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自1996年7月起对观察对象随访10年,其中HBsAg阳性者1472例,阴性者1478例,于2006年10月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各种标化死亡比等观察结果。结果:①HBsAg阳性组的肝癌标化死亡比(SMR)男、女分别为8.85与12.50,HBsAg阴性组的肝癌SMR分别为2.87与3.47,两组之间差异显著;②HBsAg与肝癌的关系在前后5年的趋势相似;③HBsAg阴性和阳性组的胃癌及食道癌的标化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新余市人民医院建立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随访数据库。对基线非肝癌患者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进行分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435例研究对象共随访2 245.89年,其中新发肝癌病例68例,肝癌发病密度为30.28/千人年。合并2型糖尿病者64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371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分别共随访331.27年和1 914.62年,肝癌发病密度分别为51.32/千人年和26.64/千人年,两组肝癌发病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P<0.05)。控制年龄、职业、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因素后,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糖尿病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癌发病风险是非糖尿病组的2.13倍[95%置信区间(CI):1.18~3.87]。结论 该队列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发病有关,2型糖尿病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sAg 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sAg ScFv,转染PA317细胞,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s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s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第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s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宪云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116-1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达,阳性率达83%。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发生密切相关。HBsAg在HCC中表达较癌旁组织中少而弱。可能系肝细胞癌变后不利于HBsAg表达及S基因发生重排或缺失之故。碎点状HBsAg小包涵体。可能为HCC中HBsAg的特殊表现形式。小细胞肝细胞结构不良(LED)中HBsAg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其它类型病变。支持小细胞LCD更接近癌前病变的观点。HBsAg染色可作为鉴别HBV感染的肝病中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及高分化癌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东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的危险性,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择广东省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20~45岁HBsAg携带者及配偶作为病例组,按居住地、性别、年龄及婚龄等因素配比选择当年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测。利用PCR方法分析夫妻双方均HBsAg阳性的HBV基因型。结果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13.71%,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8.06%。结婚5年以上者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高于结婚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其中女性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更为显著(χ2=6.39,P0.05)。性生活不使用安全套的夫妻配偶HBsAg阳性率(15.56%)高于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配偶(8.82%)。16对HBsAg均阳性的夫妻中,8对PCR扩增HBV阳性,7对(87.50%)HBV基因型相同;其中5对HBV为B型,2对为C型,仅1对夫妻HBV基因型不同。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比普通人群增高;在今后的成人乙肝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HBsAg携带者配偶HBV感染的监测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同时需要加强宣教,提倡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 :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 ,并构建表达HBs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HBsAgScFv,转染PA317细胞 ,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 2 2 15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 ,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成功筛选出HBsAgScFv ,PCR扩增出 75 0bp的全基因 ,构建HBsAg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PA317细胞 ,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 ,上清感染 2 2 15细胞后第 3、5、7、14天 ,HBsAg、HBeAg逐渐下降 ,到第 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 ,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 :HBsAg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 ,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陶淑华 《九江医学》2004,19(2):109-109
在活检及尸检的肝组织材料中鉴别是否携带HBsAg,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标…的方法特异性很强,但其操作复杂,且基层单位缺乏上述检查方法的特殊仪器和设备。笔者对活检及尸检标本中的陈旧与新鲜肝组织用地衣红染色法观察HBsAg,效果良好,与临床血液检测HBsAg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慢性化是我国卫生健康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截至2009年,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而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为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1].我国可用于治疗CHB的药物有干扰素及口服核苷(酸)类药物(NAs),但合适的治疗终点并不明确,目前亚太肝病组织与欧洲肝病协会的HBV管理指南[2~4]推荐将HBsAg转阴作为CHB治疗的理想终点,并推荐HBsAg转阴后可停药,推荐意见赋予了这个古老的HBV病毒标志物新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卢昱菁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129-2130
目的了解女性婚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2012年玉林市女性婚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分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5 070例女性婚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6 709例,检测阳性率为12.18%,阳性率最高为博白县15.25%,最低为玉州区8.73%。结论优生优育应从婚前开始,通过女性婚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可为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BV感染,尤其是慢性化感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的随机分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35-55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抗原抗体阳性或有慢性肝炎史的18816名上海市民随机分为筛查组(9373人)与对照组(9443人).筛查组第6个月作1次AFP与实时超声检查,检出的可疑病例即以放射2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及其他参数与肝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乙肝组58例,、肝硬化组109例,以及对照组60例。采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其他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组PLT数([89.9±43.5)×109/L]明显低于乙肝组([115±59)×109/L]和健康对照组([176±55)×109/L(]P0.01)。在肝硬化组内,PLT数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下降,S1-S4期分别为:(166.2±31.9)×109/L,(147.4±34.0)×109/L,(113.8±30.4)×109/L,(89.9±19.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增大,S1-S4期分别为(9.1±1.3),(9.4±0.8),(9.8±0.9),(10.1±0.8)(,P0.05),PDW只有S4与S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计数及其参数MPV、PDW值对评估HBsAg阳性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在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健康体检者,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乙肝肝硬化及57例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GP73和AFP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患者血清GP73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GP73和AFP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和0.729,95%置信区间为0.796~0.913和0.650~0.799.GP73的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45 ng/ml,其预测的灵敏度为70.18%,特异度为93.33%.GP73的AUC大于AFP的AUC,两者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GP73对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AFP,可作为一项较好的诊断HCC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分别选取2、6、12、18、24月龄的SPF级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和p21+/+野生型小鼠,剖检进行大体观察,取肝脏及肝脏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HE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大体、光镜和电镜下均有明显病理改变.随着月龄的增加,肝脏色暗质硬,表面有结节和肿瘤形成;光镜下,肝细胞浊肿,炎症细胞浸润,脂肪变性,点状、灶状和碎屑状坏死,非典型增生,肝细胞癌.癌细胞分化良好,类似肝细胞,形成索状和腺泡状结构.癌细胞核深染,具核分裂像.电镜下,癌细胞核变形,核膜曲折凹陷,线粒体肿胀,数目增多,嵴减少.4例18月龄转基因小鼠发生肝细胞癌(4/10),6例24月龄的转基因小鼠发生肝细胞癌(6/10),其中2例发现远处转移.结论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病理损害,18月龄小鼠开始发展成高分化的肝细胞癌,高龄小鼠形成的肝细胞癌能够转移.  相似文献   

15.
Aworldtrendsuchasthefreetrade agreement(FTA)promoted bythe worldtrade organization(WTO)resultsinexpan-sion of both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of industrial materials,grains,food products and domestic animals,as well aspets and wild animals.Nowadays,not onlyfoods but also various kinds of animals are arrivedfromall over the worldtoJapan,and anincrease inrisk of the invasion of zoonoses fromabroadto Japan was pointed out for many years.Thus,the Ministryof Health,Labor and Welfare(MHLW)of J…  相似文献   

16.
Lu PX  Wang JB  Zhang QN  Wu Y  Sun Y  Chen T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65-166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联苯双酯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ui S  Wang M  Fan G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38-540
目的:探讨联苯双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抗病毒作用。方法:11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患者服用大剂量联苯双酯滴丸(≤12岁者剂量为30-45mg/d,>12岁者剂量为45-67.5mg/d,持续用药时间至少12个月,同时选择使用复合氨基酸、维生素、熊去氧胆酸等护肝药物。 对照组54例患者,不用联苯双酯及含联苯双酯成份的制剂,其余药物与治疗组相同。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肝脏功能、血清HBeAg、HBeAb和HBV DNA。结果:治疗组的HBeAg、HBeAb和HBV DNA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4个月后HBeAg和HBV DNA阴转率分别达到44.4%(24/54)和38.5%(25/65),HBeAb阳转率达29.3%(17/58)。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大剂量长期服用联苯双酯具有明显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绵阳市农村居民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双阴分布的现况,为制定农村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3 797名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并采取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分离出的血清进行HBsAg和HBsAb检测,分析其表达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调查对象HBsAg总阳性率为6.57%〔95%可信区间(CI):6.45%~6.69%〕,双阴率为40.32%(95%CI:40.36%~40.84%)。男性HBsAg阳性率(7.74%)高于女性(5.73%),双阴率(39.93%)低于女性(40.61%);56~65岁人群HBsAg阳性率(7.36%)最高,86~96岁人群双阴率(47.61%)最高;已婚人群HBsAg阳性率(6.63%)高于未婚人群(5.54%)和离异/丧偶人群(6.11%),离异/丧偶人群的双阴率(43.04%)最高;涪城区HBsAg阳性率(9.23%)高于江油市(5.38%)和安县(5.77%),安县双阴率(55.24%)最高;有乙肝家族史人群的HBsAg阳性率(21.01%)高于无乙肝家族史人群(6.41%),双阴率(30.10%)低于后者(40.60%);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的HBsAg阳性率(3.78%)和双阴率(37.91%)均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分别为7.30%和40.9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绵阳市农村居民HBsAg阳性率和双阴率均较高,高龄、未接种乙肝疫苗者应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五项(HBV-M)感染模式、HCV抗体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测定乙肝五项、HCV抗体。结果 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53例(58.9%),HCV抗体阳性19例(21.1%),HBsAg并HCV抗体双阳性4例(4.4%);HBVM模式中,HBsAg、HBeAb、HBcAb阳性24例,HBsAg、HBeAg、HBcAb阳性11例,HBsAg、HBcAb阳性17例。结论原发性肝癌与HBV有关,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应视为高危人群;本实验中,HBV感染有下降趋势,HCV感染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定量评价糖尿病(DM)与肝癌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全面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和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将符合研究标准的DM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前瞻性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采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8项研究文献入选,共获得945975例研究对象,其中DM患者190006例,发生肝癌1439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M组发生肝癌的风险是非DM组的2.09倍(95%CI为1.57-2.79);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然人群中,DM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较非DM者增加(RR=2.37,95%CI为2.03-2.77)。结论在自然人群中,DM是导致肝癌发生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