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就诊孕妇中胚胎停止发育的91例患者,主要集中在孕周为6-12周,留取流产组织,提取DNA,制备文库,高通量测序,对流产物DNA进行测序分析,得出流产物的拷贝数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染色体畸变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检索2001~2010间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并结合研究的68对自然流产夫妇,分析不同类型染色体畸变对自然流产的影响。结果累计病例30 544例,其中染色体异常计2 384例,占流产总数的7.81%。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有1131例,多态性796例,数目异常406例,嵌合体51例分别占检测总人数的3.70%、2.61%、1.33%和0.17%。结论对自然流产患者进行核型分析中应注意加强7号染色体易位、9号染色体倒位及其Y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张进忠  刘丽霞 《中原医刊》1997,24(12):31-31
早期自然流产与绒毛染色体研究张进忠1刘丽霞2程静霞本文用染色体直接制备法对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进行研究,现就其结果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选择实验组:选择年龄22~35岁,孕6~12周先兆流产50例为一组;年龄在22~39岁,孕6~12周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复发性自然流产( RSA) 夫妇中女性染色体情况,为指导生殖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 法: 选择 2014-02~ 2018-06 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确诊为 RSA 的 1060 对( 2120 例) 夫 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重点观察女性染色体变异的发生率、类型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2120 例受试者 中染色体异常共检出 154 例( 7.26%) ,染色体异常核型中女性共 99 例占64.29%,男性 55 例占35.71%,女性染色 体异常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女性染色体异常检出者中以多态变异核型最常见,共检出 57 例,占56.57%,分别为 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27 例,D/G 组随体增加 16 例和次缢痕增加 14 例; 本组染色体结构 异常共检出 39 例,占39.39%,分别为罗伯逊易位 21 例、相互易位 14 例和倒位 4 例; 本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共检出 3 例,占3.03%,表现为性染色体嵌合。结论: 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中女性染色体变异比例较高,其分布主要集中 于染色体多态性和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 加强对有自然流产史女性的细胞遗传学观察,对明确 RSA 的病因学特 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国娟  庞丽红 《微创医学》2011,6(4):311-314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关系。方法对538对(1 076例)复发性流产及271对(542例)无生殖异常夫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组(RSA组)染色体多态性126例,占全部受检者的11.71%,明显高于正常组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2.58%,(P<0.01)。染色体多态性中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检出49例,D/G组染色体短臂和随体区延长31例,Y染色体多态性25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21例,RSA组各类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的发生率(P<0.05)。随着流产次数增加,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增加。结论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79例自然流产绒毛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9例自然流产绒毛采用直接法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常规制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42例;异常率为53.1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染色体检查,对自然流产的病因、诊断及再次妊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100例早孕人工流产的绒毛组织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早孕胎儿染色体的畸变率很高,对这一结果及畸变核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然妊娠与辅助生殖助孕(ART)流产组织胎儿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64例流产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根据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对三体核型进行分组,将其分为A、B、C、D、E、F、G 7组.结果 ①绒毛染色体总异常发生率为48. 90%(178/ 364),自然妊娠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ART组(52. 85% vs 40. 68%)(P=0. 033);异常核型以三体型最多见,占65. 17% ,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次之,占15. 73% ;② ART组<35岁与≥35岁胚停组织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然妊娠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流产组织中女性胚胎异常核型占总异常核型的46. 89%,男性胚胎占53. 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④ART组以复发性流产最常见,占60. 00%;⑤自然流产组织中胚胎异常核型主要分布于E组和G组,男胚A组异常核型显著多于女胚(P=0.007).结论 高通量测序在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判断早期流产的遗传学病因,为再次妊娠遗传学咨询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及死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临床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为流产夫妇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利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K芯片对91例流产样本进行遗传学检测,利用ChAS 3.0软件进行判读分析,并参考DGV、DECIPHER、OMIM、ISCA、UCSC、ClinVar等国际公共病理性数据库,同时与既往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拷贝数变异的病理性。结果:91例流产绒毛和死胎样本均获得芯片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共检出61例(67.03%)异常样本,除40例(65.57%)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30例三体、10例单体)外,CMA还检测出了10例(16.39%)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3.28%)多倍体、5例(8.20%)嵌合体、4例(6.56%)杂合性缺失/单亲二倍体。1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涉及1p36.33p31.1、4p16.3、7q36.2q36.3、22q11.21等区带,其中4例为两条染色体间长短臂末端同时出现缺失和(或)重复,高度提示父母一方为相互易位携带者。结论: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无需细胞培养,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准确率高、报告周期短等优点,可为流产遗传学检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患者的病因诊断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可作为流产物遗传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次数与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收集因自然流产进行染色体检查的1 784对夫妇的基本信息,其中1次流产者663对,2次流产者869对,≥3次者252对,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结果: 1次流产组检出染色体异常夫妇27对,异常率为4.07%(27/663);2次流产组检出31对,异常率3.57%(31/869);≥3次组检出18对,异常率7.14%(18/252),比较不同流产次数组染色体异常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 (χ?分别为0.252、3.639、5.922,p均>0.05);1 784对(3 568例)自然流产夫妇中共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77例,占2.16%(77/3 568),其中结构异常49例,占异常核型的63.64%(49/77),数目异常28例,占异常核型的36.36%(28/77),且结构异常多于数目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5.79,p<0.05)。结论: 自然流产次数与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之间无相关性,建议在1次自然流产后即行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测。  相似文献   

12.
佟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7):863-863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的原因。方法:对72例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培养失败12例,检出核型异常34例,检出率为56.67%。异常类型有:常染色体三体、性染色体单体、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常染色体结构异常等。结论:胎儿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这对临床医生分析流产原因及合理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40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标本染色体进行分析。方法绒毛细胞培养法及G显带制作染色体分析。结果4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标本染色体异常共17例,占42.5%,单体型7例(41.2%)、三倍体5例(29.4%)、易位4例(23.5%)。结论说明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常国人染色体畸变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全国各地正常人染色体畸变资料93份,共检查正常人3754例,分析细胞496146个。染色体畸变各项指标的自然发生率(每百细胞发生数)分别为无着丝粒断片0.179,微小体0.018,“双十环”0.015,倒位和易位0.004,体型畸变细胞0.166,体型畸变0.213,体型断裂数0.225,单体断裂0.411,单体互换0.010,裂隙0.827,单体型畸变细胞0.693,总畸变0.743。给出了各指标的95%可信限。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46例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培养及其染色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虹  李辉  林静吟 《广西医学》2005,27(2):176-177
目的 4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标本染色体进行分析。方法 绒毛细胞培养法及G显带制作染色体分析。结果 4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标本染色体异常共17例,占42.5%,单体型7例(41.2%)、三倍体5例(29.4%)、染色体易位、缺失、嵌合体倒位等共4例(23.5%)。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2,(26):3086-3088
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染色体异常是最常见原因;其余还有解剖因素,包括子宫畸形、宫颈功能不全等;随着免疫学发展,发现部分不明原因性自然复发性流产还与免疫因素有关;有些生殖道感染也被认为是早期流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内分泌系统失调、环境影响、不明原因等。本文就上述病因做作一综述,为预防复发性自然流产提供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与中国南方夫妻双方及绒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1154G > A)的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71对RSA夫妇和250名女性对照?200名男性对照,60例复发自然流产绒毛及人工流产绒毛的VEGF基因-1154G > A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在女方RSA组和对照组,VEGF基因-1154G/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G/G?G/A?A/A)分布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女方RSA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G?A)分别是74.7%?25.3%和82.2%?17.8%,女方携带A等位基因发生RSA的风险大于携带G等位基因(P = 0.003,OR = 1.562,95% CI = 1.157-2.109)在男方RSA组和对照组,VEGF基因-1154G/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837?0.572)?在留取的绒毛RSA组和人工流产组,VEGF基因-1154G/A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708?0.757),【结论】女方VEGF基因-1154G/A多态与中国南方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风险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增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生,男方及绒毛VEGF基因-1154G/A多态与中国南方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无相关性,由此推测,与胎儿VEGF-1154G/A多态性相比,母方VEGF-1154G/A多态性与RSA的关系可能更密切  相似文献   

20.
黄金瑞  李敏清 《吉林医学》2013,(36):7627-7628
目的:分析和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相关病因。方法:对18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相关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染色体异常及变异者占21.62%,尤以染色体多态性多见;地中海贫血占1.08%;生殖道感染者占12.43%;内分泌异常者占7.57%;解剖因素占10.27%;自身免疫异常占12.97%,不明原因者占34.05%。结论:RSA病因复杂。在广西,地中海贫血可能与RSA有关。染色体多态性不能简单的视为正常变异,不明原因RSA仍占较大比例,病因学的探讨以及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防治RSA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