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与钾离子联合辅助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白细胞、钾离子情况及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STEMI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明显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对照组患者多,血钾水平明显比NSTEMI组和对照组患者低(P0.05);NSTEMI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多(P0.05),但两组的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钾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明显比高血钾组患者多,低血钾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明显比高血钾组患者短(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TEMI组患者的血钾水平和白细胞总数呈负相关关系(r=-0.126,P0.05),血钾水平和发病至入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756,P0.05)。结论白细胞与钾离子联合辅助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良好,白细胞与钾离子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与血钾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早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3例按心电图特征分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抬高组)49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非抬高组)44例,将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中性粒细胞检测及血钾水平测定。结果抬高组血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非抬高组[(3.4±1.0)nmol/L比(4.2±1.2)nmol/L,(4.2±1.1)nmol/L,P<0.05];抬高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非抬高组[(10.6±2.2)×109/L比(4.8±3.1)×109/L和(8.7±1.5)×109/L,P<0.05];高血钾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低血钾组[(8.6±1.3)×109/L比(10.9±1.2)×109/L,P<0.01],高血钾组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低血钾组[(13.6±5.1)h比(6.3±2.2)h,P<0.01];抬高组患者血钾水平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r=0.415,P<0.05),而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78,P<0.05)。结论早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低血钾症,监测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钾水平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ST段抬高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收治无ST段抬高型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特征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J波患者与无缺血性J波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概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末峰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J波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概率相对于未出现J波患者要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存在极为明显的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即刻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择期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即刻介入治疗。治疗后7 d、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LVED和LVEF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90 min ST段回落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再次复发梗死率、1月内病死率、1年内病死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心脏破裂率差异(P>0.05)。结论:即刻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择期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差异。方法:将2018年6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ST段抬高组(3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非ST段抬高组(30例),检查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MB、CK,CK-MB以及LDL情况。结果:两组患者CTNI、MB、CK,CK-MB以及LDL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同一时间段内5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1组、将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2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研究组患者与对照1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研究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TG、LDL、CRP、FIB、APOB及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检测发现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为32.0%,明显高于对照1组患者的12.0%(P<0.05)。研究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TG、LDL、CRP、FIB、APOB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成正相关。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B型钠尿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表达水平与年龄成正相关性,并可对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探讨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型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史、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我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肌坏死标记物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159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探讨心电图做为常见与无创检查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分析房性早搏、室性早博、房室传导阻滞在两组中出现的比率,对照组160例健康体检人群.结果 ST段抬高型:房性早博28例(47.5%),室性早博46例(57.5%),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0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房性早博42例(53.2%),室性早搏45例(56.9%),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比例21例(26.6%),第三度房室传导比例22例(25.3%).对照组房性早搏8例(5%),室性早搏5例(3%),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例.结论 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比例高于正常普通人群,非ST段抬高型房室传导比例高于ST段抬高型与正常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时机对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发病后12~24 h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发病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左心功能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恢复左心功能,降低BNP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采取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L-Arg。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第6个月末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PA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采取尿激酶溶栓联合L-Arg,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发病2h内使用重组链激酶溶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作者医院2010-01/2012-12月收治的11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在发病2 h内使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对照组在发病4 h使用重组链激酶溶栓。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时间、ST段回落时间以及胸痛缓解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含量并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再梗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溶栓时间、ST段回落时间,胸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4.6221,127.0219,13.3492;P=0.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K-MB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3.8037,6.3747;P〈0.01);治疗组治愈率为92.73%,高于对照组的70.91%;治疗组并发症共2例,占3.64%,低于对照组的16.36%;治疗组再梗死率为5.45%,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 STEMI患者应在发病后,2 h内使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具有较好的疗效,溶栓时间短,ST段回落快,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拜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组(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钠三联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复发次数减少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出血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司三联治疗疗效较好,值得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少娜 《当代医学》2014,(19):29-30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变化与冠脉造影病变特点的相关性,探讨ST段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普宁市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11月收治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心电图ST段的不同变化,分析ST段不同变化组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异同。结果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32例心电图ST段抬高,51例心电图ST段压低,17例ST段无偏移;冠脉造影结果显示:132例ST段抬高患者中多为单支血管闭塞病变,51例ST段压低患者中多为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非闭塞病变,ST段抬高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率(12.9%)远低于ST段压低患者(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ST段不同改变的冠脉造影病变特点不同,ST段不同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再灌注进行治疗的心电图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收集自2014年5月_2016年7月在该院所接受再灌注(溶栓或PCI﹚治疗的7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的出现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再灌注治疗后心电图是否有损伤性改变分为再灌注损伤组和再灌注非损伤,其中再灌注损伤组29例和再灌注非损伤45例,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中的白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7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发现:①43例发生心律失常,占所有研究对象的58.11%;33例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出现,占所有研究对象的44.59%。②患者出现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发病至CK达高峰时间、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再灌注时间、性别、治疗时间、溶栓治疗以及PCI治疗,患者在经溶栓治疗的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高于P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再灌注损伤性组的白介素-6量远远高于再灌注非损伤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力低于再灌注非损伤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再灌注进行治疗的心电图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临床价值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测定来探讨BNP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分别测定发病6 h及24 h血浆BNP数值,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结果: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结论:BNP升高水平与心肌坏死的范围成正相关。因此,血浆BNP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剂量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即刻给予腺苷60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对照组即刻给予腺苷30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均持续冠状动脉内注射1 min再给予支架,术毕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并比较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等生化指标和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和心电图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0 min 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30 d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腺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中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ST段抬高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病死组5例和好转组5例,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和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结果:病死组中3例心电图ST段呈“墓碑型”抬高;2例呈“巨R波型”抬高;好转组患者心电图ST段呈“斜长型”1例,“新月型”2例,“水平型”1例,“弓背型”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平均发病5 h后,心肌酶谱发生改变,2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多出现ST段抬高现象,“墓碑型”和“巨R波型”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严重损伤的表现,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胡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3-15
目的探讨影响NSTE-A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9例NSTE-AMI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心电图avR ST段是否抬高及ST段下移程度等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P<0.10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发生心衰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OR=1.03,95%CI 1.00~1.17,P=0.03),性别(OR=1.59,95%CI 0.73~3.48,P=0.04),高血压病史(OR=2.67,95%CI 1.01~4.37,P=0.02),糖尿病史(OR=2.53,95%CI 1.05~6.13,P=0.03),高尿酸血症(OR=1.44,95%CI 1.17~1.71,P=0.00),avR ST段抬高(OR=4.35,95%CI 1.82~6.43,P=0.04),ST段下移程度(OR=3.31,95%CI 1.00~4.01,P=0.01)。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avR ST段抬高、ST段下移程度等是急性非ST抬高型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