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脾腔移植对 D-氨基半乳糖 (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小时 ,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I组 :脾内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 A ( Cs A ) 10 m g/kg;II组 :脾内注射生理盐水 1m l,同时肌注 Cs A 10 m g/kg;III组 :经腹腔移植 2× 10 7肝细胞 ,IV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 l,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I组大鼠存活率与 II组有明显差异( 46 .7%对 13.3% P<0 .0 5)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亦有改善 ,III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IV组( 6 0 %对 13.3% P<0 .0 1)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部分改善。结果 :经腹腔、脾脏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 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 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Ⅰ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 以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Ⅲ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腹腔注射ALR 50 μg·kg-1·d-1;Ⅳ组14只:腹腔注射ALR50 μg·kg-1·d-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移植肝细胞存活情况、病理变化.结果 Ⅱ组、Ⅲ组大鼠存活率(46.7%、66.7%)显著高于Ⅰ组(0.0%)(P=0.006;P=0.0002),Ⅲ组(66.7%)与Ⅳ组(14.3%)有显著差异(P=0.008),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Ⅱ组腹水AST高于Ⅲ组(P=0.001), Ⅱ组第1、2天腹水ALT高于Ⅳ组,Ⅱ组、Ⅲ组第1、2天腹水TBil高于Ⅰ组(P<0.05).Ⅲ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Ⅲ组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存活数多于Ⅱ组.结论 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移植联合ALR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移植肝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移植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与成体肝细胞悬液对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D-氨基半乳糖 ( D- gal)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 ,2 4 h后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 A组 :经脾内移植体外培养 7d的肝细胞 2× 1 0 7;B组 :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 2× 1 0 7;C组 :经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受体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A组、B组大鼠存活率 ( 77%、5 9% )与 C组大鼠存活率 ( 2 2 %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A、B组与 C组大鼠的肝功能改变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经 HE和 PAS染色证实 ,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 :经脾内移植的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和肝细胞悬液均能提高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但培养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优于成体肝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4.
李羽  王军  徐哲  张岩  白雪帆 《医学争鸣》2006,27(10):879-882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0,1.2,1.4,1.6g/kg)D-gal后,以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死亡率等综合评估肝脏细胞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方案。造模后24h,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Ⅰ组: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1ml(4.4×107个);Ⅱ组:经脾内移植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大鼠1周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①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以1.2g/kgD-gal造模组的大鼠死亡率适中,肝功能损害及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均符合临界急性肝衰竭的程度,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②移植后3d,Ⅰ组与Ⅱ组大鼠存活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Ⅰ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Ⅱ组轻。经HE和PAS染色证实,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①D-gal1.2g/kg腹腔注射可较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②经脾内肝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环孢霉素A(CsA)与同种异体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脾内注射浓度约为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肌肉注射CsA 10 mg/(kg.d);Ⅱ组:仅脾内注射约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不用CsA;Ⅲ组:仅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及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Ⅰ组、Ⅱ组1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Ⅲ组(64.7%vs 12.5%,P〈0.01;56.3%vs 12.5%,P〈0.01),但Ⅰ组和Ⅱ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4.7%vs 56.3%,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Ⅰ组、Ⅱ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Ⅰ组最为显著.结论 CsA联合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TAA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rALR与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造模对照组;Ⅱ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Ⅲ组:脾脏注射rALR 1ml(50μg/(kg·d)),腹腔注射rALR 1ml(50μg/(kg·d));Ⅳ: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Ⅴ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ml;Ⅵ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CsA1ml(10mg/(kg·d)).比较各组生存率.术后第1、5天、14天获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变化.术后第1、2、5、12天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Ⅱ组存活时间与Ⅰ组比较无差异.Ⅲ组最长存活时间为118h,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改变情况基本同Ⅰ组和Ⅱ组.Ⅳ组有部分长期存活,2周生存率为33.3%.Ⅴ组两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75%对33.3%,P<0.02),Ⅵ组和Ⅳ组2周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Ⅳ、Ⅴ、Ⅵ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Ⅴ组最为显著.)结论:应用rALR联合新生大鼠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LA4-Ig诱导在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法急性药物性肝衰模型:用10%D-氨基半乳糖溶液按1.0 g/kg一次性大鼠腹腔注射;用Ⅳ型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注,制备肝细胞悬液,浓度为4×107/ml,2 h内经脾移植;24只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大鼠,24 h后均进行经脾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腹腔一次性注射CTLA4-Ig,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予处理。两组均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观察IL-2、TNF、肝功能及脾脏HE染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治疗组IL-2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TNF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肝功能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组织学改变:术后第7天治疗组仍可见肝细胞或肝细胞团,对照组脾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很少见肝细胞。结论CTLA4-Ig能诱导大鼠经脾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促使急性肝衰大鼠肝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胶囊包裹肝细胞 (microencapsulatedhepatocyte)腹腔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与可行性 ,评价生物膜功能。 [方法 ]D -氨基半乳糖 (D - gal)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 ,分成 4组 :Ⅰ组生理盐水组 ;Ⅱ组空微胶囊对照组 ;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 (hepatocytegrowthfac tor ,HGF)组 ;Ⅳ组微囊化肝细胞组 ,观察 2周存活率、肝功生化指标的变化 ,2周后收集腹腔内微胶囊 ,观察其形态与功能。 [结果 ]Ⅳ组存活率较Ⅲ、Ⅱ、Ⅰ组有明显改善 (分别为 6 6 .7%、2 0 .0 %、1 3.3%、2 0 .0 % ,P <0 .0 5 ) ,其他组间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Ⅳ组自移植后 2 4h起白蛋白 (ALB)、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时间 (PT)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2周后收集的空微胶囊形态完整 ,微囊内肝细胞部分保持存活。 [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显著改善肝脏生化功能。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 ,保护移植肝细胞 ,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HSCT)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Ⅰ组):尾静脉及肌肉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rhG-CSF单纯动员组(Ⅱ组):造模前24h、12h、4h及造模同时皮下注射rhG-CSF,尾静脉及肌肉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组(Ⅲ组):正常大鼠连续5 d皮下注射rhG-CSF,第6天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造模后24 h尾静脉注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结果Ⅱ组和Ⅲ组存活率显著高于Ⅰ组(<0.01),但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Ⅱ组和Ⅲ组均有明显改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G-CSF均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11.
回顾分析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历史进展,认识到异住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推动了辅助性肝移植的发展,使相关疾病的治疗更加先进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全组成功9例,最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于 2 0 0 4年 9月 15日在西北地区首次实施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一家兄妹 (15岁 ,5岁 ) 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供肝重量 12 80 g ,行胆道造影后合理设计劈肝路途 ,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刀逐步劈离成左半肝 (380 g)和右半肝 (90 0g)。采取“背驮式”移植方法分别将右半肝移给哥哥并置胆总管外引流 ,将左半肝移给妹妹并置胆总管活动性内引流。 结果 :整个手术历时 16h ,顺利完成 2例肝移植 ,除胆红素和转氨酶短暂升高外其他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术后 3个月 ,2例患儿生活质量、新肝功能良好 ,哥哥谷草转氨酶 4 0IU/L ,谷丙转氨酶 37IU/L ,总胆红素 2 1μmol/L ,白蛋白 38g/L ;妹妹谷草转氨酶 2 5IU/L ,谷丙转氨酶 17IU/L ,总胆红素 17μmol/L ,白蛋白 4 0 g/L。 结论 :劈离式小儿原位肝移植方法可行 ,对影像和手术技术要求高 ,是有效利用供肝的肝移植技术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附57例临床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1月间57例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并进行随诊和观察。结果最短存活时间45d,最长存活已超过30个月(至今仍无瘤状态下存活)。结论不同期肝癌肝移植术后存活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肝移植治疗肝癌仍应严格选择病例,谨慎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 2000年8~11月间,该院对2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术,其中,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1例,“经典式肝移植术”2例。术后用“FK506+MMF+Pred”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2例移植肝脏术后迅速恢复功能;另1例于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ilson病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08年8月因Wilson病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为12~42岁,平均年龄为(22.6±10.3)岁。术前所有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和血铜水平均低于正常值(血清铜蓝蛋白为200~600mg/L,血铜为11~24.4μmol/L),其中5例术前存在神经病学症状。结果 5例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3例接受活体肝移植术。除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急性肝脂肪变肝功能衰竭外,其余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35~1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9.7±20.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7例存活患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血铜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内K-F环均消失。结论通过全肝移植或活体肝移植术,能改善Wilson病患者铜代谢,并可显著缓解神经病学症状。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imultaneous liver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SLKT) has been proven to be a favorable treatment for combined renal and hepatic end-stage disease. However, recipients receiving SLKT have a long medical history, poor general condition tha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nemia, hypoalbuminemia, coagulopathy, water-electrolyte imbalance and acid-base disorder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dications, surgical techniques, therapeutic experi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SLK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2 SLKTs cases performed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Indications for SLKT, surgical techniques, perioperative fluid management,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 and experienc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3 cases (59.1%), including pleural effusions (7), intra-abdominal bleeding (2), biliary complications (2), repeate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1), and acute liver graft rejection (1). All complication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five deaths during follow-up, in which three perioperative deaths occurred due to serious conditions. Mortality at 3 months was 13.6%. The one and three year patient survival rate was 81.3% and 73.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SLKT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or severe damage to renal function. It is a complex surgical procedure, causing a large disturbance of circulation and fluid balance, and mo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SLKT surgical techniques selected a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urgeons, the anatomy of the recipient and primary diseases. It is essential to use the correct perioperative fluid management, reasonabl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to improve the long-term patient survival after SLK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病理活检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9例10次肝移植术后35次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35次肝穿刺病理结果中,22次(62.8%)呈阳性,包括急性排斥反应、CMV感染、HBV感染、药物性肝损害、肝瘀胆等。1例患者肝穿刺术后出现腹腔内大出血须行剖腹手术。结论:肝穿刺活检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术后1周内应进行肝穿刺活检以早期诊断或除外排斥反应,应注意尽量避免肝穿刺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例48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结果 单次6h(或多次)MARS人工肝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氨、尿素氮、肌苷、尿酸等水平,其中15例病人成功过渡到肝移植,1例晚期肝硬化病人经人工肝治疗后肝性脑病症状得到缓解,因各种原因不愿再行肝移植,出院后2周死亡,另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未能等到肝移植而死亡。2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治疗后好转出院。治疗成功率为88.9%。结论 MARS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方法,为过渡到肝移植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