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需积极治疗,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宫腔镜作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诊治工具,其对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治已被广大妇产科医师及患者所认可。宫腔镜手术以其经自然腔道切除肌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愈贫血、恢复患者生育功能等优势,已经成为黏膜下肌瘤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余丽金 《海南医学》2012,23(17):77-78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均为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经我院常规B超及宫腔镜检查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其中子宫肌壁间肌瘤及浆膜下肌瘤1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9例,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剔除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剔除内突壁间肌瘤、卵巢纤维瘤各1例,术后无患者发生感染、低钠血症等并发症;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随访发现,所有患者腹痛消失、月经正常,无子宫肌瘤复发或其他并发症,半年随访有1例患者子宫肌瘤复发.结论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较好,具有创口小、疗效好、恢复快和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49例黏膜下子官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门诊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确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0型4例,Ⅰ型7倒,Ⅱ型38例,均实施超声监护下宫腔镜下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5ml,38例Ⅱ型黏膜下肌瘤术后放置宫腔压迫球囊14例(肌瘤直径平均4.2cm),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术后随访治疗有效率100%。 结论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一种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恢复快,对于直径>4cm的Ⅱ型黏膜下肌瘤,术后放置宫腔压迫球囊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宫腔镜经宫颈电切子宫黏膜下肌瘤,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 2001年2、3月两个月,因子宫异常出血及不孕,经宫腔镜检查证实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62例,均行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后随访24月.评价宫腔电切子宫黏膜下肌瘤术后月经量减少及围月经期症状的改善情况.同时评价常见因素对宫腔镜电切子宫肌瘤疗效的影响.结论 经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不仅能治疗月经过多,而且可以治疗大部分的围月经期症状,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有疗效下降的趋势.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多发肌瘤较单发肌瘤疗效差,类子宫肌瘤较类肌瘤疗效差,年龄小于35岁组较年龄大于35岁组疗效差,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大小与疗效关系不大.所以,合适选择病材是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5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镜电切组)与5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行传统经腹子宫切除术(传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医师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结果 宫腔镜电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疼痛比例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1-2013.9我科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黏膜下肌瘤患者50例,其中,0型38例,I型12例。肌瘤直径1-4cm。突出宫颈外10例,宫腔内40例。结果:无术中大出血、子宫穿孔及水中毒患者。术后3月B超随访,无复发者。结论:使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且可保留其子宫,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王燕  周萍 《安徽医学》2010,31(2):112-114
目的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黏膜下子宫肌瘤,并评价该手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因异常子宫出血经B超、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黏膜下肌瘤16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或同时行子宫内膜切除术。结果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其中0型11例、Ⅰ型5例,手术满意率100%。结论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手术是理想的选择。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质量是提高术后疗效和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宫腔镜电切术对各种类型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并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138例(0型77例,Ⅰ型54例,Ⅱ型7例).术前B超测量肌瘤径线1.0~2.0 cm 23例,2.1~4.0 cm 77例,4.1~6.0 cm 38例.结果 138例患者黏膜下肌瘤均一次手术成功切除,术中出血量20~300 mL.出现1例子宫穿孔,未出现宫腔感染、大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肌瘤复发,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减少、贫血纠正.手术后满意率100%.结论 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是治疗黏膜下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院经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并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156例(0型67例、Ⅰ型89例)。术前B超测量肌瘤径线1.0~2.0 cm 33例、2.1~4.0 cm 95例、4.1~6.0 cm 28例。结果切除病理组织质量最轻15 g,最重200 g;平均手术时间28 min(10~60 min);平均住院时间4.9 d(3~7 d);术后病理黏膜下子宫平滑肌瘤134例,黏膜下子宫腺肌瘤22例。156例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均1次切净。未出现宫腔感染、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无肌瘤复发,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减少、贫血纠正,手术满意度100%。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安全、可靠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梁秀文  李雪云 《吉林医学》2010,31(27):4657-4658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8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子宫肌瘤患者,对其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发生子宫穿孔1例,随即开腹切除子宫。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并恢复快,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 2 8例 ,术后 3月、6月随访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子宫瘤体改变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为富血管良性肿瘤 ,均由双侧子宫动脉共同供血。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 ,子宫肌瘤血供完全阻断 ,病理血管征象消失。术后 3月、6月随访患者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贫血改善 ,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 :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28例,术后3月、6月随访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子宫瘤体改变情况。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为富血管良性肿瘤,均由双侧子宫动脉共同供血。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肌瘤血供完全阻断,病理血管征象消失。术后3月、6月随访患者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贫血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 (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 ,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3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 ,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 ,术后 6个月随访复查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UAE术后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栓塞后 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 5 5 .6 %,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较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其疗效与栓塞术后肌瘤血管的重新构建 ,肌瘤类型 ,血供状态 ,子宫动脉单双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晓琴 《中外医疗》2013,32(13):13-14
目的观察子宫肌瘤患者的各种相关症状及临床表现,探讨其采用手术治疗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充分考虑子宫肌瘤患者的年龄和生育要求以及体内肌瘤所在位置、大小和数目,正确选择手术方式。结果手术后所有患者的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手术治疗取得显著的效果。手术后把所有标本送去进行病理检查,证实都是子宫肌瘤。5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子宫肌瘤变性患者有10例,其中有4例玻璃样变,3例钙化,2例囊性变,1例肉瘤样变,该组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治愈出院。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取得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方式的选择必须是医生在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在保护患者卵巢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子宫粘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占子宫肌瘤发病率的10-15%[1],最常见的症状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而手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主要选择。对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手术治疗,不同的手术方案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手术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逐渐由开腹发展为以腹腔镜或宫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使得子宫黏膜下肌瘤能够在微创的环境下得以治愈。本文章查阅相关文献,拟对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手术治疗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6.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3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颗粒栓塞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UAE术后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3、6、12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分别为50.5%,56.3%,61.8%。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较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疗效与栓塞术后肌瘤血管的重新构建,肌瘤类型,血供状态,子宫动脉单双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3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UAE术后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5.6%,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较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疗效与栓塞术后肌瘤血管的重新构建,肌瘤类型,血供状态,子宫动脉单双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唐兴艳 《中外医疗》2013,32(3):99+101-99,101
目的探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对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经过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治疗,用量为12.5mg/d,每晚睡前服用,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3个月)。结果 64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贫血症状纠正,血红蛋白上升,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小,是一种理想的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具有手术切除子宫适应证的78例已生育的育龄期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在B超定位并监控下,从体外将高强度超声聚焦于子宫肌瘤内,通过治疗头的三维组合移动适形治疗方案,使焦点逐渐覆盖整个肌瘤区域。治疗前后观察随访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指标以及子宫肌瘤的超声影像的变化。结果:78例患者治疗后除2例因年龄较轻,肌瘤较大,在治疗半年后反弹,其余76例瘤体内回声较前增高、不均,肿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随着时间延长,瘤体边界逐渐模糊,体积逐渐缩小。随访6个月~3年,瘤体平均缩小64.6%。78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治疗后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94例子宫肌瘤患者.结果94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无1例子宫穿孔.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随访,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全部月经恢复正常或减少,无宫腔粘连.1例无蒂性粘膜下肌瘤术后3月,再发肌瘤.希望生育的29例患者中,术后3月试行妊娠,11例妊娠成功.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操作简单、精确、出血少、并发症少及疗效明显,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