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附2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乳头状肾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资料。24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2例为腹腔镜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头状肾癌。采用2002年AJCC肾癌TNM病理分期:pT1N0M0 11例,pT2N0M0 7例,pT3N0M0 3例(其中pT3aN0M0 1例,pT3bN0M0 2例),pTN2M0 3例,病理分级:G1 14例,G2 7例,G3 3例。16例获随访,随访5~35个月,平均21个月,1例死于心脏病,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局部复发,13例无瘤生存。结论:乳头状肾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表现的少见肾癌类型,肾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肾癌的首选方法,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9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1996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4例肾癌,其中肾嫌色细胞癌占9例(7.25%),9例肾嫌色细胞癌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pT,4例,pTz2例,pTn1例,pT,N2M0 1例,pT2N2Mo1例。病理分级:G2 6例,G3 3例。7例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2例死于心脏病,未见肿瘤局部复发,5例无瘤生存。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与同期、同级的其它类型肾癌相比较,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囊性肾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囊性肾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这一少见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5年间9例囊性肾细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性、免疫组织化学及手术进程等,随访其预后;并与同期207例其他肾细胞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及预后等进行比较。结果囊性肾细胞癌9例,占同期肾细胞癌的4.2%(9/216例),其中多房囊性肾癌7例、单房囊性肾癌2例。肿瘤核分级Ⅰ级6例(66.7%)、Ⅱ级3例(33.3%);肿瘤分期T1期8例(88.9%)、T2期1例(11.1%),均低于同期非囊性肾细胞癌(P=0.000 1和0.045)。临床偶然B超检查发现7例(77.8%),CT检查示多房性囊肿7例(77.8%)、包膜钙化2例(22.2%)、囊内不均匀强化或见囊实相间改变5例(55.6%),术前诊断率为66.7%(6/9例)。本组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行肾切除术,平均随访28个月,疾病特异生存率为88.9%(8/9例),高于同期非囊性肾癌的71.0%(147/207例)。结论囊性肾细胞癌的分期、分级较传统肾癌更低,并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囊性肾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特点进行讨论。结果1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0例,嫌色细胞癌2例。肿瘤直径1.5~8.5cm,平均4.4cm。TNM分期:T1N0M010例,T2N0M02例,其中多房囊性肾癌7例,单房囊性肾癌5例。随访13~78个月,平均39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囊性肾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囊性肾癌恶性度低,预后较好。囊性肾癌同肾癌一样采用肾癌根治术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为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袁帅  牛越 《新疆医学》2013,43(7):52-54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RC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常规病检回报:17例均为囊性肾癌,TNM分期13例为T1N0M0期,4例为T2N0M0期。其中多房囊性肾癌7例,单房囊性肾癌4例,肾细胞癌伴广泛坏死3例,单纯囊恶性变3例。17例获随访,随访4~64个月,均未见明显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单房囊肿性肾癌易误诊为肾囊肿,囊性肾癌总体预后较好,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对肾颗粒细胞癌的诊治经验,提高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对20例肾颗粒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男13例,女7例,其中合并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3例,合并肺转移1例,肝、骨转移2例,年龄20~74岁,平均(53.7±5.4)岁,1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系统性淋巴清扫术,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行根治性肾癌切除+腔静脉瘤栓取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3例远处转移者均为外院手术后患者,入院后给予行生物治疗。结果 2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颗粒细胞癌。病理分期:pT1aN0M0 2例,pT1bN0M0 4例,pT2N0M0 5例,pT3aN0M0 1例,pT3aN1M0 2例,pT3bN1M0 2例,pT3cN1M0 1例,pT4NxM1 3例,Fuhrman病理分级:G17,例,G2,10例;G3~4,3例。15例获随访,随访6~40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7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10例无瘤生存超过3年。结论肾颗粒细胞癌临床表现与透明细胞相似,CT及MRI特殊表现可与透明细胞癌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阳性,CK8及CK18同时阳性,光镜表现为癌细胞胞浆含大量嗜酸性细颗粒,电镜下为丰富的线粒体;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膜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治愈和延长生命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透明细胞肾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表现,其中嫌色细胞癌5例,乳头状癌5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髓质癌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13例病例中,5例嫌色细胞癌平扫表现为位于肾髓质内的类圆形肿块,4例呈均匀密度,1例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持续强化,皮髓期密度低于肾皮质;5例乳头状癌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类圆形肿块,呈轻中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皮髓期密度低于肾皮质,出现明显囊变3例;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表现为椭圆形囊性病灶,可见少量实性部分及分隔,增强扫描间隔呈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实性部分强化密度与肾皮质等同;1例髓质癌,肿瘤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不规则,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结论非透明细胞肾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能较好地显示影像学特征,并便于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已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CT 影像资料与手术病理对照的统计分析,评价肾癌CT 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肾细胞癌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 20例透明细胞癌,6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分型中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于透明细胞癌,此型血供丰富,不复杂性囊变为其特征;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对少血供,易于坏死囊性变,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较少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 各型肾细胞癌CT表现特异性不强,组织学类型确诊仍依靠病理.了解其CT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囊性肾癌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CRC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RC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18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RCC,66.7%(12例)的病例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33.3%(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最大直径为2.3~9.7 cm,平均4.2 cm。TNM分期为T1N0M0期12例,T2N0M0期6例。其中多房囊性肾癌7例,单房囊性肾癌4例,肾癌囊性坏死5例,单纯囊肿恶性变2例。随访12~84个月,平均40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CRCC恶性度低,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如术前诊断不明,术中须做冰冻病理来决定手术方式,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为治疗的最佳选择,囊性肾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受者并发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并发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6月2236例肾移植受者中因尿路移行细胞癌(TCC)行非同期双侧原上尿路根治性切除术者7例(14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双侧原上尿路肿瘤患者首次发现肿瘤时间为肾移植后24~96个月,平均49.7个月;两次上尿路手术相隔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4.0个月.14例次术后病理均发现TCC,其位置为:单纯原肾肾盂2例次;单纯原输尿管4例次;合并肾盂、输尿管8例次.上尿路TCC病理分级为:G1~G2级者7例次,G3级者6例次,原位癌1例次.肿瘤分期为:pTIS 1例次,pT1 N0M0 4例次,pT2 N0M06例次,pT3 N0M0 2例次,pT4 N2M1 1例次.7例患者中的5例均存在膀胱TCC,每例均行2次以上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TCC均为G2~G3级,伴浅或深肌层浸润.7例中腰背部皮肤、软组织肋骨转移性TCC 1例.7例患者第2次上尿路手术后移植肾功能(血肌酐水平)为97~161 μmol/L,平均120 μmol/L.7例患者随访2~48个月,全部存活.结论 肾移植后TCC发生具有多源性、侵袭性强的特点,对于膀胱及一侧原上尿路同时存在TCC的患者,应行对侧原肾上尿路预防性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诊治情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450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0例患者中,男287例,女163例,平均年龄54.2岁。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375例,颗粒细胞癌40例,其它类型肾细胞癌35例。临床分期为T1NOM0267例,T2NOM0142例,T3期以上(含乃期)41例,其中偶发肾癌263例,有症状肾癌187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7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8例,其中静脉癌栓取出术8例,术后行α-干扰素治疗161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4个月~60个月)。结论:B超、CT是目前肾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对于局限性小肾癌而言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对侧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联合生物治疗对肾细胞晚期病人的作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谢泽铨  崔旭  许庆均  叶烈夫 《中外医疗》2011,30(13):19+114-19,114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至2009 年16例肾嫌色细胞癌的病历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TNM分期:T1aNOM05例,T1bNOM05例、T2NOM06例:13例获随访,随访6-84个月,平均46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于肾癌的患者.结论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9~2000年收治的肾癌60例,结合文献对肾癌的发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了分析,并讨论了影响肾癌预后的诸因素。结果:60例B超检查,正确率达93.3%;60例CT检查,诊断正确率100%;12例肾动脉造影,诊断正确率100%。60例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38例,颗粒细胞癌16例,混合细胞癌4例,梭形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l例。单纯肾切除6例,部分肾切除l例,根治性肾切除5l例,无法手术仅取活检2例。60例中获随访40例,1年存活率87.5%,3年存活率60%,5年存活率33.3%。结论: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行肾癌根治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临床T1(cT1)期肾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探究影响cT1期肾细胞癌患者发生肾窦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前诊断为cT1期肾细胞癌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07例患者,其中男性354例(69.8%),女性153例(30.2%),中位年龄59岁,中位体重指数25.5 kg/m2。术前有肉眼血尿者18例(3.6%),中位肿瘤直径3.5 cm。cT1a期322例(63.5%),cT1b期185例(36.5%),中位R.E.N.A.L.评分为8分。肿瘤边界规则者359例(70.8%),肿瘤边界不规则者148例(29.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186例(36.7%)肾部分切除术和321例(63.3%)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肾窦侵犯75例(14.8%),其中cT1a期侵犯肾窦18例,占cT1a期总数的5.6%;cT1b期侵犯肾窦57例,占cT1b期总数的30.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2)、R.E.N.A.L.评分(P<0.001)、肿瘤边界状态(P<0.001)是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E.N.A.L.评分(P≤0.020)和肿瘤边界状态(P=0.001)是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cT1期肾细胞癌,术后接近15%的患者存在肾窦侵犯现象;R.E.N.A.L.高评分和肿瘤边界不规则,均可以提示cT1期肾细胞癌有发生肾窦侵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91例男性和23例女性。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2.6)岁。肿瘤位于左肾49例,右肾65例。4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型pRCC 42例,2型7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5.5±3.6) cm。肿瘤分期pT1a期52例,pT1b期22例,pT2期4例,pT3期33例,pT4期3例。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WHO/ISUP)分级Ⅰ级13例,Ⅱ级44例,Ⅲ级51例,Ⅳ级6例。114例患者中34例伴有脉管癌栓,30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肾上腺转移。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5.6%。1型和2型pRCC患者在年龄(P=0.046)、体重指数(P=0.008)、手术方式(P=0.001)、肿瘤最大径(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01)、pT分期(P < 0.001)和核分级(P < 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型和2型pRC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9.4%,1型预后明显优于2型(P=0.003)。2型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和淋巴结转移(P < 0.001)与其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为2型pRCC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06)、脉管癌栓(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显著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脉管癌栓是其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结论: 2型pRCC比1型pRCC发病率更高,淋巴结转移更易出现,pT分期更晚,核分级更高。在2型pRCC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pRCC患者中,脉管癌栓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MCRCC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总结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1—55岁,平均年龄45.5岁,术后随访6-49月,均无复发或转移。肿瘤均有包膜,完全由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囊腔构成。裳腔内衬透明细胞,囊壁纤维间隔内有透明细胞巢,肿瘤性透明细胞核Fuhrman分级为Ⅰ级,免疫组化示AE1/AE3(+)、EMA(+)、CD15(-)、CD68(-)。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有独特的病理改变和良好的顸后。术前诊断中常难与其它囊性肾疾病鉴别,术后病理检查的关键特点是肉眼无膨胀性实性结节及镜下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肾癌(pT1)行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选取我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标本45例,肿瘤最大直径≤7 cm,标本逐层切开,观察原发灶及假包膜外癌灶分布范围。结果 45例肾癌假包膜外侵犯5例(11.1%),5例中测距分别为1 mm(pT1b,G1),2 mm(pT1a,G2),2 mm(pT1b,G2),5mm(pT1b,G3),7mm(pT1b,G3)。包膜外侵犯与肾癌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 pT1a肾癌的安全切除边距可为0.5 cm以内肾实质,pT1b肾癌的安全切除边距为0.5~1.0 cm以内肾实质,但术前准备应予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18.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DN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IMD)、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76例肾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IMD和DNA含量测定,并分析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不同肾癌细胞类型、病理分级之间IM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临床分期的升高,IMD增高(P<0.05)。转移组IMD值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1);随访5年内死亡者IMD、DNA含量均高于存活5年以上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表明:IMD与DNA蛋白含量具正相关性。结论:IMD值的变化与肾癌恶性程度相关,较高的IMD和DNA含量常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人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的突变及其意义.分析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Lindau,VHL)抑癌基因突变与肾癌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以及DHPLC阳性者进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57例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VHL抑癌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发现30例VHL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3%.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第1,2,3号外显子的后1/3区,其中13例缺失,2例插入,15例误义突变.结论:国人非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中存在VHL基因的突变,且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分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