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6-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病人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病人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显著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显著高于无应答组(t=2.381、2.800,P<0.05);HBeAg阳性病人的应答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病人(x2=4.193,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 log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应答组(x2=4.278,P<0.05).结论 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HBV-DNA应答情况可以作为IFN-α治疗CHB病人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明乾  罗微  马骊  温茜  黄永塔  王小宁 《广东医学》2008,29(8):1283-1285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α,β链CDR3谱系漂移,为肺结核患者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基因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献血员及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PBMC中T细胞TCR CDR3谱型分布特征及患者TCRVα和Vβ基因家族的优势取用情况,对克隆性增生T细胞CDR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例正常献血员外周血中TCR 32 Vα,24Vβ家族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不同Vα和Vβ家族优势取用,对部分单/寡克隆增生T细胞α,β链CDR3区基因进行测序,证实存在不同的CDR3序列。结论肺结核患者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TCRα,β链CDR3谱系出现明显漂移,提示CDR3的选择性表达与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有关,优势取用Vα,Vβ家族T细胞TCR CDR3序列的确定,为肺结核患者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甄海洋  朱宁 《海南医学》2016,(6):912-91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IFN-α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血清乙肝病毒(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病毒学无应答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24、36、48周后,患者HBV-DNA转阴率(63.22%,71.26%,73.56%vs 33.33%)、HBeAg血清转换率(47.13%,49.43%,54.02%vs 13.79%)均高于治疗12周时(P<0.05);87例患者中应答64例(73.56%),无应答23例(26.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T、HBV-DNA载量与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 (OR=4.334)、HBV-DNA载量(OR=7.157)是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干扰素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常规用药,且随疗程的增长其临床疗效提高;治疗前低ALT水平、高HBV-DNA载量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无应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α、 链CDR3 谱系漂移,为肺结核患者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基因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献血员及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PBMC中T细胞TCR CDR3谱型分布特征及患者TCR Vα和Vβ基因家族的优势取用情况,对克隆性增生T 细胞CDR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6例正常献血员外周血中TCR 32 Vα、24 Vβ家族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不同Vα和Vβ家族优势取用,对部分单/寡克隆增生T细胞α、 链CDR3区基因进行测序,证实存在不同的CDR3序列。结论 肺结核患者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TCR α、 链CDR3谱系出现明显漂移,提示CDR3的选择性表达与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有关,优势取用Vα、Vβ家族T细胞TCR CDR3序列的确定,为肺结核患者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为SLE的免疫应答机制和个性化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5例正常献血员的CDR3分布特征及5例SLE患者PBMC中T细胞TCRβ链CDR3的优势利用情况,对克隆性增生T细胞的CDR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5例正常献血员PBMC TCR BV 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5例活动型SLE患者24TCR BV CDR3家族均出现不同的优势表达。对单/寡克隆性增生T细胞B链CDR3区基因进行测序,证实存在不同的CDR3序列。结论 SLE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出现明显漂移,提示CDR3的选择性表达可能与SLE的免疫发病机理有关。特异应答的T细胞TCRCDR3序列的确定,将为SLE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与病毒载量及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237例CHB患者按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分为病毒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比较各组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对其中符合抗HBV治疗指征的患者给予抗HBV治疗,观察治疗半年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和治疗1年后的e抗原血清学应答情况,分析初始免疫状态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结果 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CHB患者的CD3+、CD4+及CD8+T细胞计数随之升高,而CD4+/CD8+比值随之下降(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组和部分/无病毒学应答组的初始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者与未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者相比,在开始抗病毒治疗时的ALT和AST水平更高(P<0.05),但初始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患者的免疫状态与HBV-DNA载量相关,CD3+、CD4+及CD8+T细胞计数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而升高,而CD4+/CD8+比值则随之下降.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的初始免疫状态与病毒学应答及e抗原血清学转换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互补决定区(CDR3)基因谱型变化,了解克隆扩增的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β链可变区(BV) CDR3谱型分布特征以及6例PV患者CDR3谱型变化情况。结果:6例正常人TCR BV CDR3谱型均符合正态分布,6例PV患者TCR BV CDR3谱型均出现多态性降低,BV亚家族单/寡克隆增生。结论:PV患者外周血TCR可变区β链CDR3谱型异常可能与PV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1)介导的αβT细胞CDR3谱系漂移,为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分析6例正常献血员T细胞在人卵巢癌SKOV3细胞联合BHL-1刺激前后的TCR库多样性变化(CDR3谱型分布特征)及刺激后T细胞TCRα、β链CDR3优势利用情况,对克隆性增生T细胞的CDR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刺激前6例正常献血员TCR 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刺激后发生CDR3谱系漂移,部分TCR Vα、Vβ家族出现优势增生,明确了BHL-1介导下单克隆增生T细胞的α、β链CDR3序列。结论 SKOV3联合BHL-1诱导的T细胞CDR3谱系出现明显漂移,提示CDR3的选择性表达可能与BHL-1介导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有关,特异应答T细胞TCR CDR3序列的确定,将为卵巢癌的T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色素P450家族2亚家族R成员1(CYP2R1)水平对核苷类似物(NAs)/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8例既往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为CHB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48周(前8周联用恩替卡韦),根据抗病毒疗效分为应答组和非应答组;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CHB组与对照组、应答组与非应答组CYP2R1水平,ROC评估CYP2R1预测抗病毒疗效的价值。结果CHB组治疗前血清CYP2R1低于对照组,治疗12、24周应答组CYP2R1高于非应答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HBV DNA载量、25(OH)D3及治疗12、24周CYP2R1水平是影响抗病毒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12周CYP2R1预测抗病毒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灵敏度为60.42%,特异度为70.00%,治疗24周分别为0.774、72.92%、83.33%,治疗24周较12周血清CYP2R1预测抗病毒疗效效能高(P<0.05)。结论NAs/IFN-α治疗过程中CHB患者CYP2R1水平变化与IFN-α抗病毒疗效有关,治疗24周的CYP2R1水平可作为预测IFN-α抗病毒疗效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外周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后以及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时,外周血T细胞a链的CDR3谱型变化和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扫描谱型分析技术,监测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前、移植后23 d、GVHD时(移植后28 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及供者PBSC标本T细胞a链的CDR3谱型变化,基因扫描(GeneScan)和测序分析克隆性增生T细胞TCR分子特征.结果 患者移植前PBMC的24个TCR BV家族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部分家族在移植后23 d、和GVHD时呈现为寡峰和单峰,同时部分家族消失,单克隆增生T细胞TCR beta链的测序结果 显示不同的CDR3区组成,设计特异的CDR3引物进一步分析提示其可能来源于干细胞移植后的分化.结论 PBSC移植后23 d,PBMC中的多数24TCRBV家族CDR3谱型表现为多克隆,GVHD时,部分家族出现明显的单、寡克隆增生,这些特异T细胞可能在GVHD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移植前后TCRCDR3谱型和特异TCR分子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PBSC移植后免疫重建的评估和出现排斥反应时的特异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FQ-PCR溶解曲线技术分析临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细胞TRAV和TRBV基因各家族的CDR3谱系特征。方法提取4例健康志愿者和15例临床白血病患者PBMC中mRNA,逆转录成cDNA,FQ-PCR扩增32个TRAV基因和24个TRBV基因家族的CDR3区,FQ—PCR溶解曲线技术分析CDR3谱系特征,并测序分析单克隆家族CDR3区氨基酸序列的组成。结果4例健康志愿者PBMC中(α/βT细胞的CDR3谱系FQ-PCR溶解曲线峰型图,均表现为多峰图;而15例白血病患者PBMC中α/βT细胞CDR3谱系FQ—PCR溶解曲线峰型图,多数患者出现寡或偏峰型图、低或无峰型图、典型的单峰型图;不同白血病患者异常峰的频率不一致;单峰型图TRAV和TRBVPCR产物基因测序,未发现不同患者存在完全相同的CDR3区。结论FQ-PCR溶解曲线技术能很好的分析白血病患者PBMC中TCRα/βCDR3谱系的单、寡、多克隆性增殖;非T细胞白血病患者PBMC中TCRα/βCDR3的单峰(或寡峰)家族T细胞,可能来源于机体对肿瘤应答的T细胞,而在T细胞白血病患者,可能为肿瘤T细胞或机体抗肿瘤T细胞。本实验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血病的免疫应答机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环醇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孕中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病毒复制及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孕中期CH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口服双环醇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病毒复制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及母婴传播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AST、ALT、HBV-DNA拷贝数均较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AST及ALT水平、HBV-DNA拷贝数、母婴垂直传播率以及宫内传播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双环醇联合抗病毒治疗孕中期CHB患者可促进恢复患者肝功能,减少病毒复制和降低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探讨IAT对CHB患者血清中IL-17的影响.方法 收集105例CHB患者血清,以35例健康体检人群IL-17为基线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7的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HBV-DNA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CHB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轻、中、重度CHB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组间比较,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血清IL-17及HB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CHB轻、中、重度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该组治疗前水平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轻、中、重度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HBV-DNA含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22,P <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使肝细胞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分析技术检测1例多系统萎缩患者TCR α链CDR3谱系。方法:提取1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和1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32个人TCR α链胚系可变区基因家族(TRAV)设计上游引物,共同的TCR α链恒定区基因家族(TRAC)设计下游引物,荧光定量PCR(FQ—PCR)扩增32个TRA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溶解曲线法分析各家族CDR3谱系的单、寡、多克隆增生,挑选单克隆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行普通琼脂糖凝胶回收后测序分析。结果:多系统萎缩患者和正常人PBMC的32个TCR α链TRAV家族CDR3谱型的FQ—PCR产物的各家族相对定量表达不一;正常人的32个TCR α链TRAV家族CDR3谱型的溶解曲线图表现为多个峰型的高斯分布,多系统萎缩患者的TRAV10、TRAV15、TRAV29家族CDR3谱型的溶解曲线表现为单峰的克隆性增生,其他家族为多峰、寡峰的多克隆及寡克隆增生,未出现缺失的家族,对单峰的TRAV15家族的测序得到的CDR3区的氨基酸组成为:SAIYFCAEDRDSTLTFG。结论:该多系统萎缩患者的PMBC中,存在TCR α链CDR3谱系漂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54例患者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PT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对照组死亡32例(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患者治疗1个月时ALT、AST、TBIL、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PT、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肝功能好转,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分析技术检测多系统萎缩病人TCRβ链CDR3谱序。方法提取1例多系统萎缩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26个人TRBV基因家族设计上游引物,共同的TRBC基因设计下游引物,用荧光定量PCR(FQ—PCR)扩增26个TRB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根据其溶解曲线图分析各家族CDR3谱系的单/寡/多克隆增生。结果该病例外周血T细胞TCRβ链26个家族CDR3表达频率不一致,有的家族呈现缺失状态,有的家族出现寡克隆状态。结论该多系统萎缩病人TCRβ链CDR3存在谱系漂移,有的表达呈寡克隆,有的无表达呈缺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及19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DSCs的比例,并动态检测该比例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后的变化特征,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MDSCs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表型为HLADR-/lowCD11b+CD33+的细胞群其主要为CD14+的单核细胞型。其比例为(1.4±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06)%,(P〈0.01);抗病毒治疗12周后其比例为(1.33±0.26)%、24周后其比例为(1.82±0.48)%。MDSCs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P=0.452)。横断面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DSCs水平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4,P=0.60),但与ALT(r=0.621,P=0.01)、AST(r=0.612,P=0.012)、TBIL(r=0.717,P=0.00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同时给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后随访24周。结果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和48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FibroScan(FS)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改变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87例CHB急性发作期患者,对其进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以及护肝等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HBV DNA、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以及FS检查,并分析F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HBV DNA、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以及FS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且FS值与肝功能、HBV DNA、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HB急性发作期患者的FS值受肝功能以及HBV DNA水平的影响,积极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