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陈春莲 《河北医学》2012,18(7):953-954
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应用阿托伐他汀的关系.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不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脂联素(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IMT显著降低,而对照组的无变化;斑块检出率方面,实验组由治疗前的51.61%下降至29.03%,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由53.12%上升至59.37%,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实验组的APN浓度显著提高,hs-CRP和 IL-6的浓度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显著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并且增加血清中脂联素的浓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8水平的影响。方法 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及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连用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期间血脂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两组血清hs-CRP和IL-6、8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调节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慢性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张晓玲 《吉林医学》2014,(20):4433-44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110例无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IMT及血脂、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IMT、血清hs-CRP、TG、LDL及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G、LDL、TC水平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CRP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可显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01-160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5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睡前服用,1次/d。50例正常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治疗时间12周。检测治疗前后2组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等因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组的血糖和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降脂和降糖治疗后血糖与血脂显著下降(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组各炎症因子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炎症因子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存在炎症状态,阿托伐他汀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和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血脂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调脂的作用。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血脂康组,服药前及服药后12周测定血脂。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及血脂康均能明显降低甘油三酯TG(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P<0.01),胆固醇CH0,两药均能升高HDL-C,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降LDL-C作用优于血脂康。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54-1656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20mg和40mg)的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一周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PR)、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的影响。方法:对住院确诊为ACS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B组为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mg/d;C组为常规治疗加加阿托伐他汀40mg/d;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治疗一周后分别测定血清hsCPR、TNF-a及血脂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浆hsCRP、TNF-a浓度明显高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一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hsCRP、TNF-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作用更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TNF-a水平呈正相关(r=0.07,P<0.01),hsCRP和TNF-a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7d后,可明显降低hsCPR、TNF-a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60例UAP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IL-6及hsCRP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IL-6、hsCRP水平为(21.88±6.35)pg/L、(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以及阿托伐他汀长期治疗逆转IMT的效果。方法将116例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随访观察1年,测定治疗前后患者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_(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IMT。结果 (1)经过1年的干预治疗后,治疗组的MMP-9及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IMT与年龄、治疗后TC及MMP-9的下降值显著相关(β分别为0.008、0.051和0.09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IMT主要受年龄、TC、MMP-9的影响;阿托伐他汀可通过调脂、降低MMP-9水平逆转IMT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低脂膳食基础上,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B组服用洛伐他汀20mg,均每日1次,疗程6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服药6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TC、TG、LDL-C均显著下降(P<0.01),HDL-C均明显上升(P<0.05),但以A组更为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均为高效、安全的降脂药物,但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白介素-6(IL-6)及血清超敏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确诊的T2DM患者201例,按IMT分为IMT增厚组(IMT>0.9 mm)99例及IM T正常组(IM T<0.9 mm )102例,均采集空腹血标本,测定血清IL-6及hs-CRP。使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各组受试者的颈动脉IM T。【结果】①在T2DM 受试者中,IM T增厚组IL-6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IM T 正常组( P <0.01)。②在IM T增厚组,IL-6及hs-CRP均与IM T呈正相关( r分别为0.73和0.78,P<0.01),在IM T正常组,IL-6及hs-CRP与IM T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0.62和0.59,P <0.01);将 T2DM 患者作为一个整体, IL-6与hs-CRP也存在相关性( r为0.66,P <0.01)。【结论】IL-6及hs-CRP与 T2DM 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消痰化瘀方对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服用消痰化瘀中药,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服药24周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hs-CRP和ICAM-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颈动脉IMT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血清ICAM-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痰化瘀方具有显著的抗AS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MM组血清IL-16、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临床分期增加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患者血清中IL-6与hsCRP呈正相关(γ=0.546,P〈0.01),与TNF—α亦呈正相关(1=0.711,P〈0.01),TNF—α与hsCRP呈正相关(γ=0.568,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t=9.770,3.448,18.390),而治疗无效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检测可用于MM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及Gemin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 20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冠状动脉狭窄<50%组(Ⅰ组,n=78)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组(Ⅱ组,n=126),并选择冠状动脉正常的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Ⅲ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受试者血清APN和hsCRP水平,并计算Gemini积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APN、hsCRP水平及Gemini积分的差异,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Ⅱ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Gemini积分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APN水平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Gemini积分显著高于Ⅲ组,APN水平显著低于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PN水平与hsCRP水平和Gemini积分均呈负相关(r1=-0.512 7,r2=-0.432 6,P<0.05);Gemini积分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4.138 2,P<0.05)。结论血清APN和hsCRP水平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并与Gemini积分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和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2例AMI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LGF和血浆APN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T(cTnT)。结果:AMI患者在<6h、12h、24h采血,PLGF水平在6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开始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明显升高,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N水平在6h内即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显著降低,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PLGF水平与Mb、APN无相关性(P>0.05),与cTnT呈正相关(r=0.67,P<0.05);APN与Mb呈负相关(P<0.05)。结论:PLGF及APN分别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PLGF和APN有利于对AMI早期心肌坏死程度的评估及危险终末事件发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HiP感染与2型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2型糖尿病患者281例为DM组,健康体检者86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HP的感染率,并根据HP感染情况将DM分为感染亚组与末感染亚组,比较2个亚组血糖、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炎性因子,探讨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DM患者HP阳性率为85.4%(240/281).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7.7%(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患者均存存血脂代谢异常,其中HP感染亚组较末感染亚组显著(P<0.05);健康对照组、未感染亚组及感染亚组IMT、CRP、IL-6及IL-8依次升高,IL-10依次降低(P均<0.05)。2型糖尿病患者IMT与CRP(r=0.62,P=0.016)、IL-6(r=0.57,P=0.022)及IL-8(r=0.64,P=0.007)均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r=-0.56,P=0.017)。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对HP易感,HP持续感染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陈楚纯 《海南医学》2014,25(6):810-8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72h、1周及1个月血脂、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N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开始两组Ala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P〈0.05),治疗后72h研究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阴显降低(P〈0.05),治疗72h、1周、1个月研究组血清APN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研究组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其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α(LPα)以及血浆保护性因子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CSF的患者98例,患者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强化组各49例,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 1/晚;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 1/晚。观察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高敏血浆C反应蛋白及脂蛋白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血浆炎性因子hs-CRP和LPα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保护性因子APN水平较前明显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血浆炎性因子hs-CRP及LPα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保护性因子APN水平较前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CSF患者血浆hs-CRP及LPα水平,升高血浆保护性因子APN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