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情况。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分析21名先天性ARM组患儿10日龄(出院前1 d)、1月龄和3月龄~4月龄时粪便中3种主要菌群数量,并与日龄匹配的21名对照组正常婴儿菌群数量进行比较。结果:(1)10日龄,先天性ARM组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的比值(bifidobacteria/escherichia coli,B/E)<1,大肠杆菌数量较双歧杆菌高和乳酸杆菌高(P=0.021和P=0.004),且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0.001)。(2)1月龄,先天性ARM组B/E较10日龄增高(P=0.030),B/E>1,双歧杆菌数量增高(P=0.001),高于自身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和对照组双歧杆菌数量(P=0.001、P<0.001和P=0.004),乳酸杆菌数量亦较对照组高(P<0.001)。(3)3月龄~4月龄,先天性ARM组乳酸杆菌数量较1月龄时降低(P=0.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571),双歧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0.004)。(4)3月龄~4月龄,连续服用益生菌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婴儿(P=0.013),未连续补充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对照组婴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1)10日龄,先天性ARM患儿以大肠杆菌数量占优势,乳酸杆菌数量亦高,较正常对照组婴儿肠道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占优势的定植状况不同。(2)1月龄和正常对照组婴儿一样,双歧杆菌成为患儿肠道优势菌,而乳酸杆菌数量仍居高。(3)3月龄~4月龄,患儿肠道乳酸杆菌数量下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菌群状态接近正常婴儿。(4)患儿1月龄后连续补充益生菌制剂至3月龄~4月龄能够使肠道保持高水平的双歧杆菌数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TC)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TC模型成功后,将32只STC大鼠随机分为STC组(n=16)、STC干预组(n=16),另设正常SD大鼠(n=16)为对照组。利用16S rRNA Real-time PCR技术测定肠道菌群,消化道排空时间采用活性碳灌胃法测定。首先对STC组大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再根据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对STC大鼠每天灌胃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各0.5 mL,观察干预后实验大鼠粪便主要功能细菌及消化道排空时间变化。结果 STC组和对照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4.22±0.07、5.26±0.10和6.51±0.10、7.68±0.17,STC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群Ⅳ等主要肠道优势菌群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干预后粪便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群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组、STC干预组、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4.20±0.07、5.21±0.10和6.47±0.09、6.47±0.05和6.50±0.08、7.79±0.06,STC组明显低于STC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STC、STC干预组及对照组粪便活性碳排出时间分别为(5.56±0.50) d、(2.55±0.67) d、(0.77±0.01) d,STC组慢于其余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STC大鼠粪便中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明显减少,主要肠道优势菌群数未发生改变,经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干预后可恢复结肠STC大鼠肠道菌群状态及消化肠道排空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唑肟钠治疗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DD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头孢唑肟钠,50 mg/k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日0.5 g,每日3次,两组患儿均治疗5 d。比较两组患儿腹痛、腹泻、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3、5日检测两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于治疗前、治疗第3、5日检测两组患儿肠道内益生菌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痛、腹泻、腹胀消失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缩短[(1.6±0.3)d比(2.4±0.4)d、(1.8±0.4)d比(2.6±0.5)d、(2.28±0.29)d比(2.98±0.35)d、(1.59±0.25)d比(2.17±0.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58/60)比85.0%(51/60)](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逐渐降低,且治疗后各时段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同时段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逐渐升高,而对照组降低。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唑肟钠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儿AAD的疗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益生菌数量,降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和新生儿血中γδT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足月分娩产妇60例,依据分娩方式和手术时机分为自然分娩(NL)组、择期剖宫产(CS)组、急诊剖宫产(CS-E)组,各20例。分别采集分娩时的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的百分数。结果 NL组、CS组、CS-E组γδT细胞百分数,在产妇血中分别为(11.19±8.99)%,(9.00±5.23)%,(11.98±5.24)%,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脐血中依次为(1.29±0.36)%,(4.67±3.47)%,(1.24±0.67)%,CS组显著性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手术分娩对产妇血中γδT细胞影响不明显,择期剖宫产可致新生儿脐血中γδT细胞的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62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阴道分娩组(n=32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n=30例)。分别分娩后3个月静息状态下检测产妇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的变化,并对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对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娩后3个月静息状态下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分别为(5.01±0.61)cm、(5.11±0.77)cm、(3.81±0.22)cm、(1.92±0.26)cm,与阴道分娩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盆底肌力评分≥4分者占83.33%,阴道自然分娩组占53.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生理变化可以引起盆底组织的损伤,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损伤小,较阴道分娩对盆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分娩结局、新生儿情况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取1000例笔者医院自2015年1月份到2016年1月份收治的孕产妇,依据分娩方式分组,设为自然分娩组(n=500)以及剖宫产组(n=500),密切观察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情况,记录两组孕产妇的分娩结局、新生儿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自然分娩组的产时输血、产后出血、产时损伤、产褥期感染、切口延期愈合、产后尿潴留率均比剖宫产组低,自然分娩组的产时、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剖宫产组低,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剖宫产组的住院时间比自然分娩组长,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重度窒息,自然分娩组的轻度窒息率比剖宫产组低,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结论剖宫产分娩存在的风险性较大,孕产妇在分娩时在无不良指征以及合并症的情况下,应鼓励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胎政策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二胎政策推行前(对照组,n=124)和推行后(观察组,n=124)入院分娩的初产妇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的选择及其妊娠结局(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的变化。结果:两组阴道助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胎政策实施后初产妇对剖宫产选择减少且自然分娩选择增多,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感染风险及新生儿发生窒息的风险降低,有利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的分娩方式对母体和胎儿的不同影响结果。方法对在深圳市罗湖妇幼保健院2013年13月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和剖宫产指征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分娩组,观察实行剖宫产的原因,同时记录产妇的产后情况及新生儿的情况,对两种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的各项指标比较,产后体温的变化[(36.9±0.4)℃vs(37.6±0.3)℃]、白细胞的增高[9.4×109/L vs 11.6×109/L]、产褥热出现概率(6%vs 11%)及产妇分泌乳汁的时间[(24.3±1.3)h vs(26.7±2.1)h],自然分娩组均低于剖宫产分娩组,自然分娩组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5.07%)显著低于剖宫产组(11.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而剖宫产可以作为自然分娩困难时的一种解决方案,却不是最佳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终止妊娠时机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7例HDP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孕周34周为分界线,将其分为A组(孕周<34周,n=50)和B组(孕周≥34周,n=57),并据其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n=40)和剖宫产组(n=67),分别观察并记录不同分组方式下孕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Apgar评分。结果:A组孕妇36.00%的围产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的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孕妇37.50%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的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36.00%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Apgar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新生儿47.50%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的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自然分娩组Apgar评分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周较小的HDP孕妇自然分娩母婴结局不良,适当延长孕周至34周,剖宫产分娩可有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并对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21例(观察组)与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21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再次剖宫产(RCS)99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99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0例产妇中27例阴道试产,2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为77.78%(21/27)。RCS99例的手术产率为82.50%(99/120)。观察组(VBAC)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多,平均住院天数比观察组长,医疗费用高,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如无产科指征,应予以试产,阴道试产可以减少再次开腹给患者带来的各种危险和并发症,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无试产禁忌者可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临床医生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275例孕妇的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之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27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133例经阴道分娩成功,作为VBAC组(vaginal birth after previous cesarean section),即观察组,阴道分娩失败29例作为TOLAC (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失败组,入院后直接选择二次剖宫产113例作为ERCS(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组。比较分析3组间孕妇的年龄、孕周、身高、入院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宫颈Bishop评分、产时出血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等指标。 结果 VBAC组与TOLAC失败组相比,体重增加数及Bishop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BAC组的体重增加数相对较小,Bishop评分相对较高。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BAC组与ERCS组相比,Bishop评分、产时出血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BAC组的Bishop评分相对较高,产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相对较少。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经过合理孕期管理,分娩前充分评估后实施VBAC是可行的,可适当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导乐镇痛仪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阴道分娩足月妊娠者240例,随机分为导乐仪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导乐护理,未给予任何镇痛办法;导乐仪组给予GT-4A导乐镇痛仪分娩。比较2组镇痛效果与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限、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发生情况等。结果:导乐仪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限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7.5%)低于对照组(16.7%)(P<0.05)。2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和第三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镇痛仪在分娩镇痛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林进  杜莲芳 《吉林医学》2013,(32):6661-666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者的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3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单胎头先露)妊娠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阴道分娩75例与随机抽取非剖宫产阴道分娩75例进行对照分析,再次剖宫产275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27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0例孕妇择期再次剖宫产238例,阴道试产112例,75例成功阴道分娩,占67%。阴道试产失败37例,占33%。再次手术产率79%。剖宫产史阴道分娩组在总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产后出血等方面与首次剖宫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窒息及切口愈合不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绝对指征,结合前次剖宫产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及本次妊娠情况B超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5.
陈琼  郑剑兰 《当代医学》2021,27(8):101-10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IVF术后双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IVF术后双胎妊娠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n=91)和剖宫产组(n=21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妊娠期并发症及母婴结局。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2.8%;剖宫产组初产妇比例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转NICU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剖宫产组低体质量儿比例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是IVF术后双胎妊娠最常见并发症,IVF术后双胎妊娠的初产妇倾向于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IVF术后双胎妊娠经阴道分娩不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但要警惕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剖宫产后足月阴道试产( VBAC组)的资料,105例成功,35例失败转急诊剖宫产(转剖宫产组),并抽取同期110例选择性重复剖宫产为对照组。比较母儿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VBAC组阴道分娩史42例(40%)、子宫下段全层的厚度(3.20±0.28)mm、宫颈成熟105例(100%)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脏器损伤、产褥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出血量(175.48±65.51)mL、新生儿体重(2.87±1.21)kg、子宫收缩乏力3例(2.9%)、输血2例(1.9%)、切口愈合不良1例(0.95%)VBAC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转剖宫产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母儿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史、子宫下段全层厚度、宫颈成熟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密切相关。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有效降低产时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输血率及切口愈合不良,试产失败转急诊剖宫产未增加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从而提高分娩质量.方法:对8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6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剖宫产(RCS组)及19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组)与同期62例首次剖宫产(PCS组)及19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组)比较,分析各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8.
苏果  张美玲  张宁芝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63-1066,106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分娩孕妇614例为观察组,分4组:A组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B组为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但选择重复剖宫产分娩组;C组为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组(包括B组);D组为第三次及四次剖宫产分娩组。选择无剖宫产史晚期分娩孕妇376例为对照组,分为2组:阴道分娩组(E组)和首次剖宫产组(F组)。将A组与B组,A组与E组,C、D组与F组配对比较,对母婴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2组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E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阴道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会阴切开率较E组明显升高(P<0.01);C组、D组与F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均明显少于C组(P<0.01),C组和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亦显著小于D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过严格评估、筛选,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孕妇实施阴道试产是安全的,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王薇 《河北医学》2013,19(4):561-563
目的:探讨不同臀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8例臀位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阴道分娩(臀位阴道分娩组),63例剖宫产(臀位剖宫产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并进45-比较。结果: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无1例死亡,35例臀位阴道分娩组新生儿3例(8.57%)死亡,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差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2例(3.18%)发生并发症,臀位阴道分娩组8例(22.86%)发生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2±1.8)分,臀位阴道分娩组为(4.5±1.3)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位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Apgar评分,在臀位分娩时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7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7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分娩成功率、产程时间、Apgar评分和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为90.8%(69/76),对照组为98.7%(7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窒息程度及平均分)及出血量(产时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应给予进行阴道分娩机会,提高自然分娩率,减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