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60侧成人下肢的腘动脉、腘静脉及胫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腘静脉的体表定位等.结果在腘窝上段由内向外依次为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在腘窝中段上述结构逐渐移行,位置关系较为复杂,在腘窝下段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静脉的体表投影在腘窝与经过收肌结节最高点的水平线成(83.5±2.2)°夹角的直线,且该直线与水平线的交点距水平线与股二头肌腱交点为(2.3±0.7)cm.结论根据腘静脉与腘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在腘窝上半部穿刺较安全,在腘窝下半部穿刺时易损伤胫神经和腘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动脉、静脉顺、逆行穿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1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男 1 4具 ;女 7具 )观察了胫神经血管鞘的位置关系 ;动脉、静脉的伴行关系及管径 ;首次以股骨下端连线为标志测量了有关长度和距离 ( cm)。结果 :( 1 )胫神经在窝上部位于血管鞘外侧 ,在中部与血管鞘前后重叠 ,在下部则位于血管鞘内侧。 ( 2 )动、静脉由上而下的伴行关系可分为两型。 型 :先并列后重叠再并列 ,占 73.81 %。 型 :先重叠后并列 ,占 2 6.1 9%。 ( 3)血管直径及上方并列段有关数值 :动脉上端直径 ( cm) :男 0 .73± 0 .1 9,女 0 .64± 0 .1 9。动脉下端直径 :男 0 .54± 0 .1 1 ,女 0 .52± 0 .1 2 ;静脉上端直径 :男 0 .92± 0 .1 5,女 0 .72± 0 .1 9;上方并列段长度 :男 5.0 7± 2 .0 5,女 5.80± 2 .63。到标志线距离 :最高点 男 1 1 .94± 1 .70 ,女 1 0 .99± 1 .62 ;中位点 男 9.30± 1 .75,女 8.0 9± 1 .59;最低点 男 6.69± 2 .2 2 ,女5.1 8± 2 .43。结论 :后入路的动、静脉穿刺只适于 型。结合上方并列段的有关数值可在动脉的体表投影上准确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观察 5具 1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神经浅支分支处的位置 ,桡神经浅支内侧支与Lister结节、桡骨茎突及头静脉的位置关系。结果显示 ,桡神经浅支在距离Lister结节 3.6 7± 0 .99cm、肱骨外上髁最突出点与Lister结节连线外侧 1.39± 0 .35cm处分出内外侧支。桡神经浅支的内侧支位于Lister结节与桡骨茎突的桡侧半 ,与Lister结节的平均距离为 1.4 2cm。表明桡骨远端交锁钉进钉点选择Lister结节不易损伤桡神经浅支 ,但选择切口时应避开头静脉及扩髓时保护周围皮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在距股骨内侧髁上平均 8.4 2cm处发出 ,起始处外径 (1.79± 0 .32 )mm ,走行 (4.0 2± 2 .2 0 )cm后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起始部外径 (1.14± 0 .2 3)mm ,营养缝匠肌的下 1/3段和膝内侧上部的皮肤。隐动脉终末支分布于小腿内侧上段皮肤 ,并在鹅足区附近皮下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恒定的吻合。膝降动脉关节支主干长 (6 .0 7± 0 .98)cm ,起始部外径 (1.19± 0 .2 3)mm ,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结论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和 (或 )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陈大燕  高泉  陈春彬  廖霖 《广东医学》2001,22(7):576-577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路法 ,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法 观察 42具成人尸体的颈内静脉外径及体表投影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以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方 30mm处为穿刺点临床应用 16 9例 (改良法 ) ,并与中路法 15 0例作对比 ,观察两组的穿刺效果。结果 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7 6 % ,对照组为 95 .3 % (P <0 .0 5 )。试验组皮肤至颈内静脉的深度为 ( 2 1± 0 3)mm ,对照组为 ( 3 1± 0 3)mm(P <0 0 1)。试验组误穿动脉及胸膜发生率为 0 6 % ,对照组为 4.0 % (P <0 .0 1)。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改良法与中路法比较 ,进针浅 ,损伤小 ,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寻不带皮肤的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新供区,对带胫后动脉的跖肌腱游离移植作了研究.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20条小腿标本上,通过胫后动脉灌注以模拟临床实际操作的方法作跖肌腱与胫后动脉血运关系的解剖研究,并作跖肌腱血运模式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跖肌腱与小腿深筋膜中下段通过其腱周膜与胫后动脉存在稳定的血运关系,该段长度11.2±2.4cm,血运来源于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中下段的2~4支经深筋膜的穿支,管径0.8±0.3mm,其中管径大于1.0mm可供吻合用的穿支1~2支稳定地出现在距跖肌腱止点5~10cm处,血管蒂最长可达2~3cm.结论认为跖肌腱是血管化肌腱移植的可靠供腱;吻合胫后血管或分支的跖肌腱复合组织移植是临床上不带皮肤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潜在术式.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8.
解剖4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直径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点及各属支注入大隐静脉点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9.
经皮腘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静脉的基础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提高静脉穿刺插管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方法 :对 3例尸体标本、35例 (支 )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片、5例膝部CT/MRI片及 8例经皮静脉穿刺插管病例等基础、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观察窝局部解剖结构、静脉与动脉及神经毗邻关系、静脉血管管径、走行路径、与膝关节的关系等。结果 :窝呈菱形 ,浅层结构有皮肤及浅筋膜 ,深层有深筋膜 (筋膜 )。静脉与动脉伴行 ,共同包于一个血管鞘中 ,静脉居动脉与胫神经之间。动脉位于静脉前方 (3例 )或前内侧 (2例 ) ,二者部分重叠。静脉直径 9~ 15mm ,于膝关节两髁间垂直上升 5 0~ 70mm后向内上斜行 ,侧位见与股骨后缘贴近上行 ,距皮肤深度 4 0~ 70mm。上述表现均随性别、年龄及疾病等而有所不同。静脉穿刺点位于窝正中线与皮肤皱褶交点外侧 5~ 10mm处。结论 :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减少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经皮静脉插管在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力  李朝阳  吴冬  敖杰  周伟  李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78-187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经路。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1例,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观察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占80%,位于内侧者占20%;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692(±0.023)cm;其中男性颈内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285°(±0.865°)。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