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战区驻地恙虫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部队做好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恙虫病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同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液,分离血清,做血清学检验,并结合课题组的文献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某战区部分驻地恙虫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夏季型不尽相同,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为主,溃疡焦痂约占54.81%;②合并器官损害发生率为45.93%,其中有多个器官损害(multi-organs lesion,MOL)者占26.67%;③流行季节9~12月,占发病数85.19%(115/135)以上,属秋冬型;④病例以散发为主,偶见局部小暴发;⑤患者以青壮年农民居多,占84.44%;⑥流行血清型以Gilliam为主,并可能伴有其他型混合感染。结论基本模清某战区部分驻地秋冬型恙虫病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提示当地军民应重视本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广州市2015—2019年恙虫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指导恙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广州市2015—2019年恙虫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15—2019年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 902例,其中死亡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583/10万,近5年发病率波动较小,2018年发病率最高,达6.387/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占88.90%;发病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病例主要集中城郊或农村区域。发病人群主要为4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总报告率的84.7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1.49%。结论广州市2015—2019年恙虫病发病处于较高水平,城郊或农村区域是高风险和重点防控区域,应加强对恙虫病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珠海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并分离恙虫病东方体,从而为积极有效地预防做准备。方法对本地区恙虫病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小白鼠腹腔接种法分离恙虫病东方体。结果珠海市恙虫病全年以散发为主,属夏秋型;男女病例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各个年龄组均有病例分布,以41-70岁年龄段分布最多;患者职业以农民分布病例数最多。恙虫病东方体分离镜检可见:紫红色圆形、椭圆形、短杆状的恙虫病东方体颗粒。结论珠海恙虫病属夏秋型,且不同的年龄、职业的恙虫病患者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小儿恙虫病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例恙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氯霉素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9例恙虫病患儿的患病年龄10月至13岁,平均7.5岁;7~9月份发病居多,占77.6%,居住农村43例,占87.8%,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和OX_k≥1:160,45例找到焦痂(或溃疡),占95.7%。氯霉素治疗4~6d,无1例复发和死亡。提示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OX_k≥1:160为本病主要特征。氯霉素治疗本病经济、安全、高效,儿科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霞浦县1957~2005年恙虫病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霞浦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恙虫病流行多见于夏秋季节,以7~9月发病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90.64%。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占64.91%,其次为学生。年龄11~50岁占66.08%,女性占39.77%。结论:要控制恙虫病的流行,必须加强灭鼠工作,清除传播媒介和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陇川县恙虫病流行现状及特征,为预防控制恙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恙虫病发病水平及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陇川县2009—2013年报告恙虫病病例34例,年均发病率3.75/10万。缅甸边民入境住院治疗15例,常年散发,春季发病高于其它季节;发病人群以成年男性农民为主。结论中缅边境地区是恙虫病流行区,长期有疫情散在流行,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罗海伶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545-1546
目的 探讨小儿恙虫病临床特征并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35例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均有发热,均发现有焦痂或溃疡;外周血象<4.0×109/L以下者9例,血红蛋白<90g/L者26例,血小板<100×109/L者23例;变形杆菌OXK凝集效价阳性率54.29%;肝功能损伤33例;心肌损伤11例;并发脑炎7例.治疗效果:痊愈31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 恙虫病可累及肝、肺、心脏、血液、神经等器官、系统,外斐反应阳性率不高,作为诊断或排除本病的可靠性有限.结合流行病学史及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是确诊恙虫病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射阳县2006-2014年恙虫病疫情流行趋势及其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4年射阳县恙虫病疫情数据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检测血清抗恙虫病Ig M。结果 2006-2014年射阳县共报告130例恙虫病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47/10万。病例中男性54例、女性76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80岁;以农民为主,占82.31%(107/130);病例全部在10、11月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皮肤焦痂等;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检测抗恙虫病Ig M,阳性率为66.67%。结论射阳县自2006年首次发现恙虫病,此后疫情持续流行并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恙虫病(Scrub typhus)主要流行于江南诸省,1986年山东省蒙阴县和五莲县发生恙虫病流行,杨玉富等首次从病人血液、黑线姬鼠、小盾纤恙螨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使山东确立为恙虫病新疫区。自此,山东恙虫病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近几年来山东恙虫  相似文献   

10.
恙虫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主要见于亚太地区。北自日本北部、苏联滨海省乌苏里江流域;南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北部;西到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恙虫病疫源地。在我国除了东南沿海、台湾及西南各省外,已证实西藏也有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本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洲和东南亚战场上的盟军则有18,000例;同时日军则有30,000例。使恙虫病成为当时军事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近年我国恙虫病研究情况及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对该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CBMdisc收录1982—1999.4月恙虫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十种学术刊物刊载恙虫病的文献计132篇,分布在14个省(市),其中军队卫生人员发表文献占近50%。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病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和诊断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鲁南五市疟疾联防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疟防后期监测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鲁南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当地感染、输入性疟疾或疑似病例进行登记和确诊,并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的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鲁南五市2005~2007年疟疾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例数比2004年分别上升293%、586%和686%,以枣庄、济宁和菏泽增多最明显。疟疾病例以间日疟和新发病例为主,既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且当地感染病例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以农民和民工发病最多。结论鲁南五卞联防区的疟疾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靠近江苏、安徽和河南的市县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强联防和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各级疟防人员的专业水平是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昌吉部分地区野生动物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Ot)的情况。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捕鼠类,提取DNA,应用巢式PCR检测Ot-Sta56基因;阳性核苷酸序列片段测序,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对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较分析。结果共捕获鼠432只、鸟类53只,仅在木垒县的鼠类、鸟类脾样本中检测到阳性片段,感染率分别为5.3%、11.1%;其他县市未检测到阳性。DNA序列分析表明,鼠类、鸟类阳性标本中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相同,碱基长度均为442bp。BLAST表明目的基因与Karp型的碱基序列同源性最高(98.5%),应属于Karp型。结论新疆昌吉地区木垒县啮齿类及鸟类动物中可能存在Ot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省发热病人中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状况,并确定其基因分型。方法利用巢氏PCR方法,检测海南省各家医院2009~2010年送检的117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标本的groEL基因的特异性片段,对所检测到的部分目的片段进行基因测序,从基因水平进一步证实阳性结果,并对序列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从117份发热病人血标本中发现有恙虫病东方体阳性15份,检出率为12.8%。取10份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核酸序列基本一致,彼此间仅存在3个核苷酸的差异,构建进化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示海南省恙虫病东方体序列与R.tsutsugamushi(M31887)恙虫病东方体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高。结论海南省发热病人中存在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的状况,应加强相关监测和防控措施,为给海南省制定恙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栓、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疾发病的67%,平均发病率1.13/万,比2005年上升109.8%。病例主要分布于安徽和河南两省,报告病例40008例,占五省病例总数的93.6%。输入性疟疾病例458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56例。2006年传播休止期治疗9.4万人,流行李节服药治疗11.6万人,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51907人次,实施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荆浸帐灭蚊保护人口13,6万人。血栓发热病人161.22万人次,阳性者21889人,阳性率1.36%,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1.2l%。抗体阳性率1.79%(24/13454);居民带虫阳性率0.32%(134/41534)。结论五省尽管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但疟疾疫情仍呈回升态势,疟防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恙虫病合并血吸虫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恙虫病的分型情况。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外斐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恙虫病东方体(Ot)IgG抗体,用巢式PCR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Ot 56kD蛋白基因,并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患者有血吸虫肝改变、肝功能受损、脾肿大、焦痂。外斐氏反应检测OXk 1:40,IFA检测Ot IgG抗体Kato型1:160、Karp型1:40,PCR检测Ot 56kD蛋白基因片断阳性,其序列分析结果与PG9、P25、CM438等一些泰国Ot株同源性最高(98%),与Ot Karp、Gilliam、Kawasaki、TA678、Kato株同源性均在95%以下。结论证实了该患者为恙虫病合并慢性血吸虫病,其Ot血清型可能为Kato+Karp,遗传进化关系与一些泰国Ot株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近年山东省沂源县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恙虫病东方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从山东省沂源县西部乡镇的农村人口中随机收集192份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恙虫病东方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抗体。结果 恙虫病东方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6.77%(109/192)、79.69%(153/192)和69.79%(134/192)。结论 山东省沂源县西部农村人口中恙虫病东方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2004年至2010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4年至2010年河南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疫情特征,为其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至2010年河南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及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AHC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至2006年及2008年至2009年河南省AHC发病呈常态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布特点。方法从我国东部(山东、江苏)、西部(新疆)、南部(广东、广西)、北部(吉林、北京)及中部(河南、河北)5个地区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735份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品,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检测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结果 735份样品中,71.8%(528/735)为C型,10.3%(76/735)为B型,6.3%(46/735)为D型,11.6%(85/735)为混合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528份C型样品中,C2亚型占94.0%(496/528),C1亚型占4.9%(26/528),C1+C2混合亚型占1.1%(6/528);76份B型样品中,B2亚型占90.8%(69/76),B1亚型占5.3%(4/76),B1+B2混合亚型占3.9%(3/76)。除西部新疆地区C型相对较少(31/116,26.7%)外,其他地区均以C型为主。D型主要分布在西部新疆地区,占31.9%(37/116)。混合型在各地区均有发现,但以西部和南部地区相对多见,分别占30.2%(35/116)和20.0...  相似文献   

20.
In 1957, a new tsutsugamushi disease vector, Leptotrombidium (L) Gaohuensis SP. Nov. was dis covered during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ease in Gaohu Village, Zhejiang Province. An overall study of its epidemiology, ecology and etiology was corb 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nsect in function as a tsutsu gamushi disease vector. The authors conducted an insect bite test on themselves, showing that the larvac had the ability to bite humans and cause the infecti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larvae were divided int0 5 groups of 5-20 larvae each and allowed to bite healthy mice. Two groups of the mice contracted the disease and died. Two strains of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were isolated from them, an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large quan tities of rickettsia parasites were found in the ovum with the ability to transmit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Isolation of Rickettsia Gaohuensis indicated that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tsutsugamushi from L natural infection occurs L Gaohuensis i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10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t is a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foci disease areas; its seasonal fluctua tion conforms to that of the disease and its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lso conforms with the disease incidence in the infectious area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L Gaohuensis fulfils all the criteria for a vector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so it is concluded that L Gaohuensis SP. Nov. is a new vector for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