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在公元281—340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用青蒿治疟,沿用至今。近年来,在疟疾防治科研中,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更为显著。我组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在温江专区邛崃县平落公社,对疟疾现症病人209例,进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疟疾现症病人的正规治疗,是防治疟疾的基本措施之一。目前应用的氯、伯3日疗法,效果虽好,但服药时间较长,患者往往在症状控制后就自行停药,病人既得不到正规治疗,又造成药品浪费。因此,寻找服药次数少,效果好的现症疟疾病人治疗方法,很有必要。近几年来,各地作了一些努力,总结了“治疟宁”1日疗法。此法能控制90%以上的临床发作,72小时疟原虫消失97.9%。但因所含氨苯砜剂量较大,需一天  相似文献   

3.
<正> 间日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在其肝脏内形成休眠体,因而复发,未经根治者在人体内可保存1.5~2年之久,反复复发危害健康。对此不少医疗卫生人员有所忽视,因现有根治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配伍阿奇霉素根治间日疟原虫效果。方法对2例在柬泰边境感染间日疟原虫患者采取青蒿琥酯配伍阿奇霉素进行根治效果观察。结果对2例间日疟患者采取青蒿琥酯7d(总量800mg)配伍阿奇霉素7d(总量2 000mg)方法给予治疗后,症状改善,原虫消失。治疗后2个月复发,血检原虫均为阳性,遂给予服用青蒿琥酯7d(总量800mg)、阿奇霉素10d(总量2 750mg),原虫消失。但分别于1个月和4个月后再次复发,给予服用青蒿琥酯7d(总量800mg)、阿奇霉素14d(总量为3 750mg)后,对2位患者进行3~10个月的镜检追踪未见原虫复发,随访12~14个月患者良好。结论青蒿琥酯配伍阿奇霉素可根治间日疟患者,但阿奇霉素用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新制剂型——青蒿粗晶片进行临床验证,并与原青蒿浸膏片及西药氯伯喹疗法对照,在保持原有疗效的基础上,观察其能否降低复发率。为此,设立了青蒿粗晶伯喹组、氯伯喹组、青蒿浸膏片三个组进行临床观察。现将治疗观察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8.
9.
我们根据开封制药厂制订的《疟必清临用方案》于1973年8~10月在我省3个间日疟流行地区进行现场观察。共计用“疟必清”治疗292例,氯喹治疗71例,共中“疟必清”组男性156例,女性136例,年龄为3~75岁;氯喹组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为1~61岁。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我院从1970年6月开始用针刺治疗间日疟35例,收到  相似文献   

11.
多重抗药性恶性疟的严重性及分布范围的迅速扩散,给恶性疟的防治带来了极其严峻的问题,寻找新类型的抗疟药实在刻不容缓。酮替芬(Ketotifen)为5—羟色胺(5—HT)类药,常用于抗过敏性疾病。1986年潘星清等发现其对红内期疟原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且能治愈高度抗氯喹株伯氏疟原虫感染,后经临床试用酮替芬合并少量磺胺多辛治疗现症恶性疟和间日疟确有疗效。新近研究表明,酮替芬或同类的赛庚啶(cyproheptadine)单用治疗抗氯喹株伯氏疟原虫较敏感株疗效更佳,与氯喹并用可逆转伯氏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青蒿琥酯及蒿甲醚治疗间日疟(G6PD)缺乏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A)青蒿琥酯静注5d疗程总量360mg和(B)蒿甲醚肌注3d疗程总量560mg各治疗间日疟30例,病例经G6PD活性检测《60%列为对象,住院7d,追踪观察至28d,进行随机比较。结果AB两组病例均能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平均退热时间(d)分别为18。3d和19。2d。(38.3±0.4VS38.5±0.6)、平均原虫转阴时间(d)(16.3±22.23VS23.8±27.9)、治愈率(53.3%vs56.7%)、复燃率(46.7%vs43.3%)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极少数病例只见轻微的恶心或呕吐,未见其它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及蒿甲醚治疗间日疟在控制症状、退热、原虫转阴等临床效果都很好,但复燃率很高。很难替换伯氨喹。  相似文献   

13.
解放军153医院科研组和桐柏县城郊公社卫生院用芫花叶治疗194例间日疟,有效164例,有效率84.53%。治疗方法采用芫花叶晒干研粉装胶囊,每个胶囊含生药300毫克和400毫克两种,3~12岁及66岁以上的患者每日用量0.6——1克,成人每日用量1.2——1.9克,一日量2次分服,于疟疾发作前6、3小时各服  相似文献   

14.
徐雄鹰  陈道林 《海南医学》1994,5(3):133-135
1986~1993年间,我们采用磷酸氯喹(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啉(伯喹)双4日疗法对33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临床验证。并以磷酸呱喹(哌喹)加伯喹治疗17例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有疟疾症状,血检确诊为问日疟;病前一月及病后,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疟药(包括磺胺,四环素、砜类等药物);其他热性合并症或孕妇不作观察对象。1.2药物及治疗方案1.2.1药物:氯喹、哌喹每片含碱基0.15克,伯喹每片含基质7.5毫克。1.2.2治疗方案:氯喀加伯咦(简称氛睦联用)组;成人第一、二两天各顿服氯峻4片,第三天再一次服…  相似文献   

15.
16.
于1980~1988年对南京市鼓楼区及江浦县经化验确诊的间日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表明,在低疟区自然感染的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的荧光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均随疟史之延长而逐渐下降。三年以上的疟史者中未发现荧光抗体阳性者。对本法在我国预防输血性疟疾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根治间日疟八天疗法,效果虽好,但在大面积抗疟中,由于部分服药者难于坚持而使其实际效果降低。为了探索一个既方便,又有较佳疗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73及1977年试用五天疗法进行观察,结果疗效与传统的八天疗法相似。一、治疗对象凡厚血膜有疟原虫无性体,平均每10个油镜视野有一个原虫以上者列为观察对象,其中①间日疟现症患者170例,②恶性疟现症患者68例,③间日疟无症带虫者386例。二、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珙县王家乡属间日疟流行区,1983年疟疾暴发流行时,发病率达32.45%(3593/11074)。该地区多年来的抗疟措施以传染源管理为主,但疫情不稳定、防治效果不巩固,疟疾发病反复回升,鉴于这一情况,我们经过疫情分析,调整了防疟措施,对全乡开展了灭蚊工作。1986年采用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2217户,每玉米平均用药量2克,4月和6月各喷药一次,喷洒总面积为983152M~2。采用以消灭传疟媒介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后,疟疾发病率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8.73%;按蚊密度灭蚊区较对  相似文献   

20.
治疗对象均为具有临床症状并经血涂片查得瘧原虫的间日瘧患者。按全国瘧疾防治方案规定,第一组伯氨喹成人量每天22.5毫克连服8天,总剂量180毫克,第一天加氯喹0.6克顿服。第二组单服氯喹,成人量第一天0.6克,第2~3天各0.3克,共服3天,总剂量1.2克。儿童按年龄递减。上述剂量均按基质计算,药品系上海天平药厂出品。服药时由医务人员送药看服。在服药期间,每日查血一次,至原虫阴性时作为原虫消失时间,以自觉症状消失为治愈标准。服药结束后追踪观察4个月,每月访视及查血一次。在流行季节,用滴滴涕每平方米2克喷洒实验区的居室及牲畜栏圈,以防再感染。第一组共治疗31例,24小时内症状消失者25例,48小时内消失者6例,平均为28.6小时。第二组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