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正常人群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比较高原地区与其它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差别;建立当地骨密度正常值标准.方法测量年龄20~90岁(女523例,男183例)706例正常人腰椎(L1~L4)后前位;股骨近端骨密度值.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男女各7个组.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1)男女两性均于30~39岁达到骨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长,骨矿密度逐渐开始下降(80岁以上组除外).女性下降较男性明显,尤其在绝经后;(2)第一腰椎的骨峰值较第四腰椎低(P<0.01);(3)80岁以上组骨密度出现反向增高.结论(1)昆明正常人群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成都.这可能是由于昆明日照时间(平均2 522b/a)较长的缘故;(2)该组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而略低于北方地区,可能是由于云南人的身高和体重普遍较北方人低.此外,昆明平均海拔较高,造成一定的低气压和缺氧环境,也是造成其骨密度均值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3)80岁以上年龄组骨质的退变、软组织的钙化都会使得骨矿密度假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广西南宁市健康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晓东  王风  朱敏嘉  黄忠  陈友华 《广西医学》2002,24(12):1923-1926
目的:评估广西南宁市健康人群骨量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455名健康人群采用双级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髋部、前臂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5岁作为一个年龄段。结果:骨峰值年龄分布:男性髋部骨峰值年龄在40-44岁,腰椎在35-39岁,前臂在30-34岁,女性髋部、腰椎、前臂骨峰值年龄在35-39岁。60岁后OP患病率男性43.75%,女性72.30%,女性峰值骨密度水平较上海等地区低(P<0.05),男性较南京地区、广州地区低(P<0.05)。结论:南宁市健康人群较低的峰值骨密度水平和老年人较高的骨质疏松检出率除与所使用的仪器型号有关外,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职业、运动等等环境因素有关系,提高峰值骨密度和对骨质疏松骨折的高危人群进行防治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城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重庆市城区正常人群各部位骨密度随增龄出现的变化规律;探讨骨峰值年龄;分析各部位BMD下降幅度较大的年龄段,以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方法 选择居住在重庆市10年以上的门诊和查体人群1320人(除外患骨代谢疾病的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L2-4)、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骨密度,男女分别按5岁一个年龄段,共14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男女各部位骨峰值均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②女性腰椎前后位(L2-4)、Ward’s、Troch区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45~55岁,股骨近端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55~59岁。男性峰值年龄后开始缓慢下降。结论 重庆市男女骨峰值年龄在25~29岁;中老年女性腰椎前后位L2-4Ward’s、Troch区骨密度变化早于股骨近端;男性骨密度在峰值年龄后逐渐均匀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陕西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素敏  李晓娟  薛健  贾瑛  李文献  于红  张亚靖 《医学争鸣》2002,23(12):1115-1117
目的:获得正常人骨密度(BMD)参数,明确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质疏松症的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er公司生产的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度仪(DXA),随机对陕西地区20-89岁的受试者2524人进行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D测定。结果:骨峰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较女性早10a,骨峰值平均在20-3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任何年龄都是女性的骨量小于男性;BMD的变化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女性存在着与年龄因素和绝经期因素有关的骨量丢失;松质骨(腰椎和股骨上端各部位)从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股骨上部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不同部位松质骨骨量丢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股骨Ward's三角最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人群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同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患病的差异,强调早期预防治疗老年人及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单能量X线(SXA)骨密度仪测量246例正常人的右跟骨骨密度,结果:男性大于60岁组较小于60岁组骨密度(BMD)降低明显(P<0.05);女性50岁以上组与小于50岁组相比,BMD下降差异有极显性(P<0.01);各年龄组男女相比,男性BMD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大多以绝经后为主,雌激素在维持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SXA检测的跟骨含95%小梁骨,能较好地确定骨质疏松的风险水平,且其具有价廉、简便,快捷,较准确等特点,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临床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何长林  侯平  文勇 《包头医学》2013,37(4):220-221
目的:了解广元市正常人群各部位骨密度随增龄出现的变化规律;分析各部位BMD降幅度较大的年龄段,以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方法:选择居住在广元市常住女性人群540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L1~4)、股骨近端(Neek、Ward’s、Troth)骨密度,年龄20~90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各部位骨峰值均出现在25-30岁年龄段。②女性腰椎前后位(L1~4)、Ward’s、Troch区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45~60岁。股骨近端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51~60岁。结论:广元市女性骨峰值年龄在20~30岁:中老年女性腰椎前后位L1-4、Ward’s、Troch区骨密度变化早于股骨近端。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部分地区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调查吉林省地区部分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方法按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采用Lunar DPXL型号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180名调查对象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各年龄组骨密度、POP患病率,比较城乡POP患病率。结论男性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女性腰椎L2—4骨峰值见于30~39岁,股骨近端骨峰值为20~29岁;女性骨量丢失速度50岁以后明显增加,POP患病率较男性明显增高;城乡中老年人POP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绝经期妇女骨矿含量与“肾”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年龄在42-49岁之间患有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肾虚的妇女与正常妇女骨密度值及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值,以探讨近纸经期妇女骨矿含量与“肾”的关系。结果:肾虚组的桡尺骨密度及其值明显低于正常组;肾虚组的FSH值较正常组显著增高;肾虚组的血清E2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445例Q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445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值,其中男性190人、女,255人,年龄为10~80岁。结果表明:男、女腰椎松质骨骨密度的峰值均在10~19岁年龄组,女性峰值不低于男性,并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减少;女性骨密度变化情况不同于美国女性;女性骨丢失在40~49岁年龄组后较为显著。认为在诸多影响骨丢失因素中,雌激素变化可能是我国妇女骨量明显丢失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