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通过了解我院儿科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临床用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导致不良反应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对策,确保本院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查本院自2010年5月-2011年6月间儿科住院病例60例,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并分类,对其中产生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资料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例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占总病例的26.7%,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8.8%),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63.3%。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过大、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的配伍不合理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均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28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广超  谢海清  邹继彬 《海南医学》2005,16(5):91-91,80
目的 为儿科临床用药提供药物不良反应的有关指引。方法 对2130名患儿住院期间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监测期288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12次,发生率为13.5%,最易累及泌尿系统,抗生素类药易致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用药品种多少有关。结论 儿童较成人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加强监测,尽量减少用药品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当前,儿科临床实践存在用药不合理、用药途径不安全、儿童用药科学信息不足、儿科医生配备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遵循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针对儿科用药的特殊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儿童合理用药,重点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国家级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鼓励开发更多儿科用药的规格和剂型,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进行儿科合理用药的创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及再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4.
董淼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78-3579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1年—2013年报告的104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占首位63.46%,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朱占胜  王晶  孙亚凌  李飞  姚黎 《医学综述》2013,19(5):935-936
目的探讨儿童应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上报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按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共涉及39个药物品种,其中抗菌药物21种,占药物品种的53.8%,居首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41.2%)为主,皮肤及其附件(25.0%)次之。结论 ADR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首位,需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提高儿科医护人员识别ADR的能力,减少儿童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讨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总结分析儿科用药特点,结合儿童生理特点以及儿童药物在体内过程特点总结出儿童用药原则以及特殊药物的用药原则,同时避免应用禁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等,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药物在体内呈现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有较大差别;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比较高;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在诊治儿童患者时更应注意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与合理。一般患儿家长对医学药学知识掌握相对较少,而且市面上真正适合应用于儿童的药物品种、规格有限,儿童用药在剂量、途径等方面存在误区。所以儿科医务人员不但自身要严格执行合理用药的原则,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传,使他们能够配合治疗,共同努力减少对儿童的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上报的36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对其开展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所选取的368例ADR当中,最易引发ADR的是静脉滴注,由抗菌药所致ADR所占比重为53.53%;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为23.37%.皮肤损伤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为.结论:需强化ADR监测,规避ADR发生,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陈雪锋  钱虞刚 《中外医疗》2016,(29):121-124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开展儿科药学服务、促进儿童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该院儿科门诊处方进行抽查,随机抽取该院儿科门诊2015年9-12月共400张,对药物使用情况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为54.75%。抗微生物药最多(262条),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为17.18%。外用药最少(18条),但超说明书用药比例最高,占66.67%。超说明书用药类型最多的为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54.98%)和超给药剂量(26.46%)。结论该院儿科门诊中多种药物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医生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英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防止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国内儿科领域超范围用药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方法:对在儿科临床工作中,超说明书适应证范围用药、改变给药途径、超禁忌用药及超适用人群的现状、发生原因以及超范围用药的利弊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结果:在儿科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发生原因为研发儿童药物困难,而儿童安全有效性资料在说明书中缺乏。结论:超范围用药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存在必然性,各级医疗机构应根据相关法规政策,充分权衡利弊,规范超范围用药,促进药物合理应用,确保儿童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5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521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282/521,54.13%)高于女性(239/521,45.87%),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326/521,62.57%);334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334/521,64.11%),4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443/521,85.03%);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521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8.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20-40岁年龄组,累及神经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8类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反应最为高发。结论:精神类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非常广泛,应加强其临床监测,加快推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保障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资料。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最高,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最低,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上,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年龄、给药方式和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密切相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大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监测力度,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推注激素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护理管理对策及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儿科采用激素类药物静脉推注治疗的患儿中选取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案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40例),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护性护理管理的观察组(140例).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护理满意率等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采用静脉推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腹痛、寒颤、四肢无力等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7.86%(39/14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16/140),两组不良反应率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采取此类治疗方案的患儿,可开展如强化与患儿沟通,治疗时严密观察患儿、根据患儿反应适当控制推注速度,患儿及家属心理疏导等护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瑜  郑滢  林静容  朱志伟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10-111,113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月~2010年8月上报的涉及抗肿瘤药物的13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药物类别、所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ADR中,男性80例,女性57例;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较多,占84.67%;涉及抗肿瘤药物6大类、27种,中成药的ADR发生频率排首位;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6.93%。结论: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徐琳 《中国现代医生》2012,(28):114-115
目的探讨如何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根据儿童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全科护士在社区服务中心发放药物时,针对药物特殊使用方法、特殊剂量、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特殊异名、特殊贮存条件等方面问题,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结果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是全科护士在整个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药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发药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的合理发放和使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朱叙德 《中外医疗》2011,30(19):133-134
目的了解常见的几类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根据我院有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总结常见几类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的表现。结果抗感染药物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病例合理使用。结论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对临床所用的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密切监测,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6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例ADR报告中,50~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6.5%);以抗肿瘤药居多(39.7%);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0.3%);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8.0%)。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海丽 《河北医学》2013,19(3):436-439
目的:了解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查2012年二季度儿科门诊处方2178张,对抗菌药物使用率、选择药物的适应性、用药品种、用法用量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37.5%,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处方比率为9.5%,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比率为24.3%。结论: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选择、抗菌药物用法特别是给药频次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