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都与QMI有很大的不同,几个研究报道NQMI病人患者梗死范围小...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玲 《中国医刊》2001,36(11):12-13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涉及脂质沉积 ,斑块形成和破裂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以及血管血栓堵塞的多因素疾病。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在狭窄的血管存在高剪切力的情况下。在狭窄血管形成血栓时发生的临床综合征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非Q波和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冠状动脉堵塞的时间 ,心肌耗氧量及侧支循环的建立等因素决定了以上三种情况的发生。如冠状动脉短暂的不完全堵塞可导致UA ,而冠状动脉较长时间的堵塞 (>30min)可发生Q波心肌梗死 ,如MI面积较小 ,心肌坏死非透壁 ,则…  相似文献   

3.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本文对57例住院女性AMI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与同期收治的147例男性AMI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特点,提高防治水平。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4例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2000年8月收治于CCU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均按统一表格填写。AMI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肯定的心电图及(或)血清心肌酶学、肌红、肌钙蛋白改变。1.2 方法 根据年龄分为两组:<65岁,≥65岁,分析内容包括: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吸烟史及心梗)、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前壁、下壁、多壁、无Q波梗死)严重并…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淑  石玉杰 《中国医刊》2000,35(5):22-2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意义 ,在国外曾得到广泛研究[1] ,其发生率为 3 %~2 9% ,通常是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表现 ,常伴发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死亡率增高。该方面国内研究较少[2 ] ,我们回顾了近 4年来AMI住院患者RBBB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AMI诊断符合WHO标准 ,且在症状出现后 2 4小时内入院者 72 0例 ,其中男 53 8例 ,女 1 82例 ,年龄 4 2~ 91 ( 58 5± 1 5 6)岁。梗死部位 :前间壁91例 ,前壁 2 96例 ,下壁及其他部位 2 83例 ,非Q波梗死…  相似文献   

5.
传统分型 在溶栓治疗时代之前,临床医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数天的心电图检查通常将其分成Q波AMI和无Q波AMI。①Q波AMI通常被认为是透壁性心肌梗死,累及到心室肌全层;②无Q波AMI是非透壁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累及到心内膜下和(或)中层心肌。然而,这种分类方法与病理实际情况不符,且病人能否形成Q波是回顾性的,对于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Q波异常是心肌坏死的表现 ,但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波消退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院近年来遇到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后 7~ 2 0天内Q波完全消退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1,男 ,4 7岁 ,以持续性心前区疼痛 4小时伴大汗入院。入院时查体 :表情痛苦 ,血压 14 / 10kPa,心率 6 0次/min ,律齐 ,第一心音低顿。心电图表现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ST段抬高 0 4~ 0 6mV ,并与T波前肢融合形成单项曲线。心肌酶CK90 0mmol/L ,拟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给予静点极化液、硝酸甘油、能量合剂 ,口…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 4年来收治的Q -T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情况比较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996- 0 1~ 1999- 10 ,4年中共收治 2 4 3例AMI病人 ,男 160例 ,女 83例。年龄最低者 32岁 ,最高 87岁 ,平均 62岁。其中α波梗死 2 12例 ,非Q波梗死 31例。除再梗死 ,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肥厚者 ,共 181例。以首次Q波梗死为分析对象 ;另外 ,本组以测定入院后心电图的Ⅱ导和V3 导 ,4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Q -Tc均按Q -Tc =Q -TRR公式计算 ,凡Q -Tc <0 4 4者为正常组 ;Q -Tc延长组 94例 ,α -Tc正常组 131例。2 …  相似文献   

8.
赵建芬  马玉琢 《医学综述》2002,8(10):605-606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NQ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表现 ,是Q波型心肌梗死 (QMI)和心性猝死 (SD)的高危险因素。正确的诊断 ,及时的处理是防止或减少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至关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UA和NQMI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UA NQMI的诊断1.1 UA NQMI的诊断 UA和NQMI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相似 ,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 ,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 ,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1 ] 。UA与NQMI…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前心绞痛(PAP)的发生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亦即缺血预适应现象。而 QTc离散度的增大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本文拟通过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探讨其改变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9例均为1996~1999年住院病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9例。急性有Q波性心肌梗死(AMI)66例,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3例。前壁心肌梗死38例,下壁心肌梗死31例。1.2方法梗死前心绞痛判定标准:急性…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定位诊断 ,心电图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时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部位及指导AMI治疗。随着心脏介入诊治技术的进展 ,对AMI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 )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为此我们对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一简要综述。1 前壁AMI时心电图变化的意义  从病理解剖上来看 ,前壁主要由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供血 ,但许多前间壁、前壁AMI并不累及心脏前室间隔 ,因此V1导联ST段抬高的意义不甚明了。Ben Gal等[1]通过观察 115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