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安氏Ⅰ类错袷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变化的特点。方法分别测量安氏Ⅰ类错耠矫治前后的牙袷模型110副,其中拔牙组60副,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非拔牙组50副,得出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均减小,尖牙间宽度均增加,较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非拔牙组矫治后的牙弓宽度除(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大于矫治前,较矫治前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矫治前两组上下颌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上颌尖牙间宽度拔牙组稍大于非拔牙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而下颌尖牙间宽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分别为28.06mm和27.21m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袷拔牙矫治后前部牙弓宽度不会减小,较非拔牙组反而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牙列拥挤患者拔牙矫治及年龄因素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8例16岁以下牙列拥挤拔牙患者,28例16岁以上牙列拥挤拔牙患者,在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测量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宽度减小;对比得出16岁以下组尖牙间宽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列拥挤患者拔牙矫治不会导致牙弓狭窄;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16岁以下患者。  相似文献   

3.
荣鑫  陈杰 《青岛医学院学报》2011,(3):251-252,25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许多研究[1]报道了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后,保持尖牙与磨牙区一定宽度与稳定性有关。本研究选取安氏I类病例通过拔牙、非拔牙、非拔牙扩弓方法进行矫治,探讨其牙弓宽度的变化。1材料和方法1·1样本选择选取2002~2005年来我院门诊正畸科治疗患者的石膏模型80例,拔牙组3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研究拔牙矫治对于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牙弓宽度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并对其实施拔牙矫正治疗,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牙颌模型、比较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结果 上颌磨牙间宽度减小(2.78±0.14)mm;下颌磨牙间宽度减小(3.68±0.16)mm;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33±0.15)mm;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增加(0.65±0.12)mm;上颌尖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23±0.11)mm;下颌尖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减少(0.06±0.01)mm(均P<0.05).结论 拔牙矫正治疗可有效改善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弓的宽度,使面部形态更丰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石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4):387-389,391
目的:分析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30例,分别测量矫治前、矫治后和矫治后1年3个时期尖牙间、前磨牙间、磨牙间3个部位的宽度值,观察比较样本治疗期间、随访期间以及全程3个时期牙弓3个部位的宽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随访期间轻度减小,但仍比治疗前增大;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和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随访时轻度的增大,但比治疗前减小;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1前磨牙间宽度的变化不显著。(2)各期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矫治后,对患者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正畸模型以探讨Angle 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上气道形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依正畸矫治方案收集Angle Ⅱ 1患者矫治结束的40份资料,第1组经典拔除四个4,第2组拔除两个上4和两个下5,对其矫治前后X线片及记存模型进行专业测量.结果 两组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除PNS...  相似文献   

10.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牙颌面硬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牙颌面硬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牙颌面硬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33例中有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13例采用了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8例采用了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20项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牙颌面硬组织结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拔第一双尖牙组的前颅底平面-下牙槽座点角(SNB角)比拔第二双尖牙组的SNB角小(4.0±1.3)°(P<0.01);治疗后拔牙组与不拔牙组以及拔第一双尖牙组与拔第二双尖牙组之间的差别主要为牙位改变.结论:临界病例很难通过常规头影测量来区分是否需要拔牙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前牙矢状方向突度及倾斜度的变化,而颌骨位置关系及垂直方向上下颌、牙合、颅底平面角没有显著性差别;与拔第一双尖牙相比,拔第二双尖牙可以较好的保持上切牙的唇倾度不减小,且拔第二双尖牙对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效果与不拔牙治疗相近,但拔第一双尖牙可以明显减小上下前牙的突度和倾斜度.  相似文献   

11.
根管再治疗的原因及临床操作难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根管再治疗的原因及临床操作之难点.方法:对2000年2月~2003年8月间就诊的192人216颗需根管再治疗的患牙资料进行了原因及临床操作难点分析.结果:原治疗为根管充填的有158颗,均表现为欠填,其中有根尖阴影者97颗.原治疗为塑化治疗的有58颗,其中有根尖阴影者38颗.遗漏根管是磨牙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根管治疗失败后,进行根管再治疗是切实有效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第二根管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容易遗漏,治疗难度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不同病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27例临床诊断为SARS的患者和50名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比较病程不同阶段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健康人外周血CD3 、CD4 、CD8 分别为(1736±493、860±275、695±253)个/ul;227例SARS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分别为(1162±649、621±399、443±290)个/u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病程1~2周达最低值,在发病的第2~3周开始明显回升.12例死亡患者外周血CD4 均低于200个/ul;SARS患者恢复期外周血CD3 、CD4 、CD8 分别为(1378±746、742 474、521±295)个/ul,多数恢复正常.结论:SARS患者急性期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均减少,但可逆转,恢复期可恢复正常,与病程进展相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晚期肿瘤的可行性.方法:自2002年7月~2003年10月,18例晚期肿瘤患者在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肿瘤科接受了放射性粒子125I永久性植入治疗.18例患者中,在手术中植入10例,经皮肤植入8例.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2~15个月),肿瘤完全缓解率为33.3%,部分缓解率为26.7%,无变化率为20.0%,肿瘤进展率为20.0%.总有效率为60.0%.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临床结果显示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对局部晚期肿瘤有一定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拳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肥厚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拳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给不同浓度的拳参提取物,连续14天,观察全心重量指数及左心重量参数;采用试剂盒测定心肌组织NOS活性及MDA含量。结果:拳参提取物治疗组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心脏重量参数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心肌组织NOS活性显著升高及MDA含量降低。结论:拳参提取物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肥厚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穴位埋线操作存在的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对策。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2月院感科、针灸科专职护士通过对穴位埋线操作的自查,找出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操作环境不合理、未制订穴位埋线操作感染防控SOP、医护人员院感意识淡薄及健康教育不到位。针对风险因素提出整改措施,包括微创治疗室的设置,制订穴位埋线治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督导检查及加强健康指导,实行知情同意制度等内容。结果通过专项整治,穴位埋线操作存在的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无医院感染情况发生,整改组与对照组相比,医生穴位埋线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率明显提高(P0.01)、穴位埋线治疗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总合格率明显提高(P=0.001),患者总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对穴位埋线操作实施针对性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加强检查和管理,可以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模拟诊疗在留学生心血管内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5名留学生随机编号,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8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6名)进行模拟诊疗教学,对照组17名学生进行常规实习。通过填写评价单和相关的临床能力测试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选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参与模拟诊疗教学的留学生均希望在各科实习中多采用此方法。在临床能力测试方面,试验组学生在病史采集[(22.16±2.17)vs.(20.33±2.03)]、体格检查[(23.05±1.79)vs.(19.78±2.05)]及回答问题[(23.50±1.47)vs.(19.56±1.92)]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病历书写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高仿真的模拟诊疗教学手段,弥补了留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充分接触患者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增强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获取精子不同时机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39例外科手术获取精子行ICSI治疗的新鲜周期,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取精当日ICSI组与次日ICSI组。比较当日ICSI组和次日ICSI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结果。结果:胚胎体外培养和临床结果显示取精当日ICSI组与次日ICSI组的受精率、成熟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取精时间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临床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81-184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25例,接受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并记录两组排便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肌肉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排便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肌肉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P0.05);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为(7.2±2.1)d、住院时间为(15.3±2.9)d明显短于对照组(11.2±3.2 d、20.6±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社会功能(66.0±2.5分)、心理功能(65.8±5.1分)、躯体功能(60.9±7.6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7.0±3.6分、58.3±4.4分、42.5±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短,进而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应当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秃疮花提取物对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抑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秃疮花提取物对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H2O2诱导体外鼠红细胞发生氧化性溶血,以乙酰苯肼引发小鼠体内溶血性贫血,观察不同浓度或剂量秃疮花对鼠红细胞溶血率,细胞形态、小鼠体内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丙二醛含量,以及红细胞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外秃疮花提取物对H2O2诱导的鼠红细胞溶血的抑制率可达78%。小鼠腹腔注射秃疮花提取物后,与模型组比较,红细胞数目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提高,白细胞数目减少,血浆丙二醛含量降低,四项指标均接近正常组(腹腔注射DLF 1.5 g/(kg.d),红细胞数目为8.49×1012/L);损伤小鼠腹腔注射秃疮花提取物后,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浆总抗氧化力无明显改变,而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上升极显著(较损伤组提高44.7%)。结论秃疮花提取物在体内外可分别抑制由H2O2和乙酰苯肼引发的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效果明显。小鼠腹腔注射秃疮花提取物后,红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普遍提高,提示秃疮花提取物通过增强红细胞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而使细胞膜免受氧化性损伤,其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上升尤为显著,据此推测秃疮花提取物有可能通过抑制乙酰苯肼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干扰而缓解鼠红细胞的氧化性溶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