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卵管栓堵术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成为输卵管积水预处理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经子宫输卵管造影及B超确诊输卵管积水的患者,应用FTC-550-NC输卵管再通导管在输卵管再通术基础上对积水输卵管间质部及峡部进行栓塞。结果 80例输卵管积水患者,115条积水输卵管,插管成功置入微弹簧圈115条,成功率100%;复查造影栓塞效果显著或有效113条,占98.3%;栓塞无效2条,占1.7%。结论输卵管栓堵术作为输卵管积水预处理的方法之一,具有无手术及麻醉并发症、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可成为除输卵管切除术外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塞治疗16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160例输卵管积水患者进行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治疗,探讨该方法对于输卵管积水患者进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前对积水进行预处理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60名因输卵管积水造成不孕的患者,应用微导管将铂金微弹簧圈送至输卵管间质部及峡部,对积水的输卵管进行栓塞.结果 栓塞成功157例,无法栓塞1例,栓塞后弹簧圈发生移位2例,栓塞成功率98.2%.结论 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术作为输卵管积水预处理的一种新方法,与目前常用的几种输卵管积水治疗方法如输卵管切除、结扎、造口和抽吸等相比,具有无手术及麻醉的并发症,安全有效,对卵巢功能无影响等特点,可使输卵管积水患者IVF-ET时避免受到输卵管积水的影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效果、积水栓塞后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embryo transfer,IVF-ET)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行IVF-ET患者3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分为三组。A组:因输卵管积水行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的患者200例为栓塞组;B组:选取输卵管积水结扎治疗组50例;C组:以既往的输卵管积水未治疗组50例为对照组。结果:A组的200例患者共栓塞350条输卵管。栓塞效果良好的输卵管有348条(99.7%);弹簧圈脱落至伞端2条,无效率为0.03%。A组及B组患者的平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输卵管介入栓塞术不会影响卵巢的血供,也不受腹腔粘连的影响,对于腹腔粘连严重的输卵管积水患者来说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输卵管介入栓塞是IVF-ET前一种较好的输卵管积水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输卵管积水的患者48例,备行IVF-ET助孕前,对20例行输卵管介入栓塞术(栓塞组)2,8例行输卵管积水腹腔镜手术处理(手术组),并选择同期输卵管单纯梗阻者30例直接行IVF-ET助孕(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在超排卵中卵巢的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介入组和手术组卵巢反应及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介入组的异位妊娠率为零,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的患者行IVF-ET助孕前,对输卵管积水栓塞介入治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在不影响妊娠率的情况下可以明显降低异位妊娠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表明输卵管积水的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增加。本文检索有关IVF-ET前对输卵管积水预处理方法的文献,分析对比常用的4种方法(输卵管切除术、结扎术,造口术、抽吸术)的不足之处,着重介绍经宫腔镜输卵管栓堵术的治疗方法,并得出结论:IVF-ET前应用经宫腔镜输卵管栓堵术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预处理,与传统的预处理方法相比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无手术及麻醉的并发症,对卵巢功能无影响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和输卵管栓塞对输卵管积水患者IVF-ET助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16年1月—2018年2月109例因输卵管积水行IVF-E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VF-ET助孕前行输卵管结扎术的患者共60例,行输卵管栓堵术的患者共49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FSH,FSH/LH,AMH,AFC,Gn用量,Gn天数,HCG日E2、P、Em,获卵数,受精卵数,总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可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以及流产率等指标。结果:结扎组术前、术后FSH、FSH/LH、AM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术前AFC显著高于术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栓堵组术前、术后FSH、FSH/LH、AMH及AF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SH、FSH/LH、A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结扎组术后AFC水平显著低于栓堵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Gn剂量,Gn天数,HCG日E_2、P、Em,获卵数,受精卵数,总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可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以及流产率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VFET术前输卵管结扎和栓堵治疗输卵管积水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盆腔严重粘连,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行输卵管栓堵术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输卵管积水的患者155例,预行IVF-ET助孕术前,67例单纯行腹腔镜下输卵管远端造口术(对照组),88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远端造口术同时行近端离断术(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基础内分泌水平、超排卵中卵巢的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基础内分泌水平及卵巢反应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的患者行IVF-ET助孕前,对输卵管积水行腹腔镜下远端造口术及近端离断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此方法显著提高了IVF-ET助孕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卵巢周边环状增强与自然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卵巢周边环状增强在评价输卵管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助孕中心及妇科不孕门诊就诊的患者139例。采用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造影剂进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HyCoSy),观察输卵管末端造影剂在卵巢周边增强的超声特征,根据造影剂是否在卵巢周边形成环状增强,分为双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组、双侧输卵管超声造影无环状增强组及单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组;并进一步将环状增强分为0、1、2、3级。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卵巢周边环状增强与自然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139例患者包括268条输卵管,单侧输卵管10条(10例),双侧输卵管258条(129例);左侧输卵管133条(133例),右侧输卵管135条(135例);54例患者自然妊娠成功,85例患者自然妊娠失败。排除单侧输卵管患者,双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组57例,自然妊娠成功41例(71.9%);双侧输卵管超声造影无环状增强组49例,自然妊娠成功7例(14.3%);单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组23例,自然妊娠成功4例(17.4%)。不同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组自然妊娠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99,P<0.001)。左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0级22例,自然妊娠成功2例(9.1%);1级40例,自然妊娠成功5例(12.5%);2级42例,自然妊娠成功21例(50.0%);3级29例,自然妊娠成功24例(82.8%)。右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0级28例,自然妊娠成功6例(21.4%);1级41例,自然妊娠成功5例(12.2%);2级35例,自然妊娠成功16例(45.7%);3级31例,自然妊娠成功27例(87.1%)。左、右侧输卵管超声造影不同环状增强分级者自然妊娠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16、46.35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分级、右侧输卵管超声造影环状增强分级是自然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自然妊娠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770,0.920)〕。结论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卵巢周边环状增强与自然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且环状增强的分级能有效预测自然妊娠结局,即环状增强越明显,分级越高,自然妊娠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李娜 《当代医学》2011,17(25):36-37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的不同腹腔镜手术处理方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因输卵管因素在生殖科行IVF-ET治疗的186例不育患者的资料,按IVF-ET前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处理方式分组:A组:单或双侧输卵管积水52例,B组:双侧输卵管切除术64例,C组:双侧输卵管近端结扎术70例。结果各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移植胚数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最低,与B、C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间流产率A组最高,与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输卵管积水对IVF-ET结局有负面影响,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适当预处理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结局。腹腔镜下输卵管近端结扎术及输卵管切除术均获得较高临床妊娠率,是IVF-ET前输卵管积水预处理较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亚瑟  谭一清  熊丽琴 《当代医学》2011,17(14):107-108
在子宫及输卵管性疾病诊疗中,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广泛用于临床,它作为初步筛查的首选方法得到普遍认可。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输卵管再通术在诊断及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方面明显优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术,而且可动态观察输卵管功能、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费用低,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输卵管介入栓堵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等优点在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方面应用越来越广。子宫输卵管造影及介入再通术、介入栓堵术的对比剂主要为碘化油及碘水,但对于部分碘过敏、肾功能不良者,碘对比剂使用的风险很大,被列为禁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栓塞疗法治疗脑动脉瘤达到理想结果的条件。方法:1996年4月至2000年4月间栓塞治疗33例动脉瘤患者。以球囊栓塞4例,以机械解脱式钨丝弹簧圈栓塞20例,以电解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9例。结果:闭塞载瘤动脉4例,100%闭塞8例,95%闭塞15例,90%闭塞6例。无手术并发症。随访(门诊或信访)33例无再出血。造影随访8例,其中术后1个月复查造影的2例均保持术后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的3例  相似文献   

12.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7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采用可脱性球囊或电致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进行栓塞.结果:7例中,3例球囊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1例因瘘口太小,用GDC填塞海绵窦;另1例两次试放球囊入海绵窦均破裂失败,其中一枚瘪陷球囊滞留于海绵窦,患者不愿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未予进一步治疗,但术后一周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进行总结,探讨其治疗技术要点。方法:所以病例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26个动脉瘤,复发再次栓塞成功5例,1例因位于C2水平动脉瘤,血流快GDC难以停住,示能成功,1例因经济原因未能致密栓塞。结论: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开壁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对13例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使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呈囊状7例,球形2例,葫芦形2例,宽颈2例;动脉瘤直径在4-11mm之间。结果13例电解式可脱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6例,95%栓塞4例,80-90%栓塞2例,不足80%1例。栓塞后载瘤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1例次,过度栓塞1例次。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用GDC血管内栓塞后交通动脉瘤 8例 ,2个动脉瘤采用一枚弹簧圈 ,5个动脉瘤采用两枚弹簧圈 ,1个动脉瘤采用三枚弹簧圈。最小GDC为 2mm× 3cm ,最大GDC为 10mm× 3 0cm。结果 :8例动脉瘤成功栓塞。结论 :GDC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特点。方法: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6例,3个动脉瘤采用1枚弹簧圈,3个动脉瘤采用2枚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最小3mm×6cm,最大12mm×30cm。结果:交通动脉瘤6例均成功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27例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的体会。方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7例,女17例,男10例,年龄40-85岁。25例在急性SAH发病12h内行GDC动脉栓塞。动脉瘤的大小为3-22mm。6例动脉瘤,颈较宽的患者行瘤颈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7d。7名患者GDC栓塞后鞘内给予t-PA。结果:动脉瘤栓塞后随访3个月至1年,无1例发生再出血,恢复良好17例,中等5例。  相似文献   

18.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ang QJ  Li TL  Duan CZ  He XY  Fang B  Yin FM  Zhao QP  Xu R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32-234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对1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对55例病人62个动脉瘤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90例10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E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45例病人168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达到100%栓塞的为96个,95%栓塞的为45个,90%栓塞的为15个,<90%栓塞的为1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5例,脑梗死1例。118例病人痊愈,23例好转,2例恶化,3例死亡。通过DSA进行随访17例,3例3个动脉瘤复发,其中2个动脉瘤再次使用EDC达致密填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