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2001年我国疟疾流行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掌握我国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1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疟疾发病及死亡数据、人口数据,利用Excel 5.0等软件对我国疟疾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Maplnfo Professional 5.5软件将各省市区疟疾发病率通过行政区代码与1:1000000中国地图数据库相链接,创建疟疾发病率专题地图。结果 1997—2001年全国各省市区累计发病147605例.年均发病率为2.3941/10万,死亡220人,年均死亡率为0.0036/10万,病死率为0.15%,发病率居26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9位,死亡率居12~14位,病死率居12~17位不等;发病数占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28.25%~32.62%.仅次于流行性出血热。地区发病率以海南居首,云南次之,其余各地区排序略有变化:时间从每年5月开始上升.7~9月达高峰,10月后开始下降。结论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虫媒传染病。近年全国疟疾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在局部地区,疟疾的发病情况仍然难以有效控制,海南和云南两省仍是今后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为合计940例,发病率为1.9919/10万,病死率为55.43%;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疾病是:狂犬病1.0511/1077(496例)、乙脑0.5828/1077(275例)、疟疾0.1674/10万(79例)。结论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性传染病在全国发病率较低,但是在高发季节和地区应做好监测工作;由于广西狂犬病发病率高,要重点做好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三亚市11年来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1996~2006年11年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06年三亚市法定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在284.43/10万~701.36/10万之间,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88.92/10万.11年间以虫媒及其它传染病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1.52%,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总发病数的28.49%,再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26.30%,2005年后大幅上升,居四类传染病之首.主要传染病以疟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淋病为主.结论 疟疾是三亚市重点传染病,但近两年结核病、肝炎和性病是影响三亚市传染病发病率的主要疾病,应加大力度对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完善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楚雄州2006—2018年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8种949例,死亡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68/10万,年均死亡率0.98/10万。2006—201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乙脑和疟疾,2014—201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出血热和布病。以楚雄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88例,其次为禄丰县和牟定县,分别为136例和105例。44.68%病例在夏秋季报告,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0~<60岁为主,且61.75%为农民。结论 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疫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在巩固乙脑和疟疾防控效果的同时,加强出血热和布病的防控,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张娜  徐玉萍  徐卫和 《医学动物防制》2013,(11):1233-1234,1237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对策,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降低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2006—2010年包头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包头市2006—2010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5种,56825例。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44815例;报告丙类传染病8种,12743例。传染病年发病率在441.86/10万~586.12/10万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发病率在184.11/10万~202.23/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8.97%,总体呈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年发病率在77.03/10万~172.38/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67%,总体呈下降趋势;肠道传染病年发病率在34.02/10万一73.10/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2.87%,总体呈下降趋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发病率在2.28/10万~38.78/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9%,总体呈上升趋势;新生儿破伤风仅2009年报告1例,发病率为0.04/10万。结论在巩固以往控制传染病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乙肝、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加强对淋病、梅毒、布病的宣传、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同时要积极应对甲型HlNl流感、手足1:3病等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达到全面控制并逐渐降低传染病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盈江县传染病流行趋势及特征,为制定传染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法定传染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2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10 188例,死亡348例,年均发病率432.72/10万,死亡率14.78/10万。发病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疟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伤寒,占发病总数的93.91%;不同年度、不同种类传染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应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重点落实重点疾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流行规律,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我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3844例,死亡45例。甲类传染病报告1例(霍乱);乙类传染病报告18种,计19253例,死亡43例,报告发病率为303.69/10万,死亡率为0.68/10万,与2005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1.89%;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计14590例,死亡2例,与2005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8.1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前五位的分别为梅毒、肺结核、淋病、乙肝和痢疾,占发病总数的86.70%;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前三位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占发病总数的98.35%。结论应把控制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痢疾及性传播疾病的流行,作为宁波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邓州市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今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邓州市2010年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采用统计描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邓州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2865例,年发病率为182.03/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1680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8.64%;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共报告583例,占总数的20.35%;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519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18.12%,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共报告8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2.89%.发病前五位依次为肺结核、手足口病、乙型肝炎、梅毒、痢疾.结论 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防治重点,同时应高度重视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龙岗区2001~2010年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方法收集龙岗区2001~2010年急性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龙岗区2001~2010年共报告急性肠道传染病3种共4 403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72.19%,年平均发病率为276.65/10万,每年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细菌性痢疾是主要影响因素(占74.42%),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10月为发病高峰,散居儿童、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细菌性痢疾是降低该区传染病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