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海绵窦(CS)外侧壁手术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CS外侧壁结构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①60% CS外侧壁的深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② Parkinson三角的内侧边长(13.28±3.77) mm,外侧边长(15.19±3.84) mm,底边长(5.52±1.06) mm;Mullan三角的内侧边长(15.09±4.12) mm,外侧边长(10.91±2.03 )mm,底边长(8.81±2.38) mm; ③滑车神经CS段行程形状分三型:直型、凸型和交叉型.结论①CS外侧壁深层不完整除与表腔形成有关外,可能与穿行神经间距亦有关;②选择CS外侧壁入路时Parkinson三角最常用,在CS前半部可联合应用Mullan三角;③滑车神经CS段行程形状类型的不同可影响Parkinson三角的显露.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经蝶垂体手术中海绵间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鼻内镜下经蝶窦垂体手术选择安全手术进路,避免损伤海绵间窦导致大出血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20例国人头颅标本上,应用手术显微镜和鼻内镜对海绵间窦,包括前海绵间窦、下海绵间窦、后海绵间窦、基底窦、鞍背窦,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海绵间窦、下海绵间窦、后海绵间窦、基底窦、鞍背窦的出现率分别为95%(19例)、75%(15例)、10%(2例)、100%(20例)、30%(6例);前后径分别为(2.08±0.90)、(5.14±2.54)、(1.30±0.40)、(2.26±1.02)、(2.01±0.80) mm;上下径分别为(2.74±0.96)、(1.10±0.74)、(1.48±0.29)、(15.67±4.54)、(3.35±1.93) mm.前海绵间窦的下极至下海绵间窦的前极距离(5.78±1.89) mm.结论:鼻内镜下经蝶垂体手术时,打开鞍底骨质后,尽量避开海绵间窦暴露垂体,无法避开时,必须在损伤前合理选择切口和止血方法,避免大出血.  相似文献   

3.
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及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观察海绵窦内间隙、静脉及海绵窦外侧壁。结果:海绵窦可分为前下、后上、内侧及外侧四个间隙,但海绵窦窦壁附近,尤其是外侧壁附近时而有静脉存在。海绵窦外侧壁可分为浅、深两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领神经穿行于深层中,77.28%的标本两层之间存在静脉窦。结论:海绵窦为一静脉通道,但其窦壁附近有静脉存在。  相似文献   

4.
经眼上静脉行海绵窦动静脉瘘栓塞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眼上静脉行海绵窦动静脉瘘栓塞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2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可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眼上静脉的走行及相关解剖参数。结果:眼上静脉由眶上静脉的眶上支和内眦静脉的交通支汇合而成,在肌锥内向后行走。到达眶尖时,从上、外直肌间穿出肌锥,然后向内向下绕行,经腱环外侧沿眼神经和外展神经下边汇入海绵窦。结论:熟悉眼上静脉显微解剖关系可以很好地指导经眼上静脉行海绵窦瘘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
海绵窦(CS)是颅底病变常侵犯的部位,CS由于其特殊位置,一直在临床解剖学和颅底外科学中受到重视,也是形态学上最有争议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海绵窦(CS)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CS的常用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海绵窦周围可分出三群11个解剖三角:蝶鞍旁群(颈动脉三角、动眼三角、前内侧三角、旁内侧三角、PMdmon三角)、颅中窝群(前外侧三角、外侧三角、后外三角、后内三角)和斜坡旁群(下内侧三角、下外侧三角)。结论:依据解剖标志可以明确定位CS的三角,三角的大小及位置与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及可显露的内容有关。CS手术可依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三角来进入。  相似文献   

7.
人体腔隙学是从腔隙的角度研究人体结构,描述腔隙外壁的构成以及邻近结构,腔隙内容物的走行、分布特点与变异,并将解剖空间特点与临床紧密结合,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指导临床诊疗实践.腕管作为人体腔隙结构的一部分,其解剖结构特点与临床疾病尤其是腕管综合征的进展、减压方法等密切相关,本文对腕管解剖结构,包括壁的构成和内容物特点,以及腕管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及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效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应用经股静脉-岩下窦人路和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人路两种静脉人路对25例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28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经股静脉-岩下窦人路16侧,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人路12侧。用电解可控弹簧圈(GDC、EDC)、游离弹簧圈和丝线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病变侧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术后3到24个月对10例进行了脑血管造影复查。对其他15例进行了电话随访。结果 20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5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岩下窦的引流(3例)和翼丛引流(2例)。栓塞术后常见症状为头痛伴呕吐。5例残留瘘口的患者中4例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其中2例残留瘘口消失,1例残留岩下窦引流,1例残留翼丛引流。6例瘘口完全闭塞患者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复发,其余14例瘘口完全闭塞患者经电话随访未出现症状。结论 经静脉人路栓塞治疗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安全有效,对于经动脉途径治疗失败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经静脉入路栓塞可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vernous sinus fistula ,TCCF)的治疗模式,已从最初的经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的单一方式,发展到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应用或联合应用弹簧圈、可解脱球囊、液态栓塞剂(NBCA 或者Onyx胶)、血管内支架等多种治疗模式[1‐2]。经静脉入路使用可解脱弹簧圈或联合应用液态栓塞剂已成为TCCF的一种重要的血管内治疗方法。2009年1月-2013年7月,笔者科室共收治9例经静脉入路治疗的 TCCF患者,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海绵窦外侧壁的解剖结构,为影像学诊断和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20例(40侧)新生儿海绵窦外侧壁结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 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为硬脑膜,内层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外侧壁深层不完整者占62.5%,均在Mullan三角前部或Parksin三角后部.滑车神经在海绵窦分三型,即交叉型、凸型和直型.结论 滑车神经在海绵窦段行程类型不同可影响Parksin三角的显露.选择海绵窦外侧壁入路时Parksin三角最常用,在海绵窦前半部可联合应用Mullan三角.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Surgery of pituitary adenomas invading cavernous sinus has always been thought as a challenge due to the complex anatomical structures and high risk of complic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ndoscopic trarssphenoidal approach to pituitary adenomas invading cavernous sinu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2 patients who admitted to Xuanwu Hospital with pituitary adenomas invading cavernous sinu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To expose the surgical field sufficiently, the opening of sellar floor was exceeded the bone overlying the invaded cavernous sinus, and synthetic dura was used to repair and strengthen the sella floor for preventing the leak of cerebrospinal fluid.Results Among 22 patients,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14, subtotal resection in 5, and partial resection in 3; no patient underwent insufficient resection. Visual symptoms improved in 7 of 9 patients. In one patient diplopia disappeared.Headache was relieved to various extents in all patient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Patient's hospital stay ranged from 7 to 20 days.Conclu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 approach is a safe, minimally invasive, and efficient surgical technique, which might be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he pituitary adenoms invading cavernous sinu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外科解剖特点,为临床海绵窦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具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分支及其与海绵窦内脑神经、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5段,主要分支有3个.颈内动脉前曲段内侧缘距垂体中线10.13~15.02 mm,平均(10.86±2.56) ...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经额下入路行海绵窦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观测成人头颅标本30侧的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眼动脉起始处距视神经管颅口(mm)4.72±0.58;②前内侧三角的三边分别长(mm) 6.02±1.20、10.27±1.60和10.00±1.21;内侧三角三边分别长(mm)9.66±2.26、7.06±1.03、5.61±0.72;动眼神经三角三边分别长(mm)9.19±2.29、14.69±4.06、10.19±1.53.③动眼神经距颈内动脉近环(mm)2.55±0.23.结论选择床突间隙和内侧三角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海绵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与海棉窦有关的神经及海绵窦三角的解剖学测量。结果:每侧测量了10个与海绵窦三角和动眼、滑车神经有关的数据,发现通过Hakuba三角和Parkinson三角几乎能暴露海绵窦内所有结构。结论:熟悉有关颅神经和海绵窦三角的解剖,有利于海绵窦病变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硬膜外入路研究海绵窦(cavemoussinus,CS)外侧壁三角的显微解剖,为该区域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海绵窦外侧壁及其附近的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这些三角均可以从硬膜外得以暴露。结论 海绵窦三角为海绵窦病变直接手术提供了安全入路。磨开Glasscock三角可以暴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磨除Kawase三角的骨质可以从中颅底暴露中上斜坡区,为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提供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  结果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  结论  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新生儿海绵窦外侧壁的解剖学结构,为海绵窦外侧壁手术入路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在显微镜下对20例(40侧)新生儿海绵窦外侧壁结构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海绵窦外侧壁深层不完整者占62.5%,均在Mullan三角前部或Parkinson三角后部;Mullan三角的内侧边长5.5±1.02mm,外侧边长7.42±2.07mm,底边长4.43±1.21mm;Parkinson三角的内侧边6.45±1.82mm,外侧边长三角外侧边7.60±1.92mm,底边长2.72±0.53mm;滑车神经在海绵窦段分三型,即交叉型,凸型和直型。结论 滑车神经在海绵窦段行程类型不同可影响Parkinson三角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深层不完整除与浅表小隙形成有关外,与穿行神经间距有关,与胚胎发育及遗传因素有关;选择海绵窦外侧壁入路时Parkinson三角最常用,在海绵窦前半部可联合应用Mullan三角。  相似文献   

18.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mous 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术入路。方法;20例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内侧三角,颈动脉三角和动眼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