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改良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奇 《中外医疗》2008,27(18):16-17
目的 评价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8年3月我院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患者除一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为6~9h,平均8h.术中出血量为800~1000mL,平均为950mL;代膀胱容量平均300mL,最大尿流率平均15mL/s;剩余尿量平均为30mL,代膀胱排尿状态良好.结论 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9年3月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得随访2~36个月,平均24个月,均无严重的并发症.术后4~8周尿频,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肠膀胱容量平均300ml,最大尿流率14.5ml,剩余尿量小于50ml.结论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肠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抗反流,正位排尿等优点,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膀胱切除术及W形原位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W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位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就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影像学及生化检查等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量400ml,15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优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胃、回肠原位代膀胱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从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84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原位胃、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结果。其中,胃代膀胱44例,回肠代膀胱40例。结果随访4~78个月,所有患者经尿道排尿,未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胃代膀胱:容量290~530ml,平均395ml,排尿间隔时间2~4.8h,平均3.2h,最大尿流率12.8~26.2ml/s,平均18.4ml/s,充盈期膀胱压5~15cmH2O,平均10cmH2O;44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8例,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尿道灼痛;残余尿10~110ml,平均36ml;尿pH4.5~6.7,平均5.8;尿路感染13例;膀胱镜检查见胃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回肠代膀胱:容量350~550ml,平均426ml,排尿间隔时间2~4.6h,平均3.4h,最大尿流率13.5~26ml/s,平均18.8ml/s,充盈期膀胱压6~15cmH2O,平均10cmH2O,40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5例,残余尿10~150ml,平均38ml,尿pH6.0~7.2;尿路感染35例次,其中4例拔除尿管后出现上尿路感染、高热。膀胱镜检见较多肠黏液,肠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结论胃、回肠原位膀胱均能获得较满意的贮尿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能满意控尿。术后各相关生理指标基本正常。回肠代膀胱术后发生尿路感染明显多于胃代膀胱,胃代膀胱术后尿pH降低可致尿道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或子宫次全切除。经腹壁造口取出切除物,行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结果:12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10 h,平均6.5 h;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387 ml,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 ml,术后4~6周患者恢复控尿功能,无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视野清晰,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全膀胱切除术后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6月对11例全膀胱切除术后行改良的原位新回肠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带蒂末段回肠一部分为新膀胱输入道,另一部分为回肠片经折叠后缝合成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匙形吻合种植于新膀胱输入道上,类球形新膀胱底部与后尿道端吻合.结果: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4 h,术中平均出血量300 ml;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4个月,11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2~3次,无遗尿.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后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外形接近膀胱形态,符合生理排尿;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巧宜 《广州医药》2006,37(3):79-80
目的介绍25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新膀胱术的病历资料.25例中男22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52岁.结果 25例全部治愈.2例切口感染,1例肠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膀胱机能训练后能自行解尿.结论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新膀胱术是深受膀胱肿瘤患者欢迎的一种术式.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膀胱机能的训练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术后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12年2月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回肠代膀胱术4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的临床疗效并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其对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27±1.05)h,平均出血量(552.8±74.3)ml;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代膀胱充盈良好,早期均有尿失禁;6个月后患者日间控尿良好率92.5%(37/40),夜间控尿良好率为80%(32/40),3例仍有尿失禁,平均残尿量(48.3±5.1)ml,另1例出现膀胱结石和出血。结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术后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控尿良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h死亡1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例,远期并发症7例。57例均获随访6~84个月,平均67个月,5年生存率58.1%。结论: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圈形结肠代膀胱术改进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5例2000年4月-2004年6月膀胱肿瘤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圈形结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改良术式的临床优越性。结果 5例手术时间3.0-5.0h,随访时间2-50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瘤复发。术后均能自主可控性排尿无并发症。结论 膀胱肿瘤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圈形结肠代膀胱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魏仁波  张唯力  徐光勇  李强  卓晖 《四川医学》2012,33(10):1741-1743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冲洗法对膀胱内血块清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反复膀胱内淤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肛管、前列腺电切镜、电动负压吸引器和Ellik联合使用,对膀胱内淤血患者进行血块清除,术后用恒温生理盐水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结果血块均顺利清除,前列腺电切镜检查均顺利进行,术后复发率低。结论简易膀胱冲洗法安全、可行,能够有效地清除膀胱内血块,且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颈口狭窄与膀胱肿瘤的发病关系。方法检测、对比分析了120例膀胱肿瘤患者和30例非肿瘤患者的膀胱颈口大小及尿流率参数。结果膀胱肿瘤患者膀胱颈口大小、尿流率与正常成人存在着明显差异(P<0.01)。结论膀胱颈口狭窄与膀胱肿瘤发病有一定关系,膀胱颈口狭窄、排尿梗阻不畅是膀胱肿瘤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痛性膀胱综合征是临床诊断新名词,此类病人症状各异,但基本上都具有耻骨上区疼痛,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偶有排尿困难,症状持续时间达半年以上,膀胱容量无减少。本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也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4.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未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msor tstability,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 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相似文献   

15.
冯勋强 《河北医学》2016,(3):372-374
目的:探讨小儿膀胱结石治疗中经皮膀胱穿刺造瘘弹道碎石术与经尿道膀胱碎石取石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膀胱结石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选择经皮膀胱穿刺弹道碎石术,对照组选择经尿道膀胱碎石术.结果:研究组患儿一次手术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膀胱穿刺弹道碎石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结石清除率高且无明显并发症,微创性较好,是小儿膀胱结石治疗的有效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T1T2膀胱肿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3例行TURBT术,对照组4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a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2.7±5.8)min,术中出血量(51.9±11.2)mL,导尿管留置时间(2.2±0.4)d,住院时间(5.6±1.1)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8.9±6.5)min,(98.6±30.3)mL,(4.8±0.9)d,(11.7±1.2)d,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5a复发率为27.9%,对照组患者5a复发率为28.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BT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5a复发率相当,但TURBT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温度条件下(常温、高温)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PBS)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诊断为PBS的女性新发病例62例.治疗前应用O' Leary-sant问卷进行问题评分(ICPI)和症状评分(ICSI).将患者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成常温组和高温组,常温组采用常温(20℃~24℃)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高温组采用高温(37℃~40℃)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8周与16周治疗结束时再次应用O'Leary-sant问卷进行ICPI和ICSI.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ICPI和ICS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高温组ICPI和ICSI较常温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周,高温组ICPI和ICSI较常温组有进一步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温组中3例(9.38%)首次灌注后出现膀胱区灼热不适感,经数次灌注后可耐受;常温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高温条件下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索膀胱灌注治疗PBS的临床疗效优于常温条件下的膀胱灌注,短期内无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回肠新膀胱术的优点.方法 比较12例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和12例传统的开放性全膀胱切除术的优势.结果 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的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差别,而出血量和手术后使用止痛剂的天数却明显减少.腹腔镜手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开放手术.结论 (1)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2)体外完成新膀胱制作后直接与尿道吻合较腹腔镜下吻合具有不影响效果、时间短、并发症少和技术难度不高等优点,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应用卡介苗(BCG)免疫疗法对16例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和浅表性膀胱肿瘤防治的体会,并对BCG治疗的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合并症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BCG单纯膀胱灌注疗效最佳,采用导尿管灌注及适时使用抗结核药物,可有效地避免严重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温度对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影响。方法建立膀胱出口梗阻(BOO)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诊稳定膀胱(DS)组和不稳定膀胱(DI)组。制备膀胱逼尿肌肌条并在32~37、21~31、15~20、4~14℃等不同条件下Krebs营养液中给予特定的前负荷进行逼尿肌肌条实验。结果成功建立BOO模型。逼尿肌肌条在32~37、21~31℃Krebs营养液中出现自发性收缩波的前负荷为0.3 g,15~20℃Krebs营养液中出现自发性收缩波的前负荷为1.0 g,4~14℃Krebs营养液中未出现收缩波,肉眼观察肌条呈团状。32~37℃Krebs营养液中的对照组、DS组和DI组离体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高于21~31、15~20℃Krebs营养液中相应各组的收缩频率(P<0.05),对照组和DI组在21~31℃Krebs营养液中的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高于15~20℃Krebs营养液中收缩频率(P<0.05)。3组逼尿肌肌条在32~37、21~31、15~20℃Krebs营养液中收缩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逼尿肌肌条在15~20℃Krebs营养液中兴奋性较低,不易诱发或加重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在4~14℃Krebs营养液中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根据离体逼尿肌肌条在不同温度下的收缩特性,为减少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的次数和程度,15~20℃是持续膀胱冲洗液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