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东垣脾胃学说的研究方法加以梳理,从医家医著、学说形成、影响发展、理论探讨、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方法论析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就方法论角度理清研究思路,有助于研学习用。  相似文献   

2.
东垣脾胃方用药规律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317首东垣脾胃方进行分析,发现其核心药物、药组药对和功效聚类结果基本符合脾胃方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东垣甘温除热法有补益脾胃之气同时顾护肺气、善用升阳之药、巧用风药、少佐以甘苦寒之品等特点,代表方当首推补中益气汤,但实则尚有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阳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当归补血汤等名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脾胃”一门,在宋代即设有专科,当时虽无脾胃专著,但对脾胃病的治疗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内经》“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基础上,又师承了张洁古“养胃气”的方法,还接受了他“师古方,裁新方”的改革思想,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脾与胃在生理上是相反相成的,既矛盾又统一。主要表现在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个方面。只有纳化有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在纳化方面,景岳…  相似文献   

5.
东垣运用风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药,也称风燥升阳药,是一美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这类药物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发挥祛风、解热、升散、止痛等功效.李东垣临证组方,最擅用升麻、柴胡等,升麻是足阳明胃经之引经药,可升发脾胃之清阳;柴胡为足少阳胆经之引经药,可升发少阳春升之气.而胆气能否升发,对脾胃升降机能影响甚大.从四个方面探讨东垣运用风药寓意.①风药开郁:脾虚木郁,木郁则发之,取风药开郁,发散郁火;②升发脾阳:治疗脾胃虚弱,阴火上乘之证,帮助补益药补脾阳,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③风能胜湿:取升阳除湿、除湿通络之效以治疗泻泄、崩漏、痿痹等湿饮为病;④引药上行:分经论治头痛及其他头面诸疾,引药直达病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东垣运用祛风药注意整体辨证,用风药的同时考虑与补气药、滋阴药、泻火药的配伍,互相牵制以制衡.  相似文献   

6.
风药,也称风燥升阳药,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这类药物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发挥祛风、解热、升散、止痛等功效。李东垣临证组方,最檀用升麻、柴胡等,升麻是足阳明胃经之引经药,可升发脾胃之清阳;柴胡为足少阳胆经之引经药,可升发少阳春升之气,而胆气能否升发,对脾胃升降机能影响甚大。从四个方面探讨东垣运用风药寓意。①风药开郁:脾虚木郁,木郁则发之,取风药开郁,发散郁火;②升发脾阳:治疗脾胃虚弱,阴火上乘之证,帮助补益药补脾阳,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③风能胜湿:取升阳除湿、除湿通络之效以治疗泻泄、崩漏、痿痹等湿饮为病;④引药上行:分经论治头痛及其他头面诸疾,引药直达病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东垣运用祛风药注意整体辨证,用风药的同时考虑与补气药、滋阴药、泻火药的配伍.互相牵制以制衡。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脾胃学说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 ,他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 ,从生理病理和治法用药两方面探讨脾胃学说的实质 ,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 ,归述其在现代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李东垣方药配伍规律、临床运用等文献的查阅学习,从制方用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李东垣学术思想整理、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东垣制方和临证经验提供最新资讯,并试图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东垣遣药组方和临床运用的新观点、新进展,以期达到丰富东垣学术内涵、传承其学术思想、提高用方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0.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和朱丹溪同为金元四大家,然二人对脾胃有各自的学术思想,李东垣注重脾胃内伤,以补中益气为主;朱丹溪侧重脾胃清养,以滋阴为主。东垣与丹溪各有所专一精到之处,但不能株守一法,宜吸取其精华,融会贯通,熟练运用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特点与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对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颇为推崇。在尊重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立“甘温除大热”大法。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升阳泻阴火汤等为补益脾胃、升举阳气、甘温除热治法开拓出一条新路,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的脾胃相火统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往往以"补土派"来概括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特点,但这只是说明了发病的始动因素,具有片面性,而由此"因"导致的"果"即"相火"在疾病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中亦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李东垣对相火已有完整的认识,并且已经形成独立的脾胃相火统一观.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御更重视脾土。病理上,李东垣认为内伤病多因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引起,黄元御则常从阳虚土湿,中气不运立论。治疗上,李东垣与黄元御分别使用的是脏腑生克五行和阴阳中土五行的思维模型。遣方用药方面,二者都以顾护脾胃为先,李东垣用药广而药量轻,君臣佐使配伍井然,黄元御用药精简,作用专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李东垣和张仲景两位医家所处时期的气候环境、疫病流行特点及其脾胃生理观、治则和方药的研究,认为张仲景受外部气候环境的影响,学术观点详于外感而略于内伤,但其提出的"脾旺不受邪"的发病学观点,即在治法上注重调理脾胃,则是治疗学上的一大进步;李东垣受外部战争及亲身经历的"土疫"-脾性流行病等因素的影响,学术观点独重脾胃而略论外邪,但他脾胃学说的代表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其中升阳之风药依然可以达到祛邪解表的实际效果。从这一层面来说,世医所言"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也就不是绝对的了。  相似文献   

17.
<正>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创始人,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布散。故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诸多病证,其中就包括阴火的证候症状。火为热之极~[1],其性上炎,阴火者常见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虚大等症。李东垣认为气宜发于上而周流全身,火当潜于下以温煦蒸化。中气下陷则湿气下流,郁遏下焦,激阴火而上冲,得乘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曰:有胃  相似文献   

18.
列举肉桂、诃黎勒、羚羊角、黄连4味药物在明代《普济方》脾胃病证中的特殊功用,即肉桂温中下气、散结利气,诃黎勒行气化痰止泻,羚羊角通降清热,黄连泄热止泻,拓展了脾胃病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分析补益脾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152 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奥美拉唑)、研究组(奥美拉唑+补益脾胃方),各 76 例。 结果 研究组总体疗效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评分、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Akt(胃粘膜组织蛋白激酶)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 奥美拉唑+补益脾胃方能够更好的控制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炎症病变。  相似文献   

20.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