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在脑缺血性损伤方面的作用,探讨其动态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72h、7d血清中IL-1α的含量变化,19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7d脑脊液中IL-1α的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20例血清、13例脑脊液IL-1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IL-1α在发病24h开始升高,且在72h达到高峰,7d逐渐下降,虽未达到对照组水平,但亦明显低于24h和72h(P<0.05或P<0.01)。(2)脑脊液IL-1α在发病24h明显升高,7d逐渐下降,仍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3)血清和脑脊液IL-1α的变化呈动态正相关关系。结论无论血清或脑脊液IL-1α的持续升高可延长脑梗死的恢复期,并且预后不好。可能与缺血半暗带不能及时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2.
钟平  汪国胜  张蕾 《安徽医学》2010,31(1):37-3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IL-6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24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1、IL-6的含量。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比较不同组的血清IL-1、IL-6的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1、IL-6的含量明显升高,重型组血清IL-1、IL-6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型组,中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IL-1、IL-6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清炎性因子sELAM- 1、IL -1β、TNF -α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 1d、第 5d、第 14d和 40例正常人的血清sELAM、IL 1β、TNF α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ELAM、IL 1β、TNF α水平在发病第 1d、第 5d、第 14d较对照组升高,并随病程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仍未达正常水平 (P均 <0. 01)。且sELAM 1与IL -1β、IL- 1β与TNF- α、TNF -α与sELAM -1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 0. 801、0. 818及 0. 820(P均<0. 01)。结论:血清sELAM 1、IL- 1β和TNF- α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和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6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各33例;根据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各2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对照组。清晨空腹时取静脉血5mL,取血清,ELISA法检测IL-1β、IL-6水平。结果非进展组和进展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展组血清IL-1β、II。6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中、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明显高于小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大梗死组PCI发生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与梗死体积有关,且对PCI发生具有早期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IL-6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和3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siCAM-1、IL-6浓度。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天血清siCAM-1、IL-6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梗死灶患者组血清siCAM-1,IL-6浓度显著高于中梗死灶患者组和小梗死灶患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者血清siCAM-1,IL-6浓度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siCAM-1、IL-6的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ICAM-1、血清IL-6的浓度与脑梗死的体积呈正相关;sICAM-1及IL-6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在近期感染中与血清IL-1的关系。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外周血IL-1含量,同时将126例患者分为感染组78例和未感染组48例,按证候评分将感染组患者分为火热证31例、痰证20例、痰热(火)证27例,对比IL-1在不同证候中的水平。结果感染组外周血IL-1含量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火热证组外周血IL-1含量明显高于痰证、痰热(火)证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伴感染患者外周血IL-1含量变化对探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理有意义,同时IL-1水平升高可作为判定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采用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天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  相似文献   

8.
杏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存在着炎症反应,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已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损程度呈正相关.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可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细胞损伤,减少凋亡,因而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利.我们对2002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杏丁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检测二组患者血清TNF-α、IL-1水平,并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灶体积、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3天内血清CRP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同时选取与观察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CNFD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I检查。结果对照组CRP:6.37±1.08 mg/ml,IL-6:0.12±0.09 ng/ml;实验组CRP:16.29±0.58mg/ml,IL-6:1.68±0.96ng/ml,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梗死灶体积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P<0.05)。结论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及IL-6对判断脑梗死灶范围大小、病情变化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p(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共70例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留取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lL-1β、II-8和IL-12的表达,观察依达拉奉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L-1β、IL-8和IL-12表达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L-1β、IL-8和IL-1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并能有效调节血清中IL-1β、IL-8和IL-12的表达,进而调节微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4和IL-6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和36例正常人血清中IL-4和IL-6水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中IL-4和IL-6水平分别为45.0±12.6和48.4±18.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血清中IL-4和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及TNF-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62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IL-6及TNF-α水平和阳性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IL-6及TNF-α含量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同时重度患者高于轻度与中度患者,而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及TNF-α呈现升高的状态,且对严重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TNF—α、IL-1β、IL-6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TNF—α、IL-1β、IL-6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A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对照组40例及轻症胰腺炎(MAP)组39例、重症胰腺炎(SAP)组23例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结果:sAP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在人院第1、3、7天均高于MAP组及对照组(P〈0.01),MAP组在治疗后TNF-α、IL-1β、IL-6即下降,第7天下降至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组在治疗后第3天TNF-α、IL-1β、IL-6仍高于人院第1天(P〈0.01),第7天TNF-α、IL-1β、IL-6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至入院后第14天,血清中TNF—a、IL一1p、IL一6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AP、判断AP发展趋势及防止多器官衰竭的指标,控制炎性介质对降低SAP的死亡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三台县人民医院100例发病72 h 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d 口服,连用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 检测两组患者血清 IL-6水平,并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14 d 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 IL-6降低不明显(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 IL-6水平,从而改善其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血清IL-18、TNF—α、IL-10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健康对照组50例,轻症胰腺炎组(MAP)56例,重症胰腺炎(SAP)组患者22例。所有AP患者均在入院后第1、3、7天清晨空腹采血样测血清TL-10、TNF—α、IL—18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进比较。⑧结果SAP、MAP组IL-18、TNF—α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SAP组比MAP组升高,第1、3天有差别(P〈0.05),第7天两组间无差别(P〉0.05)。MAP组的IL-10在第1天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SAP组的IL-10在第1天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第7天比正常对照组、MAP组明显降低(P〈0.05)。④结论IL-18、IL-10、TNF—α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的过程,可作为早期评估胰腺炎症程度的指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炎症反应尤其是炎症小体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脑梗死的起始、梗死后损伤的进展和恢复.本研究主要探讨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y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IL-8和IL-18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IL-8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中大梗死灶组和中梗死灶组两个亚组血清Hcy、IL-8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小梗死灶组(P<0.01),Hcy与IL-8和IL-18呈明显正相关(r=0.593 6,0.625 3P,<0.01)。结论 Hcy、IL-8和IL-18与急性脑梗死进展有关,检测其含量,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丁苯酞治疗,研究组(49例)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治疗14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TNF-α和IL-1水平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研究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两项指标的临床研究意义.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试验组)和门诊体检结果 健康者98例(对照组),检测其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指标,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同对照组健康者对比,试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C-反应蛋白的检验指标显著增高(P<0.05),试验组患者不同时间检验结果 相互比较,发病第3日两项指标结果 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值(P<0.05);试验组中脑梗死程度高的患者,其指标值显著高于程度较轻患者的指标值(P<0.05).结论 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8指标,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和其预后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