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S3M)制备高介电常数聚丙烯/钛酸钡复合材料。当钛酸钡体积分数φBaTiO3=0.50时,体系的介电常数由纯聚丙烯的2.3增加到108.7(1 kHz)。复合材料断面的SEM照片显示,粒径约100 nm的钛酸钡粒子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复合粉体的SEM、TGA和FT-IR分析表明固相剪切碾磨产生的强大剪切、挤压、摩擦等作用在聚合物相引起多种复杂的物理及化学变化,聚合物粒径变小,粒子比表面积增大,表面能大幅增加,与具有较高表面活性的钛酸钡粒子形成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铬铝钛氮复合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磁控溅射涂层作为钛与瓷间的中间层,增强钛/瓷结合强度的可行性。方法 对钛试件表面采用4种不同方法(磨光、磨光后磁控溅射CrTiA1N梯度涂层、喷砂、喷砂后磁控溅射CrTiA1N复合涂层)处理后,测试钛试件表面硬度及涂层厚度,对表面进行Duceratin瓷粉烧结。根据ISO 9693标准,对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进行测试,并对钛/瓷结合界面和瓷剥脱面进行SEM/EDS观察与分析。结果 磨光组和喷砂组涂层处理厚度一致.涂层处理可使钛表面硬度显著提高;磨光涂层组钛/Duceratin瓷结合强度显著大于磨光空白组(P〈0.01),喷砂涂层组钛/瓷结合强度和喷砂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喷砂空白组、喷砂涂层组钛/瓷结合强度显著大于磨光涂层组(P〈0.05)。磨光空白组钛瓷界面可见连续且较宽的裂隙;磨光涂层组可见钛瓷结合较好,界面散在不连续的点块状裂隙;喷砂空白组钛瓷界面结合较好,无明显裂隙;喷砂涂层组钛瓷结合良好,钛表面凸凹不平,与瓷相互嵌合。结论 钛表面磁控溅射CrTiAlN梯度涂层在光滑钛表面可有效地提高钛/瓷结合强度,磁控溅射涂层是一种有前景的钛瓷界面中间层。  相似文献   

3.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表面活性剂(TRS)、聚合物(HPAM)及离子强度三种因素共存时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共存时,在实验条件下,石油磺酸盐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为非常显著性因子,离子强度及聚合物为非显著性因子。石油磺酸盐的存在使油水界面张力显著降低,而聚合物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较小,离子强度的降低则使油水界面张力明显升高,但离子强度的改变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程度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在复合驱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矿化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苯乙烯与丁二烯及含C==C硅烷的嵌段共聚偶联剂。采用该嵌段共聚物对玻璃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玻璃纤堆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采用嵌段共聚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粘结,其界面改性效果优于普通小分子偶联剂;嵌段共聚偶联剂的分子结构对界面粘结有影响,采用适当的嵌段长度,可获得较好的界面粘结;在基体树脂中加入功能化聚丙烯。可改善复合体系的界面粘结;基体树脂分子链较长或流动性好、粘度低,有利于基体与歼堆的的界面粘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补瓷修复体缺损时瓷表面处理技术处理后的瓷表面、修补过的瓷与复合树脂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在VeraBond合金铸造帽状物表面烤CeramcoⅡ瓷,用暴力造成冠的切端缺损,分组处理后用Z100树脂修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界面和表面。结果:酸蚀后的瓷表面呈现峰窝状多孔结构,复合树脂突伸入这些孔中,两者在界面处形成紧密的机械锁结。结论:修补前对缺损区及其邻近区域的瓷表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玻纤增强聚丙烯(PP)的界面粘结,分别用B301或硅烷偶联剂对玻纤表面进行了处理,用过氧化物和顺丁烯二酸酐对PP进行了改性。经处理和改性后,PP/GF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提高,对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结构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效果的影响。 方法 制备MSCs和SIS,将MSCs以不同浓度、不同接种次数与SIS复合,比较复合浓度、复合次数及复合时间对复合效果的影响。SIS用不同预湿方法处理后,将MSCs以2个浓度接种于预湿方法处理后的SIS上,比较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复合效果的影响。 结果 MSCs以2×106/mL与新法预处理的SIS复合后黏附率最高。MSCs与SIS复合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SIS黏膜面有较多细胞附着,浆膜面几乎无细胞附着。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附着在SIS表面,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状,细胞表面可见颗粒状物及微绒毛。 结论 采用新的预湿方法,MSCs以2×106/mL的浓度与SIS复合1 d后用于移植,复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氮化钛镀膜对钴铬合金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为临床上氮化钛镀膜技术应用于钴铬合金支架修复体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对钴铬合金试件进行等离子渗氮后,应用磁控溅射沉积方法在其表面沉积TiN薄膜,测量其表面显微硬度、耐磨性能和膜基结合强度。结果钴铬合金表面经过渗镀复合处理后,其表面显微硬度显著性提高,在不同载荷下钴铬合金的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明显减少,膜基结合力较大。结论渗镀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并提高钴铬合金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条件下钛瓷界面的形态学特征及钛、硅氧等元素的扩散情况.方法 在纯钛表面用8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烧结Ti-Bond瓷粉,其中预氧化按不同温度分为:300℃、400℃、500℃、600℃4组,自然氧化按不同时间分为:5min、15min、2h、24h4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检测界面形貌及元素扩散情况。结果 500℃预氧化组、600℃预氧化组扫描电镜图片观察到钛瓷结合处钛基体表面的裂缝及剥离面,电子探针检测发现界面处各元素呈梯度分布,硅、氧元素分布的梯度与钛元素相反。结论 裂缝及剥离面的出现说明了钛瓷分离的部位及钛氧层的脆性。不同表面处理各组元素扩散宽度不同,但难于准确测量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的纯钛种植体表面形貌对牙龈软组织界面的影响,寻找一种有利于牙龈软组织附着的种植体颈部表面形貌。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使纯钛金属种植体形成4种表面,即酸蚀组(AE组)纳米表面、电化学腐蚀1和2组(ECE1和ECE2组)的微米表面、电化学腐蚀加酸蚀组(ECA组)的微米-纳米表面,并以光滑组(S组)光滑表面作为对照,将5种试件即刻植于犬下颌骨中,术后20 d及3个月分别处死各组犬,制作标本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结合界面的情况。结果:各组犬牙龈上皮与种植体表面连接紧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未见上皮组织残留。S组胶原纤维平行黏附于种植体表面,与种植体表面大部分开裂分离,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残留胶原纤维较少;其他各组胶原纤维均垂直扎向种植体表面,牙龈组织面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复杂的微米-纳米镶嵌结构,与种植体表面开裂较少;ECE2组和 ECA组去除软组织后种植体表面残留的胶原纤维多于AE组和ECE1组。结论: 通过电化学方法处理得到的微米和微米-纳米表面的种植体可明显改善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表面的黏附。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由基水溶液共聚法制备了水溶性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腈共聚物。对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尿素用量、聚合物浓度、电解质浓度、剪切速率、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物溶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水溶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稠作用及耐温抗盐抗剪切等性能。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采用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多元醇及多元酸为引发剂,以溶液法制备星型聚乳酸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引发剂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及DS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溶液法合成星型聚乳酸是可行的,但与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星型聚乳酸的方法相比,溶液法在产物结构和分子量控制上并不十分有效,由于反应受到多官能团核引发剂空间位阻和反应概率的影响,聚乳酸产物的结构除星型结构外也同时存在大量的线型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焦亚硫酸钠与盐酸-L-半胱氨酸这两种稳定剂在延缓抗坏血酸注射液变色中的作用。盐酸-L-半胱氨酸能延缓2-酮-L-古洛糖酸的降解速率,也能与丙酮醛发生化学反应,延缓丙酮醛的变色速率;焦亚硫酸钠可能改变了丙酮醛的聚合方式而延缓丙酮醛的变色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两种稳定剂延缓抗坏血酸注射液变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用分步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两种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共混物[P(BA-HEMA-AA)/P(MMA-HEMA-AA)A],制成无皂水溶胶,加入交联剂配成涂料。两种共聚物既可相互贯穿缠结,又可通过交联剂交联,使涂膜同时具有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扭辫分析法(TBA)考察了涂膜的动态力学性能,表明涂膜具有IPN结构,并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O-溴化壳聚糖(CS-Br)为大分子引发剂,Cu(I)Br为催化剂,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合成了壳聚糖 O-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CS-O-POEGMA),用原位核磁研究了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OEGMA)在不同聚合条件下的聚合反应动力 学。结果表明:随着介质pH的降低,配体发生质子化,导致聚合速率下降;在缓冲溶液中,随着CS-Br浓度的升高,反应过程中体系发生凝胶 化;pH=5.0的介质中,CS-Br中溴代异丁酸的取代度对反应动力学基本无影响,表明该介质中壳聚糖分子链较舒展,反应可控性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由基接枝聚合法,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制备聚乳酸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对接枝共聚物进行氯化,制备表面含卤胺基团的抗菌聚乳酸高分子材料。考察了丙烯酰胺含量、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等对接枝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溶液浇铸法,制备抗菌聚乳酸薄膜,并对薄膜的抗菌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卤胺接枝聚乳酸对大肠杆菌抗菌性能明显。  相似文献   

17.
研完了用固相缩聚方法提高全芳液晶聚酯的分子量。以2,6-萘二甲酸,对/间羟基苯甲酸、双酚类单体为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低聚物,再以固相反应制备共聚酯。通过对共聚酯熔融指数的变化,探讨固相缩聚中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效应,共聚酯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与固相缩聚反应速率的关系;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固相缩聚对聚酯结晶性的影响。得出全芳聚酯固相缩聚过程是一个由化学反应为主要控制,继而转化到物理扩散为主要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以环已烷作稀释剂,n-BuLi引发α-甲基苯乙烯阴离子平衡聚合动力学和反应历程,获得了单量体和缔合体引发α-甲基苯乙烯聚合的增长反应速度常数和解聚反应速度常数及相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某企业聚合反应工艺的改进,原有温控系统无法满足其对聚合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提出的高精度、升温平缓的控制要求。为了满足工艺要求,对该聚合反应温度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有效地探索,采取了三项有效的控制策略与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苏媚  刘涛 《医学教育探索》2015,28(3):294-301
以二硫化二异丙基黄原酸酯(DIP)为链转移剂前驱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合成了低数均分子量(Mn < 1.0×104)和窄分子量分布(Mw/Mn < 1.5)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PVAc的结构与分子量。结果表明:溶剂类型、引发剂浓度、链转移剂浓度和聚合反应温度对醋酸乙烯酯RAFT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及可控/"活性"特征有重要影响。在相同条件下,溶剂极性较大的四氢呋喃对PVAc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可控性要优于极性较小的苯溶剂;聚合速率及产物分子量分布均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大DIP的浓度,聚合速率降低,聚合过程的可控性变好;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加快,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