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孕症患者血清抗体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对400例不孕症患者(不孕组)进行支原体培养,并选择同期200例早孕健康妇女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宫颈管IL-6、TNF-α、IFN-γ与支原体感染诱发不孕的关系。结果:不孕组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154例(38.5%),对照组早孕健康妇女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29例(14.5%),不孕组患者的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孕组AsAb检出率为48.7%,对照组AsAb检出率为20.7%,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孕组AEMAb检出率为38.3%,对照组AEMAb检出率为18.7%,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孕组TNF-α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IFN-γ、IL-6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殖道UU感染与AsAb、AEMAb、IL-6、TNF-α、IFN-γ的产生存在相关性,UU感染可能会影响AsAb、AEMAb和生殖道炎性因子的水平,从而诱发不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孕症患者血清抗体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对400例不孕症患者(不孕组)进行支原体培养,并选择同期200例早孕健康妇女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宫颈管IL-6、TNF-α、IFN一γ与支原体感染诱发不孕的关系.结果:不孕组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154例(38.5%),对照组早孕健康妇女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29例(14.5%),不孕组患者的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孕组AsAb检出率为48.7%,对照组AsAb检出率为20.7%,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孕组AEMAb检出率为38.3%,对照组AEMAb检出率为18.7%,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孕组TNF-α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IFN一γ、1L-6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殖道UU感染与AsAb、AEMAb、IL-6、TNF-α、IFN-y的产生存在相关性,UU感染可能会影响AsAb、AEMAb和生殖道炎性因子的水平,从而诱发不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女性不孕不育和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9例不孕不育患者及67例健康对照者宫颈分泌物中UU、CT感染情况;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AEMAb。结果不孕不育患者UU、CT感染率及AEM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UU、CT感染阳性患者AEMAb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P<0.01)。结论女性不孕不育与UU、CT感染密切相关,且UU、CT感染可能产生AEMAb,进一步加重不孕不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女性不孕不育和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9例不孕不育患者及67例健康对照者宫颈分泌物中UU、CT感染情况;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AEMAb。结果不孕不育患者UU、CT感染率及AEM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UU、CT感染阳性患者AEMAb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P〈0.01)。结论女性不孕不育与UU、CT感染密切相关,且UU、CT感染可能产生AEMAb,进一步加重不孕不育。  相似文献   

5.
何印蕾 《右江医学》2006,34(2):163-164
目的研究支原体(UU)、衣原体(CT)感染与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对女性不孕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金标法分别对219例不孕患者和100例健康已孕妇女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和AsAb、EmAb检测。结果不孕组UU、CT感染率、AsAb和EmA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女性生殖道UU、CT感染和AsAb、EmAb与不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且AsAb、EmAb的产生与UU、CT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不同生物亚群、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与女性不孕患者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100例不孕女性为不孕组,同期选取10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均行UU培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并以多条带抗原基因为靶位设计引物将检测到的UU进行分群,应用ELISA方法检测AEMAb,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孕组UU及其UU2生物亚群与AEMAb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孕组以UU2生物亚群为主,对照组以UU1生物亚群为主,而两组UU1生物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组AEMAb阳性者UU及UU2生物亚群感染率明显高于AEMAb阴性者(P0.01),两者UU1生物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不孕的发生与UU及AEMAb有关,UU1生物亚群可能是定植菌群,而UU2生物亚群则更易导致机体产生AEMAb引起不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抗精子抗体 (AsAb)与输卵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对输卵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为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将 2 80 6例不孕妇女分为沙眼衣原体 (CT)及解脲支原体 (UU)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阴道炎组、宫颈炎组、盆腔炎组和正常对照组 ,输卵管病变组和正常组三个对照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内血清AsAb阳性率差异 ;另对 2 12 4例不孕妇女检测血清AsAb ,用J检验和似然比来评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①UU、CT生殖道感染组血清AsAb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P <0 0 5 ) ;②宫颈炎、输卵管炎和盆腔炎组血清AsAb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阴道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10 ) ;③血清AsAb阳性组中宫颈炎和输卵管炎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而阴道炎发病率和生殖道正常者明显低于阴性组 (P <0 0 0 5 ) ;④血清AsAb检测结果与子宫输卵管临床检查诊断结果经统计学比较评估 ,有较高的符合率 (87 2 % )和准确性 (LR + 7 44 ,LR 0 18)。结论 :①在不孕妇女中 ,血清AsAb的产生与生殖道CT、UU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②血清AsAb的产生与上生殖道炎症尤其是输卵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③血清AsAb检测结合常规妇科检查可作为不孕妇女进?  相似文献   

8.
不孕症妇女的沙眼衣原体与解脲支原体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不孕症及正常对照组妇女宫颈分泌物,用PCR试剂盒检测CT—DNA、UU—DNA。结果:不孕组和对照组,CT阳性率分别为82.56%和17.39%;UU阳性率分别为75.58%和13.04%;CT、UU混合感染率分别为67.44%和8.70%。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CT或/和UU感染与不孕症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做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中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正常子宫内膜各15例CT、UU、NG感染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CT阳性率40%(12/30)、UU阳性率3.3%(1/3)、NG阳性率33.3%(10/30)。15例子宫内膜增殖症CT阳性率20%(3/15),NG阳性率13.3%(2/15)。无UU感染。15例正常子宫内膜CT、NG阳性率各6.67%(1/15),无UU感染。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殖症及正常子宫内膜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子宫内膜CT、NG感染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与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瑾  张磊  赵晓岚  邬晋芳  蔡小宁  刘琦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985-986,100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 ( EMAb)、抗精子抗体( ASAb)的表达情况 ,并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与 EMAb、ASAb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 ISA)法检测 5 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 EMT组 )血清中 EMAb、ASAb阳性情况 ,并与 5 4例健康妇女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EMT组 EMAb的阳性率为68.5 2 % ( 37/5 4 ) ,显著高于对照组 3.70 % ( 2 /5 4 ) ( P<0 .0 1 ) ;EMT组 ASAb阳性率 1 4.81 % ( 8/5 4 )高于对照组 1 .85 % ( 1 /5 4 ) ( P<0 .0 5 ) ;EMT组不孕症患者 EMAb阳性率 93.75 % ( 1 5 /1 6)与无不孕组 5 7.89% ( 2 2 /3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ASAb的阳性率为37.5 0 % ( 6/1 6)显著高于对照组 5 .2 6% ( 2 /38) ( P<0 .0 1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EMAb、ASAb密切相关 ,EMAb、ASAb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继辉 《海南医学》2012,23(9):105-107
目的调查研究住院患者双重及多种耐药菌感染的状况及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10月间入住我院的389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9患者中共有47例患者诊断为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其中31例患者为社区获得性感染,16例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65.96%、34.0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数占住院患者总感染人数的12.08%,其中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呼吸内科及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中感染率较高,共25例,占全部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53.19%。结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途径,通过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并降低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体胃内细菌数量与胃内pH值的关系,探讨胃酸减少是否能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方法选择66例慢性胃炎患者,测胃液pH值,计数胃组织细菌培养数量。询问患者在胃组织培养前后共半年时间内是否服用抑酸药、有无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等。结果需氧及厌氧条件下,胃内细菌数随pH值的增高而升高(P=0.000,P=0.001)。下呼吸道感染与胃酸减少(P=0.023)相关。结论人体胃内细菌培养的数量与胃内pH值成正比,胃酸减少可能与下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re a group of highly lethal infections that typically occur after trauma or surgery. Many individual infectious entities have been described, but they all have similar pathophysiologie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The essential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include early diagnosis, aggressive surgical debridement, antibiotics, and supportive intensive treatment unit care. The two commonest pitfalls in management are failur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inadequate surgical debridement. These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s are often mistaken for cellulitis or innocent wound infections, and this is responsible for diagnostic delay. Tissue gas is not a universal finding in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This misconception also contributes to diagnostic errors. Incision and drainage is an inappropriate surgical strategy for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excisional debridement is needed.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may be useful, but it is not as important as aggressive surgical therapy. Despite advances in antibiotic therapy and intensive treatment unit medicine, the mortality of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 is still high.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common treatment principles for all of these infections, and reviews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ndividual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us entiti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85-88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病房156例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或)脐静脉导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和特点。结果 156例患儿中,侵入性操作191例次,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47例次(24.6%),感染发生率为20/1000置管日,导管定植感染率为9.8/1000置管日,局部感染率为4.7/1000置管日,CRBSI为5.5/1000置管日。随着出生体重及胎龄的增加,CRBSI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5)。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糖球菌为主(34.0%),其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3%),表皮葡萄球菌(17.0%),肺炎克雷伯杆菌(10.6%),阴沟肠杆菌(6.4%),大肠埃希氏菌(6.4%),白假丝酵母菌(4.3%)。结论通过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血管内导管操作相关感染状况及病原菌的分布,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支原体与衣原体感染引起流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支原体(UU)和衣原体(CT)感染与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流产组与对照组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并用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流产组检测86例,CT阳性者33例,阳性率38.37%,UU阳性者38例,阳性率44.19%.CT及UU总阳性者20例,阳性率23.26%.正常妊娠组检测72例,CT阳性者13例,阳性率18.06%,UU阳性者8例,阳性率11.11%,CT及UU总阳性者4例,阳性率5.56%.流产组的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妊娠妇女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是引起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四年来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门诊及住院泌尿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迁。结果大肠埃希菌是引发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50%左右,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念珠菌。四年相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念珠菌检出率明显增多。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一代、二代耐药性较强,达到了50%左右,对头孢菌素三代、四代的敏感性较高。耐苯唑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由2000年的63.6%增加到2003年的78.8%;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肠球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达到50%以上,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稳中有升,从2000年的2.3%增加到2003年的6.1%。结论近年来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必须密切关注本院流行病学变化、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播散。  相似文献   

17.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衣原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衣原体在成人呼吸道感染的分布。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8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的衣原体,同时检测支原体和四种病毒。对衣原体阳性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SIgG)抗体。结果:(1)衣原体阳性16例,检出率20%。(2)不同病种、不同年龄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衣原体阳性患者同时合并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率高。(4)衣原体阳性和阴性组双份血  相似文献   

18.
经宫颈感染细菌及沙眼衣原体所致不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盆腔细菌、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不孕症的临床特征及腹腔镜下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盆腔细菌、沙眼衣 原体感染所致不孕症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和腹腔镜检查。结果盆腔细菌感染组中有宫腔操作史、急性盆腔炎史、下 腹痛史依次为24.4%、43.3%、78.6%,盆腔沙眼衣原体感染组中则分别为6.2%、8.9%和37.5%(P<0.05)。腹腔镜检中,盆 腔细菌感染组中引起盆腔粘连、输卵管肿胀或积水、输卵管不全堵塞分别为35.7%、14.4%、17.4%,盆腔沙眼衣原体感染 组发生盆腔粘连14.2%、输卵管肿胀或积水27.9%、输卵管不全堵塞39.6%(P<0.05)。盆腔细菌感染组中原发性不孕为 30.3%、继发性不孕为69.7%(P<0.05),盆腔沙眼衣原体感染组中分别为52.7%和47.3%。结论盆腔细菌感染临床表现 较为典型,常有宫腔操作史、急性盆腔炎史、明显下腹痛,腹腔镜下主要表现为盆腔粘连、输卵管损伤;盆腔沙眼衣原体 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腔镜下主要表现为输卵管损伤,不易早期诊治,并均可导致不孕。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2):2983-2987
目的 调查中国社区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5-2007年度全国14家医院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体液标本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SPN)、化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以Etest及纸片扩散法测定这些细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彬/克拉维酸、头孢克罗、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SXT)等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收集菌株1870株,SPN、化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分别为997、176、499和198株.2005、2006和2007年SPN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分离率分别为92.6%、73.9%和74.1%,青霉素中介株(PISP)分别为4.5%、9.5%和14.3%,青霉素耐药株(PRSP)分别为2.9%、16.6%和11.6%.≤6岁儿童青霉素不敏感株(PNSSP)分离率为36.9%,其他年龄人群均<22.0%.PRSP、PISP和PSSP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25.0%、≤49.2%和48.5%~98.6%.PNSSP对红霉素、四环素和SXT的敏感率≤7.1%;PSSP对上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32.1%.约95%的SPN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3年中化脓链球菌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敏感,对红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6.7%、27.1%和15.6%;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B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8.5%、19.9%、15.3%和57.4%、78.8%、95.5%,产酶株和不产酶株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92.9%.结论 SPN对所测抗菌药物耐药性呈增加趋势,≤6岁儿童PNSSP分离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丙烯、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常见社区呼吸道病原菌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及对九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IST和ChemtrueTM试剂盒对353例疑为NGU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同时对支原体检测阳性标本进行了菌落计数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353例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为37.4%,其中男性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为23.9%,女性标本中支原体和衣原体分离率为45.7%。Uu的菌落计数结果,≥104cfu/ml比例女性(48.6%)与男性(48.0%)基本相同。Mh的菌落计数结果,≥104cfu/ml比例女性(31.0%)与男性(30.0%)基本相同。支原体对MIN、DOX耐药性较低,对JOS、CLA、ROX、AZI、OFL、LEV、SPA的耐药率女性和男性标本各不相同。结论:NGU患者中支原体和衣原体是主要的病原,监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IN、DOX可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NGU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