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先化学损伤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光化学损伤模型对照组;C组为原花青素给药组.C组在造模前三天开始灌胃给原花青素混悬液(400mg/kg/d),B和C组先暗适应12小时,然后在自制的光损伤箱内光照12小时,连续光照3天.在造模后第7天,将每组的8只小鼠进行光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各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进行定量测量结果光照第7天后,三组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口服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761)对视网膜光损伤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封闭群的昆明小鼠随机:正常对照组(A组)光损伤模型组(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药物治疗组(D组),每组20只;药物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在在造模前一周每日灌胃Egb761(150mg/kg/d)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后继续灌胃给药直到造模后7天、14天及30天处死动物做光镜、电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视网膜原位凋亡细胞检测。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出现凋亡的感光细胞,单纯光损伤模型组光照后7天感光细胞内外节可见轻度水肿、排列紊乱,外核层中出现深染皱缩的凋亡细胞,核层变薄仅留7-8层;14天时损伤最重,感光细胞层内外节几乎全部消失且可见凋亡细胞,外核层仅留1-3层,平均厚度为(37.988±1.207)µm,小鼠视网膜厚度平均为(126.32±2.31)µm。但是药物治疗组感光细胞层和外核层损伤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t=21.993,p<0.001),说明EGB761能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14天时最明显。结论:通过口服EGB761能部分抑制感光细胞的凋亡,最终挽救了部分感光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α-硫辛酸对光损伤后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2只成年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光损伤组和药物干预Ⅰ组和药物干预Ⅱ组,药物干预Ⅰ组造模前后均给药,药物干预Ⅱ组造模后给药。药物干预组腹腔注射α-硫辛酸注射液100mg/kg,1次/日,直至处死。用光损伤装置建立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时间为12h,之后暗室饲养12h,共3个循环,总光照时间为36h。各组动物分别于7天及14天处死并摘取眼球,常规方法制备眼球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测量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计数外核层细胞凋亡数及凋亡指数。结果药物干预组视网膜结构与光损伤组相比较,其层次更加分明,细胞排列较整齐,感光细胞层呈毛刷状,可见内外节交界。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在正常组为41.62±0.77μm,在光损伤组7天时为30.51±0.73μm,14天时为20.04±0.52μm,药物干预Ⅰ组在7天时为40.52±0.80μm,14天时为41.23±0.72μm,药物干预Ⅱ组在7天时为31.70±0.70μm,14天时为38.92±1.43μm,经统计学分析,药物干预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值显著高于光损伤组,但尚不及正常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TUNEL试剂盒检测4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药物干预Ⅰ组和Ⅱ组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凋亡细胞数及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光损伤组,但不及正常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α-硫辛酸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C、维生素E对视网膜光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维生素C及E对光损伤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光损伤方法使小鼠视网膜发生光化学损伤,然后药物(维生素C及E)防护,最后光镜观察用药组与对照组的光损伤情况。结果 用药物组视网膜光化学损伤轻,表现为椎、杆细胞层水肿,少许碎解,外核层损害不明显;光损伤表现为椎杆细胞层水肿、碎解、空泡变,外核层排列紊乱,核层变薄。结论 维生素C及E对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和外核层有明显的拯救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较强可见光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发病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7天(D7)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天,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7天。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行HE染色、TUNEL法标记及重金属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TUNEL法染色阴性。光照后1天,外核层开始变薄,其厚度减少11.88%。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可见少量TUNEL法标记的阳性细胞核,染色质向核膜下聚集,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光照后3天,外核层厚度减少26.80%。电镜下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加。光照后5天,外核层厚度减少39.76%。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更。光照后7天,外核层厚度和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数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节细胞及内核层均无明显变化。也未了现炎症细胞。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导致大鼠光感受器丧失,光感受器丧失的性质为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复方光明胶囊对手术显微镜光损伤大鼠视网膜作用的超微结构.方法SD大鼠30只(60只眼),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6只动物(12只眼).造模前7 d给药,连续灌胃2周.除正常组以外各组实验用大鼠距角膜(150±3)mm照射,使大鼠眼在接受手术显微镜水平位时照度为(22 000±1 000)Lux,60 min的持续光照射.光照后继续给药1周,观察各组视网膜电镜的变化差异.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膜盘间隙部分断裂;内节线粒体肿胀;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分布不均匀.药物剂量高、中、低组较模型组有改善.结论手术显微镜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复方光明胶囊各剂量组对视网膜光损伤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眼内灌注法,前房灌注林格液制成实验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30只)和原花青素干预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原花青素干预组根据再灌注的时间不同分为1、3和7 d组,每组各10只。各组于造模前5 d开始用药,原花青素干预组每天用原花青素混悬液300 mg.kg-1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灌注等量蒸馏水,每日分2次给药。造模后各组仍继续按原方案给药。造模后分别在1、3、7 d脱颈处死大鼠,迅速摘除眼球取出视网膜。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水平。结果再灌注1 d,模型对照组nNOS的表达水平开始增高,3 d达高峰,7 d后逐渐下降。再灌注各时间点,模型对照组视网膜内nNOS阳性表达明显增多,MDA含量持续升高,SOD活性持续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段原花青素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视网膜内n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花青素可通过提高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视网膜组织中nNOS表达,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介三七总皂甙及抗坏血酸防护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效果。方法:本实验于光照前24h及光照前立即给大鼠腹腔注射三七总皂甙及抗坏血酸,进行光损伤的防护研究,以视网膜光镜形态,外核层厚度及丙二醛含量检测作为评判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盐酸美金刚对兔受损视神经的保护作用.②方法 取健康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18只,损伤组B组18只,损伤治疗组C组18只.B、C 2组兔子双眼作视神经损伤模型后,C组给予盐酸美金刚药物治疗,剂量每只兔子10mg/d,每日上午一次性给全部药物.B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第1、3、7、14、21、28天随机处死A、B、C组各3只兔子,检测视网膜谷氨酸浓度变化.③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谷氨酸浓度迅速增高.④结论 损伤治疗组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损伤组,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组,每组10只。D1、D3、D5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小时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小时,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超薄切片,应用电镜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染色均匀,细胞形态规整。光照后1天,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外核层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光照后3天,视网膜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性变,外核层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呈岛状。光照后5天,视网膜光损伤达到高峰,视网膜内、外节空泡变明显增多,外核层出现细胞核碎裂,边集,光感受器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变,核膜皱缩,内陷。光照后各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内核层及节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特点是光感受器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膳食牛磺酸防护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饲以AIN-93标准饲料或补充4%牛磺酸膳食干预15d,给予(3000±200)lux的持续光照24h,形态测量法观察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电生理法检测视网膜功能,Western blot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活化蛋白-1(actor protein-1,AP-1)亚单位c-fos/c-jun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光照能降低视网膜外核层厚度,降低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的幅度,升高AP-1蛋白和mRNA的表达,4%膳食牛磺酸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下调AP-1的表达,有效防护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结论转录因子AP-1在膳食牛磺酸防护视网膜光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和视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所有大鼠被随机分为牛磺酸用药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通过持续光照射24h,形成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后3d,通过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结构,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视网膜结构破坏严重,感光细胞内外节消失,外核层变薄,细胞核明显减少,而牛磺酸用药组无明显改变。牛磺酸治疗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牛磺酸对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视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y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出生10天(P10)的RD小鼠随机分成3组:CNTF治疗组、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和伪治疗组的玻璃体腔分别注射鼠CNTF和磷酸缓冲液(PBS),分别在出生后14、18、22、30天过量麻醉处死小鼠,光镜测量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并做TUNEL检测。结果:TUNEL检测。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分布。光镜下观察显示,出生后第14、18、22、30天RD小鼠CNTF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NTF玻璃体腔注射延缓了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at,RCS rat)在视网膜变性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形态学变化.方法 RCS-p (视网膜含色素的变性大鼠)按出生后视网膜变性的发展状况分为变性早期(RCS15 d)、中期(RCS 30 d)、晚期(RCS90 d)3个时相点,分别采用相应时期的RCS-rdy p (视网膜含色素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s,C 15 d,C 30 d,C 90 d),每组5眼,取各组大鼠眼球进行视网膜切片,行HE染色,采用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在400倍光镜下测视网膜外节(OS)、外核层(ONL)以及内核层(INL)厚度.结果①视网膜感光细胞随着病变的发展逐渐变性死亡,晚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结构紊乱,但光镜下观察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仍保持较正常的形态.②与对照组比较,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感光细胞外节膜盘堆积,外核层变薄,内核层在变性中期增厚,早期及晚期变薄.结论①RCS大鼠病变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各层神经元形态改变的不一致性.②变性中期视网膜内核层较对照组增厚,可能与该时期内核层神经元缺乏前级神经元的信号输入致细胞突起反应性增生,产生视网膜形态重构(remodeling)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光损伤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病理改变的特征。方法:健康无眼病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1组不接受光照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外2组为实验组,分别以2800Lux强度白光持续照射3h和6h造成视网膜光损伤,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持续光照6h大鼠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出现显著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核膜内陷以及线粒体和外节膜盘正常结构的破坏。结论:光损伤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超微结构即受到破坏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6.
GM-1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GM-1)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结构的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 NF-κB )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5只、NS组35只、GM-1组35只。正常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NS组和GM-1组通过升高眼压造成视网膜缺血60min,分别于缺血前12、1h及缺血结束时3次腹腔注射NS 3ml·kg-1或GM-1 3ml·kg-1,并于再灌注0(单纯缺血后)、1、6、12、24、72和168h共7个时点取双眼眼球,每时间点5只。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并测量视网膜内层平均厚度(mean thickness of the inner retinal layers, MTIRL),免疫组化SP法检测NF-κB的表达并计算阳性细胞率。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内层视网膜相继出现水肿和萎缩。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内层NF-κB迅速激活,随后其表达逐渐下降。GM-1可明显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并显著抑制NF-κB的活化。结论:NF-κB活化可能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始动因素。GM-1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对NF-κB的抑制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网脱复位后未脱离区域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未发生脱离区域的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方法:将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只和实验组18只,实验组在显微镜下行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0d、20d、30d处死实验兔并摘除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未发生脱离区域的视网膜在复位早期表现为色素上皮层基本正常,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排列紊乱,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均有变性。结论:RD复位后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的不完全再生,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不可逆变化,均可影响视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将高度近视眼47例(47眼)和正常对照者42例(4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网膜地形图各地区域平均厚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和神经上皮层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周边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颞侧和上方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显著;但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测量神经上皮层厚度时,应综合分析某一点厚度和该点所在区域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家兔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及损伤视神经、视网膜Nogo-A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兔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将健康成年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后3、7、14d天处死动物,观察单位面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数量及损伤后Nogo-A在视神经与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治疗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高于损伤组及对照组(P〈0.01);对照组及损伤组损伤后3、7、14d视神经与视网膜中Nogo-A表达增强,至损伤后7d达高峰;治疗组视神经与视网膜Nogo-A表达亦增强,各时间点均弱于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地塞米松能够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并下调Nogo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地塞米松的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