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产妇孕期保健及产科干预措施与平原地区的差异,以期提高高原地区的产科质量。方法收集并总结2009年10月-2010年9月高原地区(高原组)及平原地区(平原组)住院分娩产妇667例的临床资料,将孕期保健、产科并发症、剖宫产率及围产儿出生等相关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原组产妇孕期定期产前检查率(10.34%)显著低于平原组(94.67%),P〈0.01;妊娠期高血压病、羊水过少为高原组产科并发症前两位,发生率分别为13.34%和9.15%,显著高于平原组(P〈0.01);高原组剖宫产率(20.54%)低于平原组(40.17%),P〈0.01;高原组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 095.17±433.53)g低于平原组(3 487.32±468.89)g,P〈0.01;高原组新生儿窒息率(5.10%)、早期新生儿死亡率(0.75%)、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5.85%)均高于平原组,P〈0.05。结论普及妇幼卫生知识,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和羊水过少,提高医疗技术及加大必要医疗设备投入,是提高高原地区产科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进与久居高原者血糖、血脂和电解质含量变化对复方甲基异噁唑片药动学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平原、急进高原和久居高原3组2个群体健康汉族男性青年志愿者口服单剂量复方甲基异噁唑片前后15个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3组血糖、血脂和电解质含量。采用DAS 2.0和SPSS 13.0统计软件计算3组受试者口服复方甲基异噁唑片后磺胺甲噁唑的药动学和血糖、血脂和电解质参数。结果 急进高原组和久居高原组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Ke、MRT、t1/2、Cl与平原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急进高原组t1/2、V与久居高原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久居高原组血糖和血脂含量高于平原组和急进高原组,载脂蛋白含量A则显著减少(P均<0.01)。急进高原组K含量增加,与平原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久居高原组Cl和Ca与急进高原组相比差异显著(P分别<0.05和0.01),急进高原组与久居高原组P均低于平原组(P<0.01)。葡萄糖(GLU)和胆固醇(TCH)与t1/2正相关,APOA与t1/2和V/F负相关(P<0.01)。K和Ca与AUC正相关(P分别小于0.05和0.01),与Cl/F和V/F负相关(P分别小于0.05和0.01)。Cl与V/F负相关(P<0.05)。结论 急进与久居高原者血糖、血脂和电解质含量变化对复方甲基异噁唑片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直视下大鼠气管插管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方法将20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法插管,B组采用直视下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的1周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A组手术时间平均(94±27)秒,B组手术时间平均(58±17)秒,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1周死亡数分别为18例、2例,1周死亡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直视下气管插管法优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法。  相似文献   

4.
816例不同吸烟状况肺癌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吸烟状况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和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816例肺癌患者,比较两组肺癌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按照性别计算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居住地对于发病的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比较,观察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以上发病率高于40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间40岁以上发病率高于40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病理类型中以鳞癌居多,病理分期多见Ⅲ期;对照组患者中则以小细胞肺癌常见,病理分期亦多见Ⅲ期。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60.95%,低于对照组的6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年生存率则进一步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男性吸烟者是肺癌高发人群,多发鳞癌Ⅲ期,预后不佳,控制吸烟应是防治肺癌及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联合醒脑静治疗为病例组,同期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体疗效相比,病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u=2.7354,P<0.01)。病例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二次出血等并发症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患者生活自理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患者不能自理的例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治疗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GCS评分(P<0.01),也明显高于该组治疗前(P<0.01)。结论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减轻患者昏迷程度,并减少远期致残率,较传统开颅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重组腺病毒介导的FLT3配体(FLT3 ligand,FL)与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治疗小鼠肝癌,探索基因治疗和化疗相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方法:构建携带鼠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FL),单独用其或ADM以及两者联用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进行治疗,观察抗肿瘤效果。结果:(1)FL+ADM组小鼠肝癌生长抑制率最大值为56.5%,明显高于ADM组和FL组的27.5%和26.6%(P<0.01);(2)FL+ADM组小鼠早期死亡率为8.3%,明显低于ADM组的37.5%(P<0.01);FL十ADM组小鼠长期生存率为86.4%,明显高于ADM组和FL组的50.0%和41.5%(P<0.01)。结论:(1)FL和ADM治疗小鼠肝癌具有协同作用,FL可显著增强化疗效果;(2)FL能明显降低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薛德琼  翁姆  高应淑 《中外医疗》2013,32(10):134-135
目的对高原与平原地区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探讨,以期寻找高原地区胎盘早剥发病率高等因素的原因,并设法提高高原地区的产科质量。方法选择甘孜州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胎盘早剥为高原组,新都区人民医院的为平原组;分别收集并总结两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的住院产妇的临床资料就孕期保健、胎盘早剥发生率、早剥的程度、产妇及围生儿的结局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明显高于平原组的0.28%;胎盘早剥度为Ⅱ~Ⅲb度(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伴凝血功能异常),高于平原组的Ⅰ~Ⅱ度;胎盘早剥的剖宫产率100%,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的产妇产前后的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的,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的4例(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中度贫血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实施区域性缓释化疗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于术中给予氟尿嘧啶缓释剂,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生存率和免疫功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AST、ALT、白细胞水平均高于术前,Cr水平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D3+水平低于术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3年和3年间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给予氟尿嘧啶缓释剂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肝肾功能影响轻微,降低了远期复发率和死亡率,对免疫功能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预防合并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手术后复发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行手术切除的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行TACE治疗分为预防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和生存率以评估TACE的预防治疗作用。结果预防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年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防组1年生存率(78.57%)及3年生存率(54.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67%、20.00%,P均<0.01)。结论肝癌合并肝硬化术后预防性应用TACE治疗对术后1年以上复发率无明显影响,但可以降低1年内的复发率,提高1年、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86例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高龄组,同期75岁以下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梗死部位、合并症、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高龄组血运重建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合并疾病率、住院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高龄组、对照组前降支病变分别占62.8%、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对照组因并发症死亡分别占33.3%、66.7%,因合并症死亡分别占66.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以前降支为罪犯血管;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与合并症发生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曾长期移居青海高原后返回内地(平原)以及仍留居高原的9542名离休干部,对其死亡资料(579人)进行Ridit分析,结果显示:总的趋势是返回内地的平均Ridit值比留居高原的平均Ridit值要大(P<0.01),高原居住地海拔越高,近平原时年龄越大,平均Ridit值越小(P<0.01)。说明返回内地年龄较些为宜。  相似文献   

12.
血乳酸动态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乳酸动态检测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 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1-10月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6例,对其血乳酸水平、 乳酸清除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变量与预后进 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乳酸升高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乳酸 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乳酸峰值分组中,3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6 h乳酸清除率分组中,高清除率组除外APACHEⅡ评分,其余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乳酸、乳酸峰值、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指标均明显优于死亡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3组比较,乳酸峰值、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存在差异 (P<0.05).入院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乳 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 h乳酸清除率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治疗前、治疗6 h后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按是否存活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限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观察指标有无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患者动脉血乳酸、pH值、PaO2、PaCO2、P(A-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患者6 h乳酸清除率为(41.8±9.2)%,高于死亡组患者的(10.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pH值、PaO2、PaCO2、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患者动脉血乳酸、pH值、PaO2、PaCO2、P(A-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21.3%)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12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病例,监测其入院时及入院6 h的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 ≤ 10%)组,比较2组病死率、初始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随访30 d,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初始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随访30 d后,病死45例,存活67例,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存活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5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再灌注方法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脑钠肽(BNP)变化、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BNP变化、出院时LVEF均低于对照组,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患者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但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辉  王邦宁  宋兵  程源 《安徽医学》2012,33(4):391-39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取ICU就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0例分析讨论早期低热对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价值。研究发现早期低热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为14.55%,病死率更高;早期低热组的舒张压水平低于体温正常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差别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早期低热组评分高于体温正常组;借助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早期低热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早期低热的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于正常体温患者,早期低热是增加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引起医护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67例,以住院死亡为观察终点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中毒后24h内患者血浆BNP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浆BNP增高的46例患者,病死率80.43%.死亡组血浆BNP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 血浆BNP在百草枯中毒24h内明显增高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动态监测血浆BNP能客观评估病情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科危重患者甲状腺激素(TH)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7例内科危重患者在入院3天内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rT3和TSH)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非危重患者83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出院情况将观察组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间TH水平,存活组在出院前复查TH与入院时水平比较。分析TH异常与APACHEⅢ评分及病死率的关系,并比较低T3、低T4和低T3/rT3比值的预后价值。结果:观察组TT3、TT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rT3则显著升高(P<0.01);死亡组TT3、TT4均较存活组降低(P<0.01,P<0.05),而rT3升高(P<0.01);存活组治疗后TT3、TT4升高(P<0.01,P<0.05),而rT3降低(P<0.01),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观察组TT3、TT4、rT3三项指标的异常数与APACHEⅢ积分及病死率相关。低T3/rT3比值较低T3、低T4对预后的预测敏感性更高(95.5%比72.7%、54.5%,P<0.01),阴性预测值也高(97.8%比89.5%、87.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T3/rT3比值较低T3、低T4对危重患者的死亡危险有更高的独立预测价值[OR22.54,比4.00(P<0.001)、4.47(P<0.01)]。结论:内科危重病患者体内T3、T4水平下降,rT3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相关,低T3、T4与低T3/rT3比值对内科危重患者的死亡危险均有重要预测价值,但低T3/rT3比值可能具有更高的独立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