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资源县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857.8/万,由于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综合性防治笔全面开展发热患者血检查源拨灶,1991年达基本消灭疟疾标本。为了巩固灭疟成果,1992~1996年居民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42395人次,未发现疟原虫。居民血清学5712人,抗体阳性3人,抗体阳性率0.05%。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年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43%,8.0%,2.0%,6.4%和11.2%。从5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年粤桂琼联防区广西8市县疟疾发病情况与监测效果,为修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8市县2010年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8市县查见疟疾病人3例,其中间日疟2例,恶性疟1例,均为输入性疟疾,发病率为0.04/10万。2010年8市县当地居民血检13 477人,均为阴性,流动人口血检10 338人,检出间日疟2例,恶性疟1例,阳性率为0.029%。结论 8市县疟疾疫情稳定,当地疟疾传播已降到很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1994~2009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9年梧州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以及蚊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6年来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649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57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病例14702人次,检出输血感染三E/疟2例,输入病例26例,三类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7%(2/26492)、10.117%(26/257)和0。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为0.078%。结论梧州市基本消灭疟疾16年来仅检出输血感染三日疟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6例,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表明疟疾防治成果巩固,现行的疟疾监测和控制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外来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评价原为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的中国和越南边境县1952-2010年疟疾防治效果,为国际边界县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原为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1953年疟疾患者达31 200例,人群发病率为19 074.87/10万,并有恶性疟(PM)、间日疟(PV)和三日疟(PF)流行。60年代下降为909.64/10万,70年代为424.54/10万,80年代为88.48/10万,90年代为1.44/10万,本世纪为0.16/10万。80年代初期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后期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本世纪未发现当地居民疟疾患者。1982年对流动人口疟疾患者进行监测,90年代至本世纪主要以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为主,并有恶性疟病例传入。结论该县自1995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在当地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流动人口中近十年发现7例疟疾病人,并有恶性疟存在,仍需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粤桂琼疟疾联防区广西玉林6市县11年的疟疾防治与监测结果,评价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方法 收集1992~2002年三省(区)广西玉林6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玉林6市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48602人次.检出阳性30例,血检阳性率为0.004%。血检流动人员发热病人6302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84例,平均阳性率为0.93%。重点人群IFAT阳性率为0.037%。结论 玉林6市县经过11年联防与监测,199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从1992年的3.94%降到2002年的0.15%,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恩县1988~2008年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人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1988~2008年上恩县当地居民、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以前血检中发现疟疾阳性病人共394例,疟疾病人在当地感染地占50%,从外地人员带到当地的占39.09%,当地人员到外地感染带回的占10.91%。2005年后没有发现内外源疟疾病例。结论上恩县2006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的效果得到基本巩固。  相似文献   

8.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5年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疟疾防治中联合管理的作用。方法采用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5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19例(占全省病例的63.30%),年发病率0.03/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0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2=20.848,P<0.05);流动人口中的返乡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20%,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5%,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0.899,P>0.05)。在返乡人员中,从国外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最高,与从其它省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6、7月达到最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我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通过联防,2005年我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潍坊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效果与防治对策,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全市范围内设专职或兼职镜检站246处,积极开展病例侦察,及时发现和治疗现症病人,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定时对各镜检站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随机抽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结果:1988-2005年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886535人次,疟原虫阳性9例,血检往返高疟区流动人口270761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27例,1999年后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监测5821人份,阳性率0.206%,中华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输入性病例为现阶段病例的主要来源,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成果得到了巩固,现行疟防措施可以适当简化,流动人口的监测与管理是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市参加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的4个县近15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方法收集4个县近15年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和疑似疟疾病例资料,采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结果4个县的人群发热病人血栓占当地总人口的5.84%,人群疟疾发病率从1995年的2.14/万降至2009年的0.04/万,未发现内源性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逐渐增多,恶性疟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是在东南亚国家感染。结论百色市4县区域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其发病率逐年下降,流动人口病例中没有发现当地继发性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2000~2007年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三江县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后,近8年疟疾病例的来源、疟原虫种类等流行病学监测效果。方法收集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三江县8年来检出疟疾病人共111例,其中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9.2%,以间日疟病人为主,兼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当地感染病人仅占10.8%,均为间日疟。流动人口疟疾病人69.70%是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后输入本地。结论目前三江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极明显的改变,疟疾病例以本地居民到外省特别是到东南亚国家感染疟疾输入到当地的为主。是今后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中缅边境境外疟疾突发疫情情况,制定防治方案,遏止其向我国边境蔓延。方法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缅甸佤邦第二特区南部地区2006年1—6月疟疾发病人数为14564人,死亡180人。8月5-13日现场调查,在1578发热病人发现疟疾感染病人433人,阳性率27.44%,其中恶性疟238人(7人为混合感染),占54.97%,间日疟195人,占45.03%。结论中缅边境缅甸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疟疾易于爆发性流行,经常波及我国边境地区。因此边境卫生防疫部门应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工作亟待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广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方法对监测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疟疾抗体纵向监测,按蚊种类、主要传播疟疾媒介种群密度和叮人率调查。结果监测点疟疾发病率和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由2005年分别从0.69/万及0.02%下降至2009年均为零。结论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媒介依然存在,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广西片区8市县2012年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占全广西病例总数的7.27%(16/220),比2011年占全广西病例比例(15.18%)下降了52.09%;年发病率为0.02/万,与2011年持平。全年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病人17 595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7 33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16例,阳性率为0.22%,其中间日疟6例,恶性疟9例,三日疟1例;病例分布于玉林市、陆川县、容县、北流市、桂林市、全州县,所报告16例疟疾病例均为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感染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2012年广西片区疟疾疫情平稳。加强对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临沧中-缅边境境外传染病突发疫情实况,遏制疫情恶性态势向我国境内蔓延。方法 用现场调查、回顾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结果 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自2003年11月7日至19日通报3个区30个村疟疾发病1392人,死亡125人;镇康县出境调查组及援缅医疗队在果敢县血栓现症及恢复期病人9例中,恶性疟原虫阳性5例;在3个病区血栓发热病人及部分村民151人,阳性率41.7%,其中恶性疟占71.43%(45/63),证实境外突发疫情系恶性疟为主的疟疾爆发。境内镇康、沧源、耿马3县2003年11月疟疾疫情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了536.67%、156.67%和38.89%,并在14个村出现疟疾点状爆发。结论 缅甸发生恶性疟为主的疟疾爆发已经波及云南境内;边境地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切实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疟疾防治进行规范管理是云南疾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输入性疟疾,及时根治和控制疟疾传播。方法对2011年3月2日和4月1日两例入境检出感染疟疾的劳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监测。结果检出的两例恶性疟疾经多次发病和抗疟治疗,血涂片复查仍有疟原虫,可能是由于治疗不规范或抗药性造成。结论随着新疆劳务输出的增加,将伴随输入性传染病增多的危险。因此加强对归国和前往疫区的劳务人员疟疾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对疟疾感染者要按疗程足量进行根治,有效防止疟疾传播。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用于恶性疟疾诊断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一对恶性疟原虫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的反应(PCR)技术检测海南岛恶性疟病人滤纸血滴30例,结果28例阳性,在206bp处可见一条清晰易辨的扩增条带,2例阴性经血片复查,其中1例为间日疟原虫;同时检测间日疟病人血滴和未发现原虫的发热病人血滴各16例,均为阴性,与镜检符合率达98.4%(61/62例)。初步表明PCR法具有准确、敏感、特异、简捷等优点,采用滤纸血滴方便现场采样、保存和送检,且易批量检测,在疟疾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将可替代血片镜检法,逐步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下游航运区疟疾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澜沧江下游航运区疟疾流行情况和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 方法 居民带虫普查、IFA检测、疟史访问、发热病人血检、媒介按蚊、社会经济等调查和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青蒿琥酯敏感性测试。 结果 各种人群累计平均疟原虫率为8.36%(226/2 704),其中间日疟占58.85%,恶性疟占40.27%,混合疟占0.88%。发热病人疟原虫检出率为30.03%(106/353)。居民、搬运工人和船员的疟史率,2001年分别为38.39%、8.82%和1.06%。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占捕获10种244.只按蚊总数的10.66%,叮人率为0.75只/人工·h。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和氯喹的抗性率各为8.70%和96.15%;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13.44和91.25nmoL/L。 结论 目前澜沧江下游航运区疟疾呈不同程度流行状态,防治工作薄弱,急待加强。氯喹仍不宜治疗恶性疟,青蒿琥酯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扬州市江都区疟疾流行与分布规律,探讨流行特点,总结防治经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8—2015年疟疾流行与分布情况、防治历程与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58—2015年江都区共发现疟疾1 199 087例,其中间日疟1 198 904例,占99.98%;恶性疟183例,占0.02%。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历经早期防治阶段(1958—1970年)、控制流行与综合防治阶段(1971—1993年)、效果监测阶段(1994—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等四个阶段的综合防治,逐步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85年下降至1/千以下,1988年起连续27年控制在 1/ 万以下,200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江都区基本消除了疟疾的危害,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输入性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