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按血糖波动系数分<1.5(n=15)、1.5~3.0(n=28)和>3.0(n=12)3组,评估24h平均血糖水平(MBG)、高血糖及低血糖时间比、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对血糖波动系数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波动系数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血糖波动系数与MBG(R=0.848,P<0.01)、高血糖(>7.8mmol·L-1)时间比(R=0.871,P<0.01)、高血糖(>11.1mmol·L-1)时间比(R=0.688,P<0.01)和M-PPGE(R=0.833,P<0.01)均显著相关;血糖波动系数对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R=0.701,校正R=0.492,P<0.01)尤其斑块严重程度分级CPS(R=0.798,校正R=0.637,P<0.01)有显著影响。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88-1390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波动幅度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24h尿蛋白排泄异常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无微量蛋白尿组(n=26)和微量蛋白尿组(n=32),每组患者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24h尿蛋白检测,每例患者均行72h动态血糖监测进行相关对比分析。结果:72h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微量蛋白尿组平均血糖水平高于无微量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体质指数及病程后,按HbAlc(<7.0%:0,≥7.0%:1)分层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血糖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微量蛋白尿的影响因素。结论:日平均血糖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96-897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系统(CGMS)了解2型糖尿病(T2DM)全天血糖监测数据的特点,探讨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下与动态血糖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患者依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分为三个组,患者均佩戴CGMS(美国MiNiMed公司)监测全天血糖变化每例观察3d,每24小时记录288个血糖值,获得72h血糖谱同时加以分析。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最高值呈正相关。餐前血糖R值,最低血糖R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不相关。糖化小于7.5%组与最低血糖负相关R值为0.541;糖化大于10%组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最高值,及血糖标准差及餐前血糖显著相关。结论:HbA1c与HbA1c反映血糖的平均水平,不反映血糖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姜涛  尚文  文祯  付月月 《中国全科医学》2013,(28):2578-2583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NGT)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血糖波动特征。方法在2011年11月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北京铁路局职工中,随机选取无糖尿病的NAFLD患者30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NAFLD合并糖耐量异常(IGT)组(NA-IGT组)和NAFLD合并NGT组(NA-NGT组)各15例;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无NAFLD的NGT对照者(NGT组)10例。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检测、B超检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结果 (1)3组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糖负荷后0.5 h血糖(0.5 hPG)、糖负荷后2 h血糖(2 hPG)、糖负荷后2 h胰岛素(2 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NA-IGT组的BMI、WC、ALT、AST、TG、0.5 hPG、2 hPG、2 hINS、HOMA-IR与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IGT组的AST、2 hPG与NA-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NGT组的BMI、WC、TG与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研究对象的平均血糖水平(MBG)、早餐后3 h血糖、晚餐前1 h血糖、晚餐后3 h血糖、血糖≥7.8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7.8)、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NA-IGT组的MBG、早餐后3 h血糖、晚餐前1 h血糖、晚餐后3 h血糖、PT7.8、LAGE、MAGE、SDBG与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餐前1 h血糖、晚餐后3 h血糖与NA-NGT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NGT组的早餐后3 h血糖、SDBG与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FLD患者已经存在多种代谢紊乱,其BMI、WC、血脂、血糖水平高于非NAFLD者;NAFLD患者NGT阶段已经出现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其SDBG及早餐后3 h血糖水平高于非NAFLD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在糖尿病血糖漂移状态下对糖尿病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影响,探讨波动性高血糖加重糖尿病脑组织损伤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糖尿病模型组(n=50),糖尿病模型组以1%链尿佐菌素腹腔注射法造模。将造模成功的46只糖尿病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持续高血糖组(n=20)和波动高血糖组(n=26),波动高血糖组制作血糖漂移模型。波动造模6周后统计各组大鼠每日血糖平均水平(MBG)、每日血糖平均水平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肌醇依赖的跨膜蛋白激酶1(IRE1)和Bcl-2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情况。结果波动高血糖组的SDBG、LAG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持续高血糖组(P<0.05),MBG低于持续高血糖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波动高血糖组IRE1、CHOP、GRP78表达较持续高血糖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cl-2表达较持续高血糖组、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血糖漂移状态促进海马神经元内质网过度应激从而加重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血糖监测,观察组实施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测。比较两组血糖变化情况和遵医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与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遵医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减小血糖波动幅度,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改善患者遵医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动态血糖仪持续监测血糖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SF)患者的临床疗效,了解血糖波动和漂移的特点.方法 将80例2型糖尿病S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CGMS联合CSII即双C治疗组、CBG联合CSII对照组),了解血糖波动和漂移的特点.结果 双C模式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血糖监测自身对照全天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尤以餐后血糖的漂移幅度降低明显,各时段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01),尤以餐后3h的血糖值下降幅度最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双C模式治疗组在CGMS连续监测下行CSII治疗比对照组能明显缩短高血糖控制时间.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更为详细地评估SF患者全天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特征,为达到全面、精细地控制糖代谢紊乱提供依据,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85例老年受试者分为T2DM SMI组(35例)、单纯T2 DM无SMI组(NSMI组,35例)和正常对照组(NC组,15例)3组,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MI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均明显高于NSMI组(P<0.05),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异常的血糖波动可能参与了老年T2DM患者SMI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筛选常规稳定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年龄40-60岁,男女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原治疗方案不变,干预组原治疗加护理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对2组分别进行连续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血糖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波动幅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稳定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患者血糖的改善有利,是改善血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糖耐量低减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XL  Lu JM  Pan CY  Mu YM  Dou JT  Ba J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74-677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了解糖耐量低减(IGT)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以便指导制定合理的干预治疗方案。方法对6例糖耐量正常(NGT)者、10例IGT者和20例新诊断T2DM者的CGM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CGMS平均血糖值、血糖值标准差、血糖≥7.8mmol/L时间百分比等逐渐升高(均P<0.05),CGMS血糖谱波动幅度逐渐增加。(2)IGT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餐后109min±32min,全天血糖≥7.8mmol/L时间为3.0h±0.8h;新诊断的T2DM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92min±22min,全天血糖≥11.1mmol/L时间为12.6h±1.3h。IGT组和新诊断T2DM组中,早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较快、幅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1)CGMS检查能比较准确地显示IGT者和新诊断T2DM者动态血糖波动规律,有利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2)IGT者全天持续约3h血糖≥7.8mmol/L。(3)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峰值增高,血糖曲线波动幅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岛素瘤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血糖谱的特点,探讨CGMS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CGMS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瘤组)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分析CGMS的平均血糖水平(MBG)、M-valueof Schlichtkrull(M-value)、血糖分布频率及低血糖事件,监测结果与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患者(糖尿病组)及6例正常糖调节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胰岛素瘤组M-valu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MBG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M-value及MBG均高于胰岛素瘤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②6例胰岛素瘤患者CGMS监测期间共发生36次低血糖事件,持续时间为3.6 h/d,其中21次(58.3%)发生于夜间;5例糖尿病患者共发生7次低血糖事件,持续时间为0.17 h/d,其中4次(57.1%)发生于夜间。③对照组99.2%的血糖波动于3.9~7.8 mmol/L;胰岛素瘤组血糖2.8~3.9mmol/L及≤2.8 mmol/L的分布频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而7.8~11.1 mmol/L及≥11.1 mmol/L的分布频率则低于糖尿病组(P<0.05和P<0.01)。结论CGMS可进一步分析低血糖的时间分布、类型及原因,结合M-value等血糖参数,有助于胰岛素瘤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大鼠感染不同剂量内毒素对血气、血糖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健康7d(新生组,60只)、18d(幼鼠组,47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制作脓毒症模型,在0、2、4、6、24h5个时点(采血时尚存活的)每个时点8只,断头取混合动、静脉血观察其血气及血糖的动态变化。结果:新生鼠24h出现显著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硷中毒及低氧血症;而幼鼠组酸血症出现的时间较早,且程度较轻,两组差异显著,P<0.05;新生鼠血糖24h最低,而幼鼠组最低点在6h,且改变明显减轻,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日龄的大鼠对不同剂量内毒素的反应不同,年龄越小早期反应越迟钝,后期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个中心219例未使用药物、诊断时间>3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完成那格列奈组105例、瑞格列奈组114例;观察时间12周,有效性指标为空腹和标准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安全性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尿常规。结果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治疗后HbA1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低血糖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那格列奈是安全有效的降血糖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采血方法对快速血糖测定仪血糖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快速血糖测定仪血糖测量值的影响。方法9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自然流出组、热水热敷按摩组和手指挤血组,每组30例。患者晚餐后空腹12 h,于次日早晨在静息状态下洗净左或右手无名指擦干在床边进行血糖检测,并与抽取静脉血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值进行比较。结果自然流出组血糖测量值和静脉采血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水热敷按摩组和手指挤血组血糖测量值均显著低于静脉采血血糖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临床上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值,采用自然流出法采血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蒋建家  王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6):335-336,383
为探讨男性糖耐量低减者(IGT)患者骨密度(BMD)改变趋势及其相关机制。测定69例IGT患者(IGT—1组:n=32,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9.4mmol/L;IGT—2组:n=37,餐后2小时血糖≥9.4mmol/L、<11.1mmol/L)及6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股骨近端(Neck,Troch,ward三角)、正位腰椎(L(2~4))BMD、血钙(ca)、磷(P)、24小时尿钙(U—Ca)、尿磷(U—P)、晨尿ca/cr。结果对照组与IGT—1组、IGT—2组的血钙、磷、24小时尿钙、磷、Neck、Troch、ward、L(2~4)4个部位的BMD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IGT—1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IGT—2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T—1组、IGT—2组与对照组BMD比较:Neck分别下降0.2%、2.8%;Troch分别下降0.5%、4.44%;Ward分别为:增加0.3%、下降1.5%;L(2~4)分别下降0.22%、0.2%;尿钙排出增加6.8%、13.8%。结果示IGT患者的Neck、Troch的BMD呈下降趋势。IGT患者骨量改变特点为:血糖升高,尿钙排出增加,骨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16.
杨明  孙群 《现代医学》2011,39(3):275-278
目的:比较间断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高危早产儿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危早产儿随机分为间断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两组,每组各30例,分析不同输注方式对高危早产儿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持续性输注组总体血糖水平低于间断性输注组[(5.73±0.59)mmol.L-1vs(7.27±0.89)mmol.L-1,P<0.001],持续性输注组高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性输注组[16.67%(5/30)vs100%(30/30),P<0.001]。结论:持续性输注组平均血糖水平和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间断性输注组,持续性营养输注有利于早产儿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磷、血钙、血镁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某医院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244例住院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162例)和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间血磷、血钙、血镁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血磷、血钙、血镁、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钙、血镁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型糖尿病组中,血糖与血磷、血钙、血镁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在对照组中,血糖和血磷水平呈正相关(r=0.226,P=0.042),血糖与血钙、血镁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磷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磷代谢的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意识障碍组和无意识障碍组,在发病48小时内检测血糖,以89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意识障碍患者血糖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明显增高,检测其血糖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