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施行的63例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状况、供体质量、术后肝功能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63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了64例次高胆红素血症,其中术前重型肝炎13例(20.6%),缺血再灌注损伤21例(33.3%),急性排斥反应15例(23.8%),胆道并发症9例(14.3%),FK506毒性反应5例(7.9%),乙型肝炎复发1例(1.6%).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错综复杂,应首先明确其发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状况、供体质量、术后肝功能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8例肝移植有54例(79.4%)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其中保存损伤38例(70%),术前高胆红素血症32例(59%),FK506毒性反应8例(15%),急性排斥反应4例(7%),胆漏1例(2%),曲霉菌感染1例(2%),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2%);54例中,部分病例同时存在多个原因。不同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在发生时间、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均呈现相应的特征。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应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徐王刚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20-21,28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但是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如术后血胆红素值居高不下、下降缓慢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均为异常现象,常常提示如胆道并发症等的存在。本文就肝移植术后胆红素异常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高胆红素血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I组)、缺血30min即刻再灌注组(I/R组)及I/R1、2、4h组共6组,每组8只,测定各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MDA)的活性和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总胆汁酸(TBA)的含量,并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肝组织TNF-α、IL-6含量及MPO、XO、MDA的活性和血清TB、CB、UCB、TBA的含量随着I/R时间的延长而有逐渐升高和增强的趋势。与对照组、I组相比,I/R及I/R1、2、4h组各指标均明显升高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1、2、4h组亦明显高于I/R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TNF-α与IL-6、MPO、XO、MDA,MDA与TB、CB、UCB、TBA呈正相关。结论:肝I/R损伤可引起肝细胞XO活化,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的氧自由基及产生的TNF-α和IL-6可能参与了肝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并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泥形成的原因。[方法]对9例肝移植术后发生胆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发生胆泥的时间为1.5-11个月,平均(4.8±2.69)个月,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8 min,平均(4.5±1.36)min,冷缺血时间为5-16 h,平均(9.5±4.3)h;胆道冲洗时间在热缺血后8-12 min,平均(9.5±1.21)min;开放血流后0.5-4 min,平均(1.6±1.04)min供肝胆总管有胆汁排出。3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胆泥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动脉供血不足、胆道冲洗不充分及急性排斥反应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2017 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 10 例。其中,男性 8 例,女性 2 例 ; 平均年龄(57±18)岁。结果??10 例患者共行 18 次胆红素吸附治疗,其中显效 1 例,有效 8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80%。治疗后胆红素降低( P <0.05) , 对转氨酶、肌酐、尿素、尿酸的清除无作用( P >0.05) , 对白蛋白、血常规、凝血常规、 E7A 无影响 ( P >0.05) 。结论??胆红素吸附在治疗以血清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效果较好,安全性高。若合并有自发性腹膜炎、 肝肾综合征、 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危重患者, 则应联合多种人工肝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激素对肝移植术后近期毛细胆管瘀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2周~1月出现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的13例病例,经检查排除肝脏血供、胆道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等因素,病理确认为肝内毛细胆管淤胆后,予静滴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于治疗前1日、治疗后1日、治疗后1周分别检查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分别行肝穿病理检查对照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经激素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1周病理提示肝内毛细胆管淤胆消失。结论激素治疗肝移植术后近期毛细胆管淤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通补”治疗胆道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体会陶航(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210009)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胆道术后通补法中图号R269.574胆道术后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在临床上并非偶见,部分病例虽经西药正规治疗(包括抗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泗洪县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分为观察组46例(有高胆红素血症)和对照组50例(无高胆红素血症),分别在手术前与手术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记录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水平上升的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肺炎、吻合口瘘、感染、乳糜胸及心律失常的比例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3.04%、8.70%、13.04%、15.22%、13.04、63.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0、2.00%、0、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7 d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最大值(5.72±1.27) mg/dL,且术后1~3 d、4~7 d以及8~14 d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2.46±0.13) mg/dL、(5.72±1.27) mg/dL、(2.01±0.23) mg/d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1.78±0.21) 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与其各类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均呈正相关(r=3.278、3.149、3.301、4.677、3.353、4.231,均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与其并发症之间具有正相关联系,因此,临床工作中应为术后食管癌患者积极监测其血清胆红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动态变化在术后急性排斥(A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天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清M ig、IP10、ITAC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分析发生AR者用激素冲击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排斥活动指数(RAI)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后发生AR者(AR组)和未发生AR者(NAR组)M ig、IP10、ITAC水平和CXCR3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NAR组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上述监测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而AR组患者则持续增高,至激素冲击治疗逆转AR后下降。M ig、IP10、ITAC水平及CXCR3表达与RAI计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AR和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冷保存2、4h的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配成48对,随机分成6组:1、2组为供肝冷缺血时间为2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3、4、5、6组为供肝冷缺血时间为4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供肝切取后保存在4℃乳酸钠林格液中,实验组手术结束后从尾静脉注射前列地尔2μg/kg,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不用前列地尔,1、2、3、4组门静脉复流6h后,取肝脏组织,HE染色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移植肝的TNF-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两组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结果手术后6h,对照组的TNF-α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实验组为阴性;实验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以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缓解长时间冷保存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根据PTC或ERCP检查、病理结果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32例和吻合口狭窄(AS)9例患者,对其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5例,MRCP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13例,MRCP示广泛性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4例,MRCP示仅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ITBL组中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25例(78.1%,25/32),MRCP上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影。伴有肝门部积液4例,胆汁湖3例。MRCP上AS主要表现为吻合口处局限性狭窄,上段管腔不同程度继发性扩张。AS组中胆管管腔内伴有胆泥形成3例(33.3%,3/9)。【结论】MRCP可全面观察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胆管病变的整体信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及分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临床工作中一种简单、实用、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诊治。方法 对1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肝移植术后,采用“FK506+MMF+Pred”新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结果 术后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黄疸减退。1例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调整FK506的剂量和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好转。另1例未见排斥反应。结论 判断排斥反应的存在、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术后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对胃粘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术中只牵拉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2)缺血再灌注组:分为肝脏缺血20,40min2组,再灌注1,24,72h组;(3)肝缺血再灌注+法莫替丁组2mg.kg^-1,术后测定肝功,留取胃粘膜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伴随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假手术组胃粘膜正常、缺血组出现水肿、充血及炎细胞浸润,结论:肝缺血再灌注伴随远器官-胃的损伤,胃粘膜以炎症性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进行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1995-2005年在我院产科经治的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单胎6例,双胎2例。3例孕产妇死亡,均为非及时终止妊娠者。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2例,病死率为37.50%;围产儿死亡4例,死亡率为40.00%。分娩后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均较产前明显恶化,以3d内最严重,但与分娩方式无关。结论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可大大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也是目前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在多种疾病和应激条件下被大量激活,p38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是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就近年来有关p38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