6、NO显著升高(P<0.01),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CRP、IL-6、NO显著升高(P<0.05)。结论尽管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这可能与感染无关。CRP、IL-6和NO有助于最初评价肿瘤患者的感染状态,IL-6、NO和VEGF作为肿瘤分期是较为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电视胸腔镜( VATS)和开胸手术治疗高龄(70岁以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QOL)。方法收集术后病理诊断为pT1-2N0M0高龄NSCLC患者118例。其中VATS手术患者63例,开胸手术患者5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QLQ-LC43中文版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12、24周的QOL。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ATS组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日方面存在优势( P<0.05)。两组术前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VATS组术后的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较开放组有明显优势( P<0.05)。症状评分包括疲倦、胸痛和手臂或肩膀疼痛VATS组均优于开胸组( P<0.05)。结论相对于开胸手术,高龄患者VATS肺叶切除术安全可靠,并且在术后24周内QOL评分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同步放化疗患者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的相关性。方法 49例行同步放化疗的LA-NSCLC患者,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每周及治疗后第13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和IL-6水平。应用Varian Eclipse DX计划系统,设计并评估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并采集相关物理学参数。放射性肺炎按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标准评价,评价终点为≥2级放射性肺炎。结果 11例发生了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组放疗前血清TGF-β1浓度与无放射性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放射性肺炎组在放疗中各个时间点和放疗后均高于无放射性肺炎组(P<0.05);血清IL-6浓度在放疗前、放疗中各个时间点和放疗后有放射性肺炎组均高于无放射性肺炎组(P<0.05);放射性肺炎组DVH相关参数(包括肿瘤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大剂量、最小剂量,肺脏V5、V10、V20、平均剂量、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食管V45,心脏平均受照剂量及脊髓最大受照剂量)与放射性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时,在使用DVH相关参数严格限制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同时,血清TGF-β1和IL-6可以作为放射性肺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 法测定80例胃癌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6?CA724?VEGF 的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IL-6?CA724?VEGF检测值均低于胃癌组[(48.12 ± 28.02) vs (149.62 ± 43.00)ng/ml,(4.53 ± 3.47) vs (15.29 ± 3.64)U/ml,(64.86 ± 17.67) vs (212.78 ± 125.61)pg/ml, P均< 0.01)]?胃癌患者血清IL-6?CA724?VEGF的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到76.3%,明显高于各单项标记物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3.8%?43.8%?52.5%)?胃癌肝转移患者IL-6?CA724?VEGF检测值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分别为(168.43 ± 54.03) vs (130.81 ± 10.00)ng/ml?(16.20 ± 4.57) vs (14.39 ± 2.05)U/ml?(289.47 ± 140.61) vs (136.09 ± 11.22)pg/ml,P 均< 0.05)],IL-6?CA724?VEGF 阳性率高于无肝转移患者(分别为50.0% vs 17.5%,P < 0.05;55.0% vs 32.5%,P > 0.05;65.0% vs 40.0%,P > 0.05)?结论:IL-6?CA724?VEGF 可用于胃癌及肝转移诊断?预后判断,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多项白介素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监测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1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IGF-1、IGFBP-3、VEGF及白介素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并将观察组中复发、转移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与未复发、转移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GF-1、VEGF-C及VEGF-D高于对照组,IGFBP-3低于对照组,血清IL-2低于对照组,其他白介素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中存在复发、转移者则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IGF-1、IGFBP-3、VEGF及多项白介素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监测价值较高,有助于了解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