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合并认知障碍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特点。方法:收治住院的28例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病变患者,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大于等于26分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住院期间行头颅DTI检查,利用基于兴趣区(ROI)分析方法,测量两组患者同一水平、镜面对称的双侧侧脑室前角、后角、侧脑室体旁、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看似正常脑白质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在右侧侧脑室前角、双侧侧脑室后角、双侧侧脑室体旁、双侧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双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是左侧侧脑室前角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在右侧侧脑室前角、右侧侧脑室后角、左侧侧脑室体旁、左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左侧侧脑室前角、左侧侧脑室后角、右侧侧脑室旁、双层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右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FA比较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不同程度脑白质损害脑血流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人不同部位脑白质损害(WML)的严重性是否与脑缺血相关.方法 采用改良Fazelsa量表,将头颅磁共振FLAIR序列显示的WML分为2个部位:侧脑室周边区域及半卵圆区;4个等级:0级;1级;2级及3级.应用氙气增强CT技术测定不同级别脑白质损害者病损区域内及大脑各部位的局部脑血流(rCBF).结果 侧脑室周边区域、右侧及左侧半卵圆区病损区域内平均rCBF(ml·100 g-1·min-1)在0级分别为20.8±2.8,22.3±1.9,22.2±2.1;1级分别为20.3±2.5,21.3±1.0,21.0±1.8;2级分别为16.3±2.0,15.6±1.7,15.9±0.9;3级分别为14.1±2.6,14.5±2.2,14.2±1.9.无论是脑白质周边区域,还是半卵圆区,病损越严重,局部脑血流越低(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0级与1级之间各自质部位病损区域内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级和3级WML各白质部位病损区域内rCBF与0级和1级W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还发现双侧颞叶及豆状核局部脑血流下降与白质病损程度有关(P<0.05).结论 无论是半卵圆区,还是侧脑室周边区域,脑白质损害病损程度均与病损区域内局部脑血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其与记忆相关性.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名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测试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得分,分别行脑部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半卵圆中心、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WMS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同、右侧海马旁回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434±0.045、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其中右侧额叶白质与联想、理解分值、左侧半卵圆中心与再生分值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79、0.642、0.671,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e-10mm2/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WMS分值无相关关系;而左侧额叶白质、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双侧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胼胝体膝部的ADC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OSAS病人同时存在白质和灰质损害;(2)OSAS病人记忆障碍可能是皮质、白质共同受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 、FLAIR和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OSAS患者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3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 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认识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对23例c SVD患者及13例条件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序列检查并完成Mo CA评分,后处理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NAWM区的FA值及ADC值,比较c 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 SVD组FA值及ADC值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 SVD组双侧额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照组减低,其余两组间区别无统计学差异。c SVD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最明显(右侧(0.354±0.051)vs(0.398±0.027),P=0.0 1,左侧(0.3 6 5±0.0 5 3)v s0.405±0.035,P=0.00)。双侧额叶白质的FA值与Mo CA评分呈正相关(右侧额叶:r=0.43,P=0.01;左侧额叶:r=0.50,P=0.02),ADC值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右侧额叶:r=-0.40,P=0.03;左侧额叶:r=-0.37,P=0.00);其余部位FA值及ADC值与Mo C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DTI能反映c 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额叶白质DTI指标改变一定程度可反映认知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 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名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 、FLAIR和DTI 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 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 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 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OSAS病人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三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3.0TMRI弥散功能成像的表现及特点,评估弥散功能成像对其诊断及分级的价值。方法 108例终末肾病期(ESRD)患者作为研究组,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MR、DWI、DTI检查,研究组按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分级标准分为三个级别,与对照组及各级别之间两两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升高,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下降,研究组双侧额叶、顶枕叶各级脑白质变性的ADC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各级脑白质变性ADC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级脑白质变性者双侧基底节区ADC值与对照组、一、二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各级脑白质变性的FA值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各级脑白质变性FA值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级脑白质变性者双侧内囊FA值与对照组、一、二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侧额叶、顶枕叶脑白质变性的ADC值与变性级别呈正相关性;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白质变性的FA值与变性级别呈负相关性。结论弥散功能成像可客观、敏感、数据化的反映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的特点及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人不同级别脑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lesions,WML)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方法 根据头颅磁共振 FLAIR序列显示的WML程度,应用Fazekas改良量表,将WML分为2个部位:皮层下深部白质区(subcortical 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SDWMH)及侧脑室周边区(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y,PVH);3个等级:0~1级;2级及3级。对所有研究对象给予1 g乙酰唑胺静脉推注,应用氙气增强CT技术测定不同级别WML病损区域内负荷前后的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观察其CVR。结果 33例对象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74.4±7.2)岁。不同级别SDWMH中,0~1级者负荷前rCBF(单位:mL·100 g-1·min-1)为18.11,负荷后为32.99(P=0.000);2级者负荷前rCBF为14.60,负荷后为21.63(P=0.004);3级者负荷前rCBF为10.56,负荷后为10.63(P=0.448)。不同级别PVH中,0~1级者负荷前rCBF为23.55,负荷后为35.49(P=0.000);2级者负荷前rCBF为15.39,负荷后为16.03(P=0.032);3级者负荷前rCBF为10.35,负荷后为9.88(P=0.533)。结论 无论是SDWMH,还是PVH,病损越严重,静息状态下rCBF越低;且乙酰唑胺负荷后rCBF增幅也越小,CVR越差。本研究结果提示,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可能是老年WML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赵素琴  李红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3):2504-2505
目的:探讨CT在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CT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72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CT平扫均见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旁或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大小不等斑片状不规则的大致对称的低密度影,发生在侧脑室前角周围62例,后角周围53例,侧脑室体旁38例,半卵圆区19例,伴有腔隙性脑梗死41例.结论:对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能够早期发现病灶,对于本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在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CT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 72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 CT平扫均见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旁或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大小不等斑片状不规则的大致对称的低密度影 ,发生在侧脑室前角周围 6 2例 ,后角周围 5 3例 ,侧脑室体旁 38例 ,半卵圆区 19例 ,伴有腔隙性脑梗死 4 1例。结论 :对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CT能够早期发现病灶 ,对于本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