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控制该菌所致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分析。结果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到的478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析,ICU分离84株,占17.57%,而全院107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当中ICU29株,占27.10%,显著高于非泛耐药菌株的比例;从标本类型的分布来看,主要来自于下呼吸道的痰标本。结论 ICU在我院成了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集中区域,并且有增加的趋势;呼吸系统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部位。  相似文献   

2.
王玉春 《华夏医学》2015,28(3):170-174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营养要求极低,生存繁殖能力极强,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肠道和呼吸道,属于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1].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被公认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疑难问题[2].现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实验及临床联合用药的耐药性。方法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VITEK32系统对28株泛铜绿假单胞菌的实验资料进行分析,并调查与实验菌株相对应的临床用药情况,分析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我院从2004年1月开始出现全耐药株,至2005年6月已出现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8株,其MIC值均有明显增加;联合应用抗生素及辅助应用中药方剂后,由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为21.6%。结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及其治疗正在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6—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比对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对一些抗生素耐药率在提高。结论临床必须根据药敏结果,联合用药,合理疗程,才能控制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院2006年9月~2007年8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并分析亚胺培南耐药株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用常规K-B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若结果判定为耐药和中介,则进一步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其他10种抗菌药物的MIC。[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3.7%,22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0常用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普遍较高,有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受试的11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K-B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blaIMP和aac(6’)-1b;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从院内感染患者中分离出1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这些菌株对哌拉西林(PIPC)、头孢他定(CAZ)、头孢匹罗(CPR)、头孢吡肟(CFPM)、盐酸头孢唑兰(CZOP)、舒巴坦/头孢哌酮(S/C)、亚胺培南(IMP)、美罗培南(MEPM)、叠氮脱氧胸苷(AZT)、阿米卡星(AMK)、妥布霉素(TOB)、庆大霉素(GM)、硫酸异帕米星(ISP)、左旋氧氟沙星(LVFX)产生耐药或中介。其中1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号到9号菌株,都检测到了blaIMP和aac(6’)-1b基因,10号菌株没有检测到blaIMP和aac(6’)-1b基因。检测到blaIMP基因表明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检测到aac(6’)-1b基因表明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RAPD PCR实验结果显示10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5个基因型,其中1、2、3号菌株基因型谱一致,可判定它们具有高度同源性,将其归为基因型谱A类。5、6、7号菌株的基因型谱也一致,可判定这几株菌株间具有高度同源性,将其归为基因型谱B类。4号和8号菌株的基因型谱一致,判定这两株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将其归为基因型谱C类。9号菌株和10号菌株有别于其他菌株的型谱,分别将其归为D和E类。结论 1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株携带blaIMP和aac(6’)-1b基因,1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经RAPD PCR分析,得出5个基因型,其中发现有几株菌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耐药基因PCR检测和RAPD PCR分析可得出比单纯药敏试验更为精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感染性疾病中,泌尿系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于第2位,绝大部分泌尿系感染为细菌感染,而铜绿假单胞菌泌尿系感染造成的危害大且多为医院感染.并位居医院感染分离菌的第2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情况愈发严峻.使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十分困难。在对细菌培养和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的质控工作中,发现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变化体现得很突出.有必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共收集了我院2005年11月~2007年9月泌尿系感染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52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128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预防措施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应用ATB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细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回顾分析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结果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痰的有96例(占75%)和伤口分泌物15例(占11.7%);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最低(17.9%),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61.7%).结论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峻,加强细菌培养和药敏监测,对有效治疗和预防铜绿假单胞医院感染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RICU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住RICU的79例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同时在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及泛耐药三组患者之间进行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分离出的129株病原菌中前三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4.0%)、金黄色葡萄球菌(22.5%)及鲍曼不动杆菌(15.5%);多重耐药菌72株,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9%)、铜绿假单胞菌(25.0%)及鲍曼不动杆菌(19.4%)。泛耐药菌29株,以铜绿假单胞菌(48.3%)及鲍曼不动杆菌(44.8%)为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入住RICU次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合并糖尿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患者入住RICU次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合并糖尿病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和探讨该耐药菌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检测我院2003~2007年临床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回顾性分析比较该菌感染患者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危险因素。结果2003~2007年共分离出769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195株是耐亚胺培南株,占25.3%,每年耐亚胺培南株的检出率依序分别为15.7%、11.9%、13.8%、24.1%、41.4%。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E(0.2%),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46.1%)、庆大霉素(52.3%)和妥布霉素(52.6%)也相对较低。该菌感染单因素分析:入住ICU、使用广谱抗生素大于3周、住院时间超过4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周内接受碳青酶烯类治疗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逐年增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有利于防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特征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情况。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prD2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的是ICU病房和呼吸科病房,分别占50.8%和23.1%;6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0.8%),其次是亚胺培南(38.5%)、美罗培南(40.0%)和阿米卡星(46.2%);在2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有19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6.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严重;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在我院的感染现状、产金属酶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茵药物的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方法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检测其耐药性。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茵产金属酶。结果分离的136株铜绿假单胞茵中耐亚胺培南的菌株有85株(占62.5%),其中产金属酶的有22株(占16.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干部病房、呼吸内科、脑外科;IRPA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茵(Imipenem susceptible Pseudomonas aeruginosa,ISPA)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IRPA对抗茵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SPA且呈多重耐药,产金属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加强监控和优化使用抗生素,控制IRPA在院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中内毒素血症与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关系。方法 21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建立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以小剂量多黏菌素B拮抗内毒素活性,观察各组小鼠血浆内毒素水平、肺组织中IL-1βmRNA、TNF-αmRNA水平。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小鼠24 h后血浆内毒素水平[(71.2±9.9)EU/mL]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黏菌素B组[(50.5±10.8)EU/mL](P〈0.0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小鼠24 h后肺组织中IL-1βmRNA水平[(0.89±0.06)]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黏菌素B组[(0.64±0.07)](P〈0.01);TNFαmRNA水平[(0.61±0.07)]也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黏菌素B组[(0.43±0.06)](P〈0.01)。小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肺组织中IL-1β、TNFα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P〈0.01;r=0.97,P〈0.01)。结论小鼠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内毒素血症与IL-1β、TNF-α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荣华  马建伟 《当代医学》2010,16(34):28-29
目的分析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入院治疗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73例,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耐药性。结果全部患者在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前2周内均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青霉素类68例,头孢类86例,喹诺酮类34例,氨基糖苷类20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中以氨苄西林最高,占88.44%,依次为头孢唑啉(82.65%)、头孢曲松(67.6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素耐药严重,存在多重耐药性,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情况、耐药现状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的缺失与亚胺培南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到的949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通过设计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oprD2基因。结果共949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前两位的科室是神经外科和ICU病房,分别占25.40%和22.76%;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最敏感的是阿米卡星(85.88%),其次是氨曲南(85.25%),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他啶(37.09%),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有312株,即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为32.88%(312/949);2012年6-12月筛选的81株IRPA中,有42株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51.85%。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严重,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可能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院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3年间分别分离铜绿假单胞菌312株、343株和4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为16.3%,2007年和2008年对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5.2%和19.9%。2006年分离MDRP 88株,占28.2%,2007年分离93株,占27.1%,2008年分离132株,占30.9%。3年间MDRP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6.1%,24.7%和28.8%。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MDRP及感染情况,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即实施隔离,强化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MDRP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方法采用MicroScan4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75.9%和93.1%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30株(93.7%),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90.6%、12.5%、90.6%、90.6%和0,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28株(87.5%),TEM、DHA、OXA和IM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2.5%、43.7、21.8%和3.1%,未检出VIM、SHV和CTX-M-9,检出OprD2基因缺失23株(71.8%)。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临床常见非发酵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临床常见非发酵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用法国梅里埃ATB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数据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从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获得140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列前3位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14株(占81.4%),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75株(53.6%),不动杆菌属22株(15.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株(12.1%),主要来源于痰、分泌物及中段尿。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的耐药率均〈2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在33%~43%;对三代头孢耐药率分别在37%~5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耐药率最高的菌株,其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均≤21%。结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其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