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消退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玲  薛世荣 《广东医学》2008,29(6):1041-1043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参加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4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3个月和6个月时血脂变化情况、内-中膜厚度(IMT)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TC,IMT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TC,LDL-C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LDL-C水平比3个月时也呈显著性下降,而IMT下降没有显著性差异;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3个月,TC,LDL-C即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呈下降趋势;6个月后,TC,LDL-C及IMT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3个月时高剂量治疗组LDL-C,IMT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TC,LDL-C,IMT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治疗组中有1例观察者于6个月后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达两倍。结论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坚持服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时,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2例本院患者,经8周氟伐他汀40mg/d洗脱期后,随机分为A组(氟伐他汀40mg/d,n=48)及B组(氟伐他汀80mg/d,n=44),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经氟伐他汀治疗48周后,A、B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分别由干预前的(0.20±0.18)cm^2,(0.20±0.19)cm^2。显著缩小为(0.12±0.15)cm^2,(0.114-0.12)cm^2(均P〈0.05);B组较A组能进一步缩小斑块面积,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TC(3.82±O.89)mmol/L、LDL—C(2.27±0.66)mmol/L浓度较治疗前的(4.25±1.03)mmoL/L,(2.68±0.71)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B组血TC(2.57±0.89)mmol/L、LDL—C(1.28±0.5)mmol/L的浓度均较治疗前的[(4.24±1.11)mmol/L,(2.63±0.88)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消退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在缩小斑块面积方面较小剂量组更具优越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行积极的血脂干预,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4 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3个月和6个月时血脂变化情况、内-中膜厚度(IMT)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观察者一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比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TC、IMT 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TC、LDL-C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LDL-C水平比3个月时也呈显著性下降差异,而IMT下降没有显著性差异;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3个月,TC、LDL-C即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呈下降趋势;6个月后,TC、LDL-C及IMT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3个月时高剂量治疗组LDL-C、IMT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TC、LDL-C、IMT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治疗组中有1例观察者于6个月后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达两倍。结论 低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只有坚持服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时,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研究不同性质斑块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并应用MRI对比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在该院住院经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MRI检测斑块大小、性质、组成成分。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斑块平均厚度消减明显(P〈0.05),稳定斑块组的斑块平均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分型由不稳定型斑块向稳定型斑块转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消退作用,MRI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测斑块性质和组成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实用性.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12 320例经彩超检测出颈动脉软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同时联用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服用1周后改为100 mg,每日1次口服,静点丹参16 ml,每日1次,疗程14 d.治疗前后彩超检测颈动脉软斑块大小变化.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软斑块大小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非诺贝特胶囊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和治疗前相比,观察组血脂的四项指标TG、TC、HDL以及LDL均有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IM T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但能够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能缩小斑块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高励 《四川医学》2010,31(2):194-19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回声性质、大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IMT分别为(0.914±0.069)和(1.1±0.141),12个月IMT分别为(0.829±0.076)和(1.114±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大小低于治疗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斑块的厚度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变薄,治疗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数量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隐定和缩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能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顿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非诺贝特等非他汀类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所有116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治疗.血脂水平:治疗组与用药前相比,治疗6、12个月时TC、TG、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治疗组TC、TG、LDL明显低于对照组,H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组在6、12个月复诊时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12个月时治疗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 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和20mg组(B组),共12个月,监测治疗前、治疗后2、6及12个月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两组的TC、TG、LDL-C均明显降低,HDL-C均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也明显减低(P<0.05);且在20mg组效果更明显优于10mg组。但在应用12个月时,10mg组和20mg组阿托伐他汀钙降低血脂效果、升高HDL-C无明显差别(P>0.05)。且20m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个月后明显高于10mg组。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效,对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建议20mg应用6个月后改为10mg持续服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以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10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服药6个月,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TC、TG、LDL及HDL,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发现两组患者均有所好转,同时观察组患者的ESR值为(18.32±4.05)mm/h,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ESR值(22.44±3.89)mm/h。观察组患者的Fb值为(320.56±20.74)g/L,对照组患者的Fb值为(382.62±35.51)g/L,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bl值为(7.64±1.03)m Pa·s,对照组患者的nbl值为(10.85±2.68)m Pa·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bh值为(5.04±0.74)m Pa·s,对照组患者的nbh值为(6.89±1.32)m Pa·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p值为(1.42±0.06)m Pa·s,对照组患者的np值为(2.54±0.32)m Pa·s,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动脉斑块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会改变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7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2例)和联合治疗组(75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龚家俊 《中外医疗》2013,32(1):133+135-133,13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对患者在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无显著性血脂变化(P〉0.05),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TM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异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就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持续治疗24周,B组患者则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持续治疗4周,再改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20周.分别检测患者入组时、治疗4周后、24周后的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清中ox-LDL及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24周后,A组患者中的ox-LDL水平分别为(110.55±17.91)μg/L、(89.91±20.00)μg/L,B组则分别为(101.78±14.53)μg/L、(81.78±13.13)μ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中的MDA水平分别为(6.57±1.29)nmol/L、(5.17±1.42)nmol/L,B组中则分别为(5.87±1.34)nmol/L、(4.42±1.31)n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A、B两组斑块均明显减小,分别为(2.58±1.32)分、(2.07±1.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还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动脉内膜增厚,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罗秀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47-14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应用降血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血脂异常者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组5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普罗布考250mg,2次/d。同时根据需要予以其他正规降压、抗血小板、降糖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以及TC、TG、LDL—C和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组对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C、TG、HDL—C及LDL-C的改善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可有效消退狭窄性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分别测定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并观察其斑块特征。结果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疾病组颈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脑血管疾病组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