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124例急诊危重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选择传统经验方法评估病情与转运、观察组选择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各62例。比较两组安全转运率、转运交接合格率、转运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安全转运率、转运交接合格率、转运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的转运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MEWS的转运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至检查室、手术室、介入室、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5% vs. 13.79%,χ2=3.940,P=0.047);干预后,两组护理人员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TDI-CV)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护理人员的CTDI-CV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方式、安全性、操作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MEWS的转运管理模式能够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modified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MPEWS) 在急诊预检分诊及病情分级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室就诊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要求现场采集相关数据, 急诊分诊护士对就诊患儿进行MPEWS评分, 医师就诊按5级病情分级法对患儿进行病情评估和分级, 寻求MPEWS评分值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联度.结果 MPEWS评分与病情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 (rs=-0.630, P<0.001) , MPEWS评分越高, 病情分级等级越低, 病情严重程度更高.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 曲线下面积0.996, 90%可信区间为0.9930.999 (P<0.05) , 说明MPEWS评分对重症患儿的判断有统计学意义.最佳临界值为4.5分, 此时敏感度为96.0%, 特异度为99.9%.结论 MPEWS评分对急诊预检分诊及评估儿科急诊患者病情、及时识别危重患儿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分级干预在重症肺炎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邓州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18例重症肺炎患儿,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MEWS分级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转运及口头交接方法的84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的856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并发症、家属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单纯性转运路途时间分别为检查科室(11.54±3.61)min、治疗性科室(7.38±2.65)min、重症监护室(14.78±3.81)min、普通病房(13.35±3.46)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交接患者滞留时间分别为普通病房(3.96±1.45)min、治疗性科室(3.92±1.37)min、重症监护室(4.29±1.23)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等待时间(2.27±1.1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运用于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评估上,并与使用前比较,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使用后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明显低于使用前,科室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应用于危重病人转运评估有助于提高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正>急诊危重患者常因检查、手术、转科等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转运过程中可能因为患者病情、仪器设备准备不充分、药物反应、医务人员抢救应急能力、沟通等诸多因素引起安全隐患[1]。患者安全是一切医疗、护理活动的基本目标[2],因此做好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对安全隐患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将安全集中在预防上,积极主动地控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危害[3]是降低转运风险的重要前提。护理工作者正  相似文献   

8.
李冰鹤  李高英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66-1268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对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患者198例,2018年6月—2019年2月常规转运的9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19年12月分级转运的10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院内转运用时...  相似文献   

9.
李凤英 《当代医学》2014,(20):124-12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80例ICU危重患者为基础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96例ICU危重患者为改进组,改进组在转运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危重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病情恶化情况。结果基础组转运时间为(28.73±3.35)min,改进组为(26.4±2.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P〈0.05);基础组各种不良事件坠床(11.25%)、静脉通路中断(11.25%)、管道阻塞或脱管(15.00%)、供氧中断(10.00%)、心率改变(15.00%)、呕吐或气管堵塞(12.50%)和医疗纠纷(7.50%)发生率均高于改进组,分别为2.08%、3.13%、5.21%、2.08%、4.17%、3.13%和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血氧饱和度降低(18.75%)、血压升高或降低21(26.25%)、心律失常19(23.75%)、休克4(5.00%)和其他类别14(17.50%)病情恶化比例均高于改进组,分别为4.17%、8.33%、5.21%、0%和3.13%。结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原因及管理措施。方法分析患者转运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结果因护理责任性、沟通不力、评估不到位、医源性因素及转运制度不完善等方面而影响了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结论对于患者需重视转运中的风险因素,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集束化干预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其中2015年1-3月院内转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015年4-6月的院内转运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转运策略.以5%的比例随机抽样,抽样结果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6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病情因素、流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干预可以减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阳煤集团总医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危重患者转运,并不断细化完善。2009年通过对RICU182例危重患者转运,危重病人转运临床路径的应用,可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提高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色块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将202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11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分级色块管理模式进行转运。对比两组患者在检查物品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和转院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查物品准备时间(4.25±0.42)分、转运时间(18.17±3.26)分;对照组物品准备时间(8.76±1.05)分、转运时间(28.45±7.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分级色块管理模式基于病情的准确评估,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及转运物资,提高了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了与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杨筱敏  李雪梅 《医学综述》2014,20(19):3626-3628
目的研究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危重患者94例(院内转运178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呼吸机转运组和呼吸气囊转运组,跟踪记录转运过程中患者各项体征变化。结果 94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脑梗死和肺衰竭,分别为23例和19例,其余依次为癌症晚期、重低氧血症、脑出血及脑部外伤患者;呼吸机转运组转运成功率(91.01%)显著高于气囊转运组(68.54%)(χ2=7.47,P<0.05);呼吸气囊转运组患者转运前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转运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5、14.069,P<0.05),而呼吸机转运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524、1.352,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较好,成功转运率较高,且患者呼吸及心率平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收治的全部需要院内转运的424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院内转运平均用时为29.1 min,其中<20分钟有329例(77.6%);途中发生意外6例(1.42%);患者或其家属对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比较满意有421例,满意度达99.3%。结论:急诊收治危重患者通常要在院内转运,转运途中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缩短院内转运用时,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呼吸机转运危重儿童1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儿童评分法(PCIS)在呼吸机转运危重儿童中的应用及不同病种在转运前后评分比较.方法 所有病例在到达时和作预处理后作评分,分别统计3个评分组(~90分,~80分,<70分例数及病死率.统计疾病顺位表前3位(重症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病毒性脑炎)转运前、转运后3个评分组例数,以及各路程段(<100 km,100~200 km,>200 km的转运例数及病死率.统计重症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病毒性脑炎3组在途中作气道护理的例数和出现心跳骤停例数.结果 3个评分组(~90分,~80分,<70分的病死率分别是4.6%,13.5%,33.3%,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到达时3个评分组分别是70例,43例,23例,预处理后是87例,37例,12例,~90分组和<70分组例数在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肺炎(42例)组和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20例)组在转运前、转运后评分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病毒性脑炎(17例)组在转运前3个评分组例数是10例,5例,2例,转运后分别是6例,4例,7例,<70分组例数在转运前、转运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个转运路程段(<100 km,100~200 km,>200 km)病死率分别是10.1%,7.3%,12.5%,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途中作气道护理例数,重症肺炎组20例,先心并肺炎组8例,病毒性脑炎组2例,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途中出现心跳骤停例数,重症肺炎组和先心并肺炎组均为0,病毒性脑炎组2例,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呼吸机转运危重儿童中,评分越低,病死率越高,病死率与转运路程无直接相关.有效的预处理能提高危重评分.病毒性脑炎组转运后评分下降,<70分极危重儿比例增加,途中出现心跳骤停风险较大,对危重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呼吸机转运需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分析从急诊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科室危重患者280例,将2012年1-6月采取常规方式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7-12月采取预见性护理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及平均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2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1例,胃管脱出1例。对照组意外事件15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2例,供氧中断3例,胃管及输液管脱出4例,气管插管移位2例,血管活性药滴速不匀导致血压波动3例,送错科室1例。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82.14%,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19.7±1.8)分钟短于对照组(27.4±2.8)分钟。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效、安全的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以提高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通过方便性抽样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流程再造前转运患者500例和2011年3月流程再造后转运患者500例,对实施流程再造前后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患者及家属对转运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流程再造后所测得的患者意外发生率(0.2%)低于流程再造前,患者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98.2%)也高于再造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造后的转运流程更符合高效、安全的标准,有效提高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院内转运时急诊科危重的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2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的25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分析两组不同院内转运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