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LECs开始从囊袋赤道部长出,并在后囊上延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细胞层次增多,囊膜出现明显皱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组织学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地探讨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1)目的:探讨糖尿病患白内障手术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ECCE+IOL)植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2)方法:对95例(120眼)糖尿病白内障患施行ECCE+IOL植入术。(3)结果:术后视力≥0.5占63.3%,大于等于0.3占88.3%,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内皮水肿48眼占40%,前房纤维素性渗出膜14眼占11.7%,后囊混浊6眼占5%,晶体后囊破裂3眼占2.5%,(4)结论:对糖尿病患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施行ECCE+IOL植入术,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白内障超声乳化除、囊外除及针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时行后囊膜连续曲线形撕囊术(Postertior contin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的方法和作用。方法:利用撕囊镊对白内障除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8只眼)行PCCC,4例联合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8例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8例后囊膜破裂后行PCCC眼均成功完成PCCC,术后观察6月-3年(平均19月),8例视轴均清晰,无明显的人工晶体光学部偏中心或人工晶体异位,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后发性白内障。结论:PCCC可有效避免部分术中后囊膜破孔进一步放射状撕裂,保持周边后囊膜的完整性,使人工晶体稳固于囊袋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在青年尸眼囊代内植入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观察,指导白内障摘除术后IOL的选择,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研究20只青年尸眼晶体囊袋和睫状体环之间的关系,3种不同尺寸的IOL分别植入囊袋后其位置及变化情况。结果 晶体囊袋平均直径为10.13mm,植入总长度为11.0mm的IOL时,囊袋基本保持圆形且后囊膜未见张力线,IOL在囊袋内未见游动现象;植入总长度为1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形破囊技术在白内障手术操作中的优越性,方法:对利用“V”形破囊所做的84例白内障手术操作中的破囊时间,前囊切口状态,破囊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空气植入人工晶体入囊袋的成功率,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人工晶体单悬吊的成功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破囊操作时间1-2min,前囊膜切口呈“V”字形,边缘光滑整齐呈直线状,无须状附着物,无晶体脱位及状小带裂开致玻璃体脱出现象,破囊并发症发生率为0.81例(占总数96.4%),利用空气植入人工晶体入囊袋,成功率为100%,3例(占总数3.5%)在抽吸皮质中后囊膜破裂,行人工晶体悬吊,成功率100%,结论:“V”形破囊技术操作简单易学,能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特别适合作用空气植入人工晶体,降低手术成本,是解决贫困地区白内障的一个较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前囊环大小、形态与折叠式人工晶体匹配的情况以及对后者位置的影响,探讨前囊环与人工晶体最佳匹配的方式。方法散大瞳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到122例(13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做5.0~5.5mm直径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术后行超声乳化伴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3个月后晶状体囊结构、前囊环与囊袋内人工晶体位置的变化。结果全部术眼整个晶状体囊袋塌陷、缩小,前囊环呈灰白色环状(Soemmering环),前囊环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完全包埋,无夹持(67眼);不完全包埋,部分夹持(43眼);没有包埋,完全夹持(22眼)3种状态。其中完全夹持眼组后囊膜中央区混浊发生率(50.0%)明显高于部分夹持眼组(18.6%)和无夹持眼组(8.9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夹持眼组人工晶体正位率(94.0%)与部分夹持眼组人工晶体正位率(41.9%)、完全夹持组人工晶体正位率(77.3%)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囊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前囊环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完全包埋的匹配方式是维持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体居中的最佳位置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常规PCIOL囊袋内植入和单襻或双襻睫状沟巩膜瓣下缝线固定术治疗晶体后囊膜破损的效果。方法回顾1997年1O月~2006年1o月我院白内障手术中的晶体后囊破损、无囊膜、晶体悬韧带断离等103例,均采用PCIOL不同植入法固定,取得了满意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8年。平均随访2年6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1.2,最低视力0.25。视力在0.5以上者:后囊膜小破损32例(69.5%),缝线固定法:31例(54.3%)。视力偏低者.多有眼底病变或角膜云翳。二期植入者视力都高于术前矫正视力,眼压均在正常范围。103眼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摘除手术中.不管采用ICCE、ECCE、超声乳化(PHACO)及小切口法(SICS)等遇到晶体后囊膜破损、缺失或悬韧带断离等采用囊袋内植入(小破损)和睫状沟巩膜瓣下缝线固定法应是术者较理想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研究不同类型人工晶体(IO Ls)对晶体上皮细胞(LECs)和晶体囊袋的作用,评价这种模型在临床上的可移植性。方法:在38只去除角膜后的供体眼球上进行假白内障手术,包括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然后取出含有IO Ls的囊袋,放于一个培养皿内,覆盖培养基并进行培养。在供体眼球上比较2种不同IOLs,即在每一对供体眼球上,将2种不同IO Ls分别植入囊袋内。记录后囊完全被汇合的单层LECs覆盖的时间。分别比较以下几种IO Ls:不同大小的三片丙烯酸IOLs及单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IO Ls(PM M A I-O Ls)与丙烯酸IOLs。结果:晶体后囊上有完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在扶贫复明行动中,随机选择性地对87例92只眼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满意率达90.2%(83只眼),有效率达96.7%(89只眼).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3.3%(3只眼),术中追加球后麻醉,方完成手术.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比同期球周麻醉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还低,这可能与我们初次把表面麻醉用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病例选择谨慎有关.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少忠  陈照良 《广东医学》2002,23(5):512-512
目的:探讨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ECCE+IOL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48例48眼,同时随机选择48眼同期手术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病例作为对照。结果:术后视力≥0.3,糖尿病组42眼(88%),对照组46眼(96%),差异无显著性(P>0.05),视力≥0.6者,糖尿病组31眼(64%),对照组42眼(88%),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术后糖尿病组并发症较重,特别是纤维蛋白渗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ECCE+IOL术后并发症均能得到控制。大多数获得满意视力,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ASODN)对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30只兔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对照组,手术时前房注入单纯脂质体为liposomes组,注入ASODN为ASODN组。定期抽房水,采用酶联免役吸附实验检测房水IL1β的含量,定期进行临床观察。术后3个月用光镜观察晶体后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17d房水IL1β的浓度,ASODN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ASODN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ASODN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结论:IL1βASODN可能能够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囊膜抛光是否可预防兔眼后囊膜混浊及其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将 4 0只兔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均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采用不抛光不用透明质酸酶、抛光不用透明质酸酶、水分离和抛光囊膜时用进口透明质酸酶和用国产透明质酸酶的方法。手术后不同时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 3个月对每组 5只兔眼的后囊膜混浊进行分级 ,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 3个月经秩和检验第 1、2组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与第 3、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第 3组与第 4组、第1组与第 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说明透明质酸酶联合抛光可以降低兔眼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而且进口与国产透明质酸酶同样有效。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抛光用联合囊袋内注射组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少 ,而且该组的 Soemmering环、Elschnig小体和后囊膜上的细胞都比较少 ,出现晚 ,眼内其它组织未受损害。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囊膜抛光可以预防兔眼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而且眼内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在后囊破裂无晶体眼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项目拟对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裂无晶体眼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复杂后囊破裂无晶体眼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26例,其中外伤性白内障吸除术后的无足够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17例(17只眼),各种原因晶状体脱位半脱位行囊内摘出5例(5只眼),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破裂4例(4只眼)。均为二期行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的术后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角膜水肿、前房闪辉、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镜检查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总结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术前术后眼压无明显变化,术后角膜无明显水肿,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偏移。术后3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在虹膜组织足够支撑晶状体时可作为常规术式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在扶贫复明行动中,随机选择性地对87例92只眼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满意率达90.2%(83只眼),有效率达96.7%(89只眼)。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3.3%(3只眼),术中追加球后麻醉,方完成手术。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比同期球周麻醉后囊膜破损玻璃体丢失率还低,这可能与我们初次把表面麻醉用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病例选择谨慎有关。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丝裂霉素C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为临床上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少年发育性白内障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免艰为模型,取加只新西兰家兔在常规手术显微镜下行晶状体囊外摘除后分别注入0.02%丝裂霉素C0.15ml,然后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及晶状体后囊混浊变化.并结合观察术后病理学和电镜结构变化。结果10只兔眼注入丝裂霉素C后1周炎性反应比对照组稍重,有轻度的房水混浊,内皮无明显水肿;3—5周后房水清晰,后囊膜明显比对照组清晰。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时照组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而用药组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并且对角膜无明显毒性作用。丝裂霉素C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核固缩等.电镜观察发现用药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染色质靠边聚集、包膜完整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结论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且对兔眼毒性小,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为以后开展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年性白内障时预防后发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目前已开始初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作者施行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发现的106例后囊破裂的原因,临床特征及水中处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外伤性白内障的22例术前已存在后囊的裂孔,多是由穿通性眼外伤所致.裂孔的边缘较厚,在晶体皮质抽吸过程中无扩大和玻璃体的脱出,并顺利植入了后房人工晶体.另外84例为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术中新鲜形成的后囊破裂,其边缘较薄,术中有扩大的趋势,其中47例(56%)经处理后植入了后房人工晶体.术中后囊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性损伤.本文对后囊破裂的术中处理,粘弹性物质及玻璃体切割在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圈垫式劈核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79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切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观察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78眼患者一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3例眼术中后囊破裂,其中2眼后囊破口小,人工晶体仍植入囊袋内,1眼因后囊破口大,人工晶体于睫状沟植入.术后第1天角膜轻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 (ECC IOL)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TIMPs)在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探讨TIMPs以ECCO IOL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  2 5只健康成年家兔 ,均一只眼行晶体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另一只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组。每 5兔为一组 ,分别于术后 1、3、7、1 4、30d取出晶状体后囊膜 ,用RT -PCR检测各标本中的TIMPsmRNA的表达 ,对扩增产物用凝交成像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以TIMP/GAPDH的比值表示TIMPs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并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晶体囊膜羟脯氨酸量的变化。结果 在常晶体上皮细胞组织均有TIMP - 1、- 2、- 3和 - 4mNA的表达 ;术后第 1天 ,TIMP - 1、- 2、- 3和- 4mRNA均明显升高 ,术后第 7天 ,TIMP - 1、- 2和 - 3RNA的表达量达到最大 ,此后表达式量逐渐下降 ,术后第30天的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 ,术后TIMP - 4mRNA则表现为下降 ;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TIMPsmRNA在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升高 ,提示TIMPs可能是抑制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主要因素 ,TIMPs可能是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和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韦玉玲 《华夏医学》2012,25(2):207-209
目的:探讨颞侧反眉状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57例(65眼)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侧反眉状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眼压、滤过泡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d视力(含矫正视力)小于0.3者11眼(16.92%),0.3~0.5者43眼(66.15%),0.5以上者11眼(16.92%);在并发症中,发生角膜水肿13眼(20.00%),虹膜损伤14眼(21.54%),后囊破裂3眼(4.62%);所有病例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均能有效保留。结论:颞侧反眉状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