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毕磊  周冬翠 《医学综述》2013,(19):3611-3613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防治策略.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患者68例,根据起搏器囊袋内是否预留引流条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缝合,加压包扎,观察组(38例)除按对照组处理外,缝合时在起搏器囊袋内预留引流条,术后24 h内拔除,观察囊袋血肿及组织愈合情况.结果 对照组囊袋血肿发生率为16.7%(5/30)高于观察组的2.6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拆线时间则无明显差别.结论 术中预留引流条预防起搏器囊袋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置引流条预防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积血的疗效。方法将长期抗凝治疗且需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186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72例,常规处理未预留引流条;观察组114例,常规处理后预留引流条,并24h内取出。两组术后沙袋均压迫8~12h。结果对照组囊袋积血发生率15.2%(11/72)要高于观察组(1.75%,1/114),差异有显著性(﹤0.01)。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术中预留引流条对囊袋积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即手术1周后出现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从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0例中有5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1.6%,占整个急性期囊袋出血的35.7%。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较低,与病人的一般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血肿的临床分析与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探讨处理对策。方法:对从1998年1月-2007年12月植入起搏器的2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96例中有16例发生囊袋血肿,发生率5.4%,其中早期囊袋血肿11例,占68.7%,迟发型囊袋血肿5例,占31.3%。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囊袋血肿,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绷带卷加压包扎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591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6例)用两个医用绷带卷并排放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与切口平行,3M胶布条固定绷带卷,松紧以伤口不出血、绷带卷无移位为准,术后6 h松解胶布条和绷带卷.对照组(295例)将1 000 g沙袋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术后6 h取走沙袋.比较两组患者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两组在切口出血、囊袋血肿和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口疼痛、尿潴留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带卷加压包扎法可明显减少患者伤口疼痛、尿潴留、睡眠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工起搏技术的开展,接受起搏器手术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像其它手术一样,心脏起搏术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6.2%。囊袋血肿的发生,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易继发感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许多有易患因素的患者避免发生血肿。我院在2005年安装的22例心脏起搏器中,1例患者发生囊袋血肿并发症,护士全面了解治疗过程,有针对性地观察病情,默契配合治疗,经及时采取穿刺、抽液等措施及有效的护理,患者很快痊愈。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血肿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搏器囊袋血肿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由于高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以及合并不同器质性心脏病等情况,其凝血功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局部皮肤血运及愈合修复能力均较差,形成起搏器囊袋血肿的几率增加。笔者自1996年1月-2006年1月,置入或更换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924例次,其中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采用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时可能发生感染、出血、皮肤坏死等多种并发症。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在0.4%~0.6%。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处理,包括局部清理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囊袋感染的及时处理和尽早愈合对防止感染扩散、早期进行二期手术、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至关重要。我们采用0.25%甲硝唑和0.25%氯霉素液局部交替缓慢灌注治疗囊袋,经过积极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总结处理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4年7月因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术后囊袋破溃在该院行囊袋处理的患者13例。结果 2 145例患者在该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其中10例患者术后出现起搏器囊袋破溃并感染,发生率为0.47%;另有3例外院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囊袋破溃转入该院进一步处理,共计13例患者。7例患者行囊袋处分泌物培养均为阴性。囊袋破溃原因考虑为感染所致,所有患者均予以局部清创,移除脉冲发生器。除1例患者拔除起搏电极,其余患者剪除多余电极后将导线残端局部包埋,延时或当时在对侧前上胸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同时静脉使用抗生素。术后随访2~74个月,平均(38.2±23.0)个月,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囊袋破溃,经再次处理后未出现囊袋破溃现象。结论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囊袋破溃最常见的原因。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局部彻底清创,将原脉冲发生器取出而保留电极导线残端可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起搏器囊袋血肿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局部加压胸带包裹或用注射器针头反复抽吸血肿.但对于囊袋内持续渗出,患者效果欠佳,我们采用自制猪尾引流导管经皮穿刺对起搏器囊袋血肿进行抽液;引流,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我院成功进行起搏器囊袋血肿穿刺引流术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自制压迫装置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91例)。观察组采用自制压迫装置压迫伤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沙袋压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电极移位、囊袋血肿、皮下瘀斑),及患者舒适度(肩背疼痛、切口坠胀感、排尿困难、入睡困难)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电极移位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皮下瘀斑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压迫装置用于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伤口压迫止血可减少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生素在永久起搏器围手术期预防感染中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60例;观察组术前0.5 h采用阿莫西林舒巴坦(1.5 g静脉滴注),术后24 h内停用,对照组使用头孢呋辛(1.5 g静脉滴注)预防感染,使用方法与观察组相同;在术前、术后48、72 h均比较2组临床特征,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7 d感染发生情况,检测2组病原菌种类,比较2组住院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72 h观察组体温、WBC、CRP、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 d内发热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囊袋血肿、肺部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对照组出现严重感染需拔除起搏器及电极1例,观察组未出现;2组起搏器感染的病原菌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而观察组未见;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生素成本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莫西林舒巴坦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效果优于头孢呋辛,感染发生率较低,而不良反应与头孢呋辛相当,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13年8月我院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82例,分析囊袋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2例,总发生率为6.6%,其中≥80岁6例,发生率为6.5%;〈80岁6例,发生率为6.5%;囊袋破溃及感染2例,总发生率1.1%,其中≥80岁1例,发生率1.1%;〈80岁1例,发生率1.1%。结论80岁以上与80岁以下患者的总体囊袋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深对起搏器囊袋并发症原因的了解,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可将其风险减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7):2707-2709
目的评估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施行电灼术减少术中出血,预防术后囊袋血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了2004年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共83例,45例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均常规应用高频电刀进行电灼术,归为电灼术组;38例在术中均采用传统的压迫止血法,归为压迫止血组,比较两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3,P=0.261)。电灼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压迫止血组(t=-14.584,P=0.001),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压迫止血组(P=0.0173)。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常规应用电灼术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侧肢体功能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心内科6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术侧肢体功能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干预的方法。分别对比2组病人的术后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焦虑程度及病人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较高,术后24 h腰背部疼痛、盐袋压迫时及盐袋解除后的切口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P < 0.05~P < 0.01)。结论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术侧肢体功能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可有效提升其术后舒适度,减轻切口疼痛及腰部酸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病人焦虑情绪,促进术后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住院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刘永贵 《当代医学》2013,(34):43-44
目的:观察颅骨钻孔外引流术结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本文选自2010年8月-2013年2月治疗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钻孔外引流术,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使用50 mL的参附注射液与250 mL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共7 d,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补液和预防感染等措施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血肿残留发生率3.33%,无颅内积气及血肿复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钻孔外引流术结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郭春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49-150,153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血肿引流术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侵袭血肿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ADL分级。结果①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P<0.01);②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术后ADL分级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④观察组并发症23.33%,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血肿引流术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永德  孙中华  钟明惠  齐向前 《吉林医学》2010,31(21):3416-3418
目的:对使用抗生素预防起搏器术后感染的有效性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系统收集使用抗生素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的相关文献,并按临床科研方法的国际通用原则进行阅读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使用抗生素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有效性指标的相关证据。结果:共检索到篇原始文献60,有6篇符合最终的入选标准,总计2259例随访患者例。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为B级2篇,C级4篇。Meta分析研究表明: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减少起搏器术后相关的各种感染风险[RR=0.29,95%CI(0.16,0.53)],明显减少皮肤切口和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RR=0.36,95%CI(0.19,0.67)];②在系统感染、败血症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方面有减少的趋势,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24,95%CI(0.04,1.39)]。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显著减少起搏器术后各种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囊袋感染及皮肤切口的感染的发生风险,但对败血症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预防效果尚需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