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调查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19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39.4%)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感觉异常127例(30.3%)、疼痛79例(18.9%)、出血68例(16.2%)、肿胀43例(10.3%)、水泡16例(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考虑其影响因素,有针对地采取各项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彭超 《华夏医学》2014,27(2):80-82
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介入现已成为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及资料表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介入医生的首选并广泛被患者接受。但随着介入诊治例数的增加,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失败比例高达15%,同时桡动脉闭塞高达2.5%~10%[1];经肱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9.5%~99.6%,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首选途径[2]。因此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患者,我院从2013  相似文献   

4.
李丽萍 《吉林医学》2007,28(6):826-826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普及和发展,它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穿刺途径也向着操作精细度高、创伤小、患者痛苦少的方向发展,由早期的经股动脉穿刺渐转向由桡动脉穿刺.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126例,其中6例由于术区绷带压迫过紧发生术侧手掌肿胀难忍,病人自诉有发麻感,于及时松解绷带后肿胀渐消退,余无不良反应,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上开辟了先河,并积累了经验.本文拟在介绍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的种种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 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两组术后血管并爱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7.
不同冠脉介入路径与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蕊宁  袁博 《吉林医学》2012,33(8):1642-164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选择行冠脉介入患者100例,按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50例),股动脉组(50例),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痛苦显著减少,舒适度明显增加。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与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对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预防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12月在梅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术的13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肌≥1.5mg/dL),采用双盲、随机和前瞻性的方法,所有患者分为安慰剂组和3种剂量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组[10、20或40ng/(kg.min)],接触造影剂之前(60±30)min,开始给药并且持续6h。观察不同组间CI-AKI及其他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CI-AKI定义为:冠脉造影术后48~72h内血清肌酐值较基线绝对值升高≥0.5mg/d(L≥44.2μmol/L)或25%。结果在安慰剂组,造影剂给药在第48h时血清肌酐平均升高(0.72±1.15)mg/dL。48h后,各个PGE1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更低;安慰剂组和20ng/(kg.min)PGE1组之前存在显著差异(P=0.01),通过基线调整,把基线血清肌酐用作协变量分析协方差的结果表明,安慰剂组和20、10ng/(kg.min)PGE1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37),在3个PGE1给药方案中,20ng/(kg.min)的方案效果最明显。结论 PGE1能够显著减少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后CI-AKI的发生率,在预防CI-AKI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预防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住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481例于术后拔管前经鞘内注入相应药物,A组予以法舒地尔5mg,B组予以硝酸甘油200μg,C组予以生理盐水对照,观察是否出现桡动脉痉挛、局部血肿、急性血管闭塞或狭窄等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应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以更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发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预防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在室温25 ℃避光条件下,考察配伍液的pH值及外观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前列地尔配伍液在0~4 h含量及有关物质的变化,并采用静态激光散射计测定配伍液的平均粒径、90%累积粒径的变化。结果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分别与生理盐水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4 h内pH值、外观、含量、有关物质、平均粒径及90%累积粒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在室温避光条件下放置4 h内稳定性较好,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使用时可以依照病人情况选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介入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84例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1月~2010年3月我院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患者684例次。分析常规经桡动脉介入诊治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成功经桡动脉介入诊治658例次。②桡动脉痉挛23例(3.5%),前臂血肿8例(1.2%),假性动脉瘤1例(0.15%),桡动脉闭塞或手部缺血1例(0.15%)。结论常规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治可行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接受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观察组(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对照组(42例),观察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 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观察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2.4%(1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对照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19.1%(8例),护理满意度为85.7%(36例)。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改善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17例,并与同期住院患者相比较。结果:与住院患者相比,门诊组年龄低[(50±5.8)岁,(68±7.2)岁,P<0.05],平均住院日少[(2±0.6)d,(14±5.6)d,P<0.05],并发症没有增加,且无死亡。结论: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成熟的医院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谢守勇  黄宗文  陈光远  夏庆 《西部医学》2010,22(10):1858-1860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的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SAP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的脂微球载体制剂,比较两组多项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SOFA评分无明显差异。APACHⅡ评分治疗组在第3天、第8天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Ⅱ评分下降的幅度在第3天、第8天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衰竭发生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局部并发症发生率(25%比45.7%,P=0.068)、中转手术率(8.3%比17.1%,P=0.307)、病死率(11.4%比5.6%,P=0.323)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治疗组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素E1的脂微球制剂有助于病情的改善,可有降低局部并发症、减少中转手术率并对器官衰竭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5F小腔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探讨其应用策略。方法:①对象: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需进行PTCA和支架置入的120例患者,男10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11岁;单支病变86例(71.6%),双支病变18例(25%),三支病变14例(11.7%),静脉旁路血管病变2例(1.7%)。②材料:120例均应用Medtronic AVE 5F Z2指引导管。右冠病变43例中有29例(67.4%)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10例(23.3%)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4例(9.3%)应用Amplatz右冠导管。92例患者的121处左冠病变,61例(66.3%)应用Judkins左冠导管,17例(18.5%)应用EBU导管,14例(15.2%)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2例静脉旁路血管病变均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③手术通路:96例(80%)经右侧挠动脉,24例(20%)经左侧挠动脉。结果:对120例患者的166处病变(左主干3例,左前降支77例,左回旋支41例,右冠43例,静脉旁路2例)进行了治疗,其中119处(71.7%)直接支架置入,42处(25.3%)PTCA后支架置入,5处(3%)支架置入未成功,仅行PTCA;置入支架161枚,直径2.5-4mm,长度8-33mm。治疗前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6.4(6.6%)和8.6%(2.6%)。并发症仅有1例(0.8%)桡动脉闭塞,但不影响手部供血。结论:应用5F小腔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进行PTCA和支架术具有可行性,由于管径细小,大大降低冠脉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由于导管细软,操作难度大,需掌握导管的选用策略,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董翠霞 《当代医学》2010,16(35):751-752
目的对经过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并最大幅度地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80例经过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对手术后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和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实行有效、全面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文果  刘丽  何江  梁超 《四川医学》2010,31(5):592-593
目的对比研究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桡动脉应用硝酸甘油、地尔硫及联合地尔硫和硝酸甘油防治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20例经绕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患者,成功置入动脉鞘管后在鞘管内注入硝酸甘油200μg,地尔硫5mg,联合硝酸甘油200μg和地尔硫2.5mg,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记录注入药物前、注入后患者最高(或最低)心率、最低血压、心电及观察桡动脉痉挛、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生情况。结果①联合药物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生率均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地尔硫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联合药物组对心率和心电的影响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地尔硫组,但3组间对血压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局部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地尔硫可以更有效防治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并且对心率、血压和心电无明显影响,且患者耐受能力好,并发症少,比单一应用硝酸甘油或地尔硫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效果.方法 观察210例接受桡动脉途径(TRI组)及170例接受股动脉途径(TFI组)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迷走反射、排尿困难、急性血栓、心包填塞等发生情况及护理特点.结果 两种途径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急性血栓、心包填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I组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和排尿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T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