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地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原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笔者就目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而西医学则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采取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明显减少单纯服用西药导致的副作用,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补肾健脾活血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因此,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着手来概括和总结补肾健脾活血中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从传统医学、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方面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肾的关系,得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本在肾虚”的结论;从脾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提出脾肾同治,共建先后二天的治疗方案;从诊断标准、针刺补泻、针刺疗程、疗效标准等方面探讨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指以单位体积内骨量低于正常为特征的骨骼疾患,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性钙盐减少及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是其主要表现.根据病因可将其划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日益成为医务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该文通过对122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和中老年人群。随着当代疾病谱的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把骨质疏松症列为中老年三大疾病之一,在常见病中居第7位。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由于年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传统医学理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而现代医学则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传统医学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采用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联合用药方案。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淫羊藿是最常用药,但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及特点,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及临床常用的物理疗法所起的特殊疗效进行分类探讨。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法众多,但临床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继承先贤理论,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发病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功能为核心,气机升降为主线,甘温除热降阴火为具体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同样强调改善脾胃的功能及气机的升降,与李东垣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刻理解李东垣"补中、升阳、降阴火"理论并灵活运用,对肿瘤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外科正宗》疮赖脾土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诊治疮疡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陈实功认为疮疡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与脾胃关系密切,故确立疮疡标本缓急、新久先后上以脾胃为先;应用疮疡内治法时兼顾脾胃;具体遣方用药不可纯用寒凉,以防伤脾败胃;平时、病后调摄防护上注意护脾健胃。为临床治疗疮疡提供一条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5.
论杨士瀛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有关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有:(1)食积疳劳,皆脾胃受病;(2)论治脾胃,重虚实寒热气血变化;(3)崇钱乙法文中,药善甘温补脾。认为脾胃虚弱,诸邪乃生。治病多从调理小儿脾胃入手,对惊、疳二证的辨治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阳虚体质是九种基本体质类型之一,脾胃阳虚是阳虚体质的一种主要证型,在临床多种脾胃病证治中广泛出现。历代医家或以中阳统称脾胃阳气,或重脾阳而略胃阳,但是脾、胃的生理病理和治法方药各不相同。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且尤其注重体质。本文从阳虚体质角度,对叶天士以经方辨治胃阳虚不同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具体医案详细阐释了阳虚体质胃阳虚不同层次的治法,如"通补胃气"的大半夏汤法,"通补胃阳"的附子粳米汤法等。从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角度,对胃阳虚证辨治规律进行总结,以供脾胃病的临床诊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整理了吴瑭治疗疳证的经验,包括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鼓动脾阳;调其饮食;苦寒酸辛以驱虫;缓运脾阳,缓宣胃气。认为其治疳九法从小儿“脾常不足”之体质特点及疳证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出发,立足脾胃,综合施治,对小儿疳证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临证指南医案》的编者华岫云提出,金元医家李杲对脾胃理论的阐述实属"脾胃合论",在治法上是"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而叶桂则强调"脾胃分论",并总结提出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的著名观点。各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在"叶桂"章节中基本上都同意华岫云的论述。然而,通过对李杲学术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对于李杲"详于治脾,略于治胃"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李杲所论之脾胃与叶、华所论之脾胃"名虽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