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微探头超声(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8-01~2009-08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进行MPS检查,对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变借助于ESD技术行内镜治疗.比较术前MPS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应用ESD技术治疗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的可行性及疗效;1mo后复查胃肠镜及MPS.结果: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34例,其中食管21例,胃11例,大肠2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选择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病变,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ESD术后病理诊断与ESD术前MPS诊断符合31例,诊断准确率91.18%.1mo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切除完全.结论:MPS对消化道粘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应用ESD技术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MPS和ESD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Lugol′s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检。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及短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纳入统计。结果:32例共33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治疗,30例共31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9%(31/33)。2例患者病灶局部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且难以剥离转行手术治疗。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病变)55~125 min(平均85 min)。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量出血;2例食管黏膜内肿瘤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3%(2/32)。1例食管黏膜内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胸痛,抗感染治疗后6天恢复正常。成功实施ESD手术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人均住院费用1.45万元人民币,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3例术后创面超过食管2/3周的患者,术后1个月就发生食管狭窄,经过平均2次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是治疗食管黏膜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1月-2009年5月共应用ESD方法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200例,包括食管黏膜病变57例,胃黏膜病变143例。结果病变完整切除率88.2%,完全切除率96.1%,术后病理诊断达到治愈性切除率85.7%。穿孔4例,1例接受开胸手术,其余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出血3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4例胃间质瘤,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min(平均62.5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食管病变,最大直径0.5~7.0cm(平均2.6cm)。18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0.0%(18/20)。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1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腔管食管囊压迫出血部位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5.0%(1/20)。1例食管囊肿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5.0%(1/20)。术后随访11例,随访期1~3个月(平均1.5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是治疗食管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