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蒿素(Artemisinin)是1997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到的,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等[1]衍生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属于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 孙玮辰等[2] 1992年报道了4种青蒿酸及青蒿B衍生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又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Efferth等[3]在研究青蒿琥酯对55种癌细胞株的抗癌活性时发现,青蒿琥酯对白血病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抗癌活性最强,对黑素瘤、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肾癌细胞等有中度活性,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的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黄花蒿又名青蒿,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L.的干燥全草,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从中分离得到的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抗疟新药[1]。目前,商用的青蒿素主要来自植物提取物。除黄花蒿外,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他天然植物资源。黄花蒿虽然系世界广布种,但青蒿素量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据迄今的研究结果,除我国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黄花蒿中的青蒿素的量都很低(不足0.1%),无生产价值,使得青蒿素的天然资源相对匮乏[2]。天津地区黄花蒿资源丰富,但至今仍未得到开发利用。本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PLC-ELSD法对黄花蒿提取物中青蒿素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Inerts il ODS-3(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69∶31,用三氟醋酸调pH至3);体积流量:1.0 mL/m in;检测器漂移管温度:45℃;载气体积流量:1.0 L/m in;分流:开;柱温:25℃。结果青蒿素在0.589 3~5.893 5m g/mL时面积的常用对数值与其质量浓度的常用对数值线性关系良好(r=0.989);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71%(RSD为0.42%,n=6)。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可作为黄花蒿提取物中青蒿素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东引种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为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 ,中药名青蒿 ,具清热凉血、解暑、截疟等功效 ,其截疟有效成分为青蒿素 (arteannuian)。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我国研制的抗疟新药 ,具有高效速效、无抗药性、不良反应小之特点 ,居世界领先水平。青蒿素系列药还可用于治疗肿瘤、黑热病、红斑性狼疮等病 (中国中医药报 ,2 0 0 0 - 1 1 3- 1 3(1 ) )。野生黄花蒿虽分布较广 ,但青蒿素含量极低 ,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四川酉阳中国青蒿素开发研究中心培育了多种品系黄花蒿优良品种 ,青蒿素含量高、质量好 ,广为用作工业原料。为扩大药源 ,我们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青蒿素储存部位并为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植株筛选提供选择指标。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确定青蒿素的储存结构,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储存结构腺毛状分泌腺密度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青蒿素储存于腺毛状分泌腺(BGT)和T-型网状分泌腺(NTFT)中,在叶中腺毛状分泌腺的密度与青蒿素含量正相关。结论 腺毛状分泌腺密度可作为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育种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叶面喷施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植株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 LI-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量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叶片净光合速率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采用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 Fv/Fm、Fv/Fo 等荧光参数,采用 UPLC 法测定青蒿素量,使用 SPSS 13.0 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不同浓度 LaCl3 处理 22 d,黄花蒿地上部分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变化;20~80 μmol/L LaCl3 处理促进青蒿素积累,而 160 μmol/L 处理抑制其积累;20~80 μmol/L LaCl3 处理表现出促进 Pn的优势,而 160 μmol/L 处理 Pn 低于对照;20~80 μmol/L 处理 2 d 后,Fv/Fm、Fv/Fo 显著提高,160 μmol/L 处理 2 d,Fv/Fm 显著提高,Fv/Fo 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适宜浓度 (20~80 μmol/L) LaCl3 可促进黄花蒿体内青蒿素积累及提高 Pn,Pn提高可能与 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及 PSⅡ潜在活性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蒿素高产的黄花蒿植株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结合青蒿素量的测定,应用RAPD技术对10个产地黄花蒿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RAPD多态位点为53.6%,证明在黄花蒿野生群体中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分析表明:在黄花蒿中可能至少存在具有遗传分化的4个分支,黄花蒿遗传分化与青蒿素量的变化及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黄花蒿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分化是黄花蒿种质资源筛选的关键,是青蒿素“高量育种”和生物技术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我国黄花蒿中挥发油含量平均在0.3%~0.5%之间,成为其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探讨黄花蒿挥发油提取产业化的可行性,我们对开封市野生黄花蒿进行了挥发油含量测定,对其开发利用有所帮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黄花蒿最佳收获期和品种选育过程中最佳取样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任选黄花蒿15株,分别于营养生长后期、花芽分化期、盛蕾期和开花期剪取枝条,测定青蒿素含量。每次取样时,割取同一发育时期的黄花蒿10株,测定收获物的产量。另外,分别于花芽分化期和盛蕾期割取黄花蒿5株,测定1级、2级、3级分枝收获物的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结果 从营养生长后期到开花期收获物的青蒿素含量逐步降低。收获物和青蒿素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盛蕾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营养生长后期。同一单株不同发育期青蒿素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494 4~0.791 1)。在花芽分化期和盛蕾期,各级分枝的青蒿素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第3级分枝>第2级分枝>第1级分枝。结论 第三级分枝充分发育的现蕾期为最佳收获期;在育种中,营养生长后期为最佳取样期。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资源品质(青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生态地域性,可能是黄花蒿的不同生态型之间的生理生化特性上的差异的表现。作者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区山峡武陵山地所属的川东南、鄂西、湘西及黔东北各地进行了黄花蒿的生态环境调查及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内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4.847‰~8.853‰之间,最高可达10.221‰,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黄花蒿中青蒿素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转化有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克隆获得黄花蒿MEP途径中必需关键酶——羟甲基丁烯基-4-磷酸合成酶基因(H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互补分析研究。方法 对已知的其他种子植物HD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选取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同源扩增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黄花蒿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阅读框,并用MEGA3.0中的临位相联法构建进化树。结果 得到1条长2 324 bp的HDS cDNA序列,其ORF框长1 854 bp,编码61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黄花蒿HDS基因AaHDS与其他种子植物来源的HDS高度同源;功能互补分析表明,AaHDS能互补突变菌株Escherichia coli MG1655 ara<>HDS中缺失的HDS功能,使突变菌株恢复生长,证明AaHDS具有典型的HDS基因功能。结论 首次克隆获得黄花蒿HDS基因,为青蒿素的代谢工程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提取青蒿素后的黄花蒿残渣中挥发油进行综合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薄层色谱及GC-MS对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水蒸气提取法提取的黄花蒿残渣挥发油,每100 g干植物得油量为0.43 mL,提取总量约为黄花蒿挥发油总量的69%;薄层色谱分析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存在5个组分。GC-MS鉴定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共40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84%。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仍然保留与原植物相同的部分化学成分,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黄花蒿干物质的积累及青蒿素与N、P、K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解黄花蒿植株N、P、K的需求比例以及干物质的积累及N、P、K量和青蒿素量之间的关系,为肥料的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桂93001号黄花蒿为观测对象,定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其生物量和根、茎、叶、花中的N、P、K以及叶片和花的青蒿素量。结果 黄花蒿7月中旬前干物质积累量最少,青蒿素的积累量最大,8月中旬到9月底干物质积累量较大,9月底叶片的青蒿素量达到最低;黄花蒿植株N、P、K积累量较多的时期主要在其生长前期,其中N、K是黄花蒿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N、P、K在植株体内分配的比例为1∶0.12∶0.76,每生产100 kg黄花蒿需要N 19.6~28.2、P 2.0~3.4、K 13.6~17.3 kg。结论 施肥的重要时期主要放在生长前期,而肥料应以N、K肥为主,配施适量的P肥,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N、P、K量确定其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青蒿素因其在植物中的量很低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量是植物次生代谢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综述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酶与基因,青蒿素生物合成的部位及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植物激素和诱导子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对青蒿进行遗传改良;提出了基因工程技术是提高青蒿素的理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结果 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 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 ℃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 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条件,获得含紫杉醇量高的红豆杉愈伤组织,明确紫杉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与紫杉醇量的关系。方法 探讨了适合南方红豆杉的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的激素组成及浓度。比较了南方红豆杉 (种胚、幼茎、幼芽)、曼地亚红豆杉 (种胚) 和太平洋红豆杉 (种胚)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的生长特点和紫杉醇的量,分析了不同愈伤组织紫杉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 添加 3.0 mg/L 2,4-D 的 Murashige & Skoog (MS) 培养基有利于南方红豆杉的诱导,诱导率高于 92%。添加 2.0 mg/L 2,4-D 与 1.0 mg/L 6-苄基腺嘌呤 (6-BA) 的继代培养基有利于南方红豆杉的紫杉醇积累。同一培养条件下,南方红豆杉种胚来源的愈伤组织紫杉醇量最高,达到干质量的 0.027%。含紫杉醇量高的愈伤组织,其紫杉醇合成途径中的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 (GGPPS)、紫杉二烯合成酶 (TASY)、紫杉烷-10β-羟化酶 (T10βH)、10-去乙酰巴卡亭Ⅲ-β-O-乙酰转移酶 (DBAT)、苯丙氨酸氨基变位酶基因 (PAM)、去苯甲酰紫杉-N-苯甲酰转移酶 (DBTNBT) 等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高。结论 从南方红豆杉的种胚为外植体源获得了含紫杉醇量高的愈伤组织,提高 GGPPS、TASY、T10βH、DBAT、PAM、DBTNBT 的表达水平将促进紫杉醇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丹参滴丸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CCl4复合因素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丹参滴丸各组同时ig给予丹参滴丸700、350、175 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1 500 m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周,正常大鼠给予蒸馏水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IV型胶原的水平;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的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丹参滴丸能明显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T、AST、NAG活性的升高,降低IV型胶原的量,增加TP和ALB的量;降低肝组织中Hyp和MDA的量,提高SOD的活性,抑制胶原纤维的增加,亦能降低α-SMA的表达。结论 丹参滴丸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胶原纤维的增加及降低α-SMA的表达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结果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HPLC法对广东土牛膝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为广东土牛膝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建立广东土牛膝药材HPLC指纹图谱,确定13个共有峰,确定其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论 在选定的条件下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为广东土牛膝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