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5世代选育结果,0-4世代群体有效含量6.93,13.44,11.42,7.45,10.76,2-4世代群体近交系数9.18%,22.50%,35.22%,4世代3-7月龄体重9.60,12.47,16.40,20.26,35.54kg,4世代初产仔数8.64头,初生重0.55kg,3世代二产10.60头,0.56kg。巴马小型猪近交程度较高,毛色理想并趋于整齐,矮小体型及多产等,主要特性遗传性稳定,已达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广西巴马小型猪体外循环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西巴马小型猪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方法选用小型猪12头,随机分为两组(n=6)。实验组:在心包外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阻断带建立体外循环;对照组:在心包内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阻断带建立体外循环。结果两组建立体外循环所需的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所用的时间短;两组的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进的广西巴马小型猪体外循环建立方法所需的时间更短,是一种更快捷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广西巴马小型猪作为国内小型猪主要品种之一,具有遗传性稳定、多产、体重较小、体表多覆白毛等特征,组织器官及生化指标与人类相似,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猪的心脏解剖与生理特点与人类高度相似,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研究中,在我国,巴马小型猪被用来构建心肌缺血、卵圆孔未闭等心血管疾病模型;猪具有杂食性及与人相似的脂质代谢,可用于研究内分泌疾病,巴马小型猪已用于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及其遗传易感性、并发症的防治研究等;巴马小型猪的消化系统与人类相似,利用此特点已建立阻塞性慢性胰腺炎、结肠穿孔、胆肠吻合等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巴马小型猪除头、尾外,体表覆以白毛,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皮肤创伤、烧伤修复等的理想动物;小型猪的牙齿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口裂大,可作为口腔医学研究中的理想动物,巴马小型猪已用来建立牙髓坏死模型及对上颌扩弓方式的研究;类似人的解剖、生理、病理使其成为较为适合的异种移植供体。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已用巴马小型猪分别建立了肝脏、脾脏、股动、静脉出血及头颈恶性肿瘤放疗后的腮腺损伤动物模型以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及机制。  相似文献   

4.
广西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香猪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DNA指纹分析的方法研究广西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猪的遗传背景。方法 采用ECL核酸直接标记和检测系统 ,以HRP标记JL 0 2多位点小卫星探针 ,对广西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猪基因组DNA的HinfⅠ或HaeⅢ酶切DNA片段进行Southern杂交 ,以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获得了清晰可辨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DNA指纹图。结果 广西巴马小型猪大于 2kb的HinfⅠ和HaeⅢ酶切DNA指纹图带数为 11 7和 2 4 5 ;贵州小型猪大于 2kb的HinfⅠ和HaeⅢ酶切DNA指纹图带数则为 15 8和 17 6。另外 ,广西巴马小型猪HinfⅠ和HaeⅢ酶切产生的不同个体DNA指纹的相似系数分别为 0 5 4± 0 0 7和 0 5 5± 0 0 8;而贵州小型猪则分别为 0 5 3± 0 0 4和 0 5 3± 0 0 7。结论 该探针适用于这两种猪的DNA指纹分析 ,不同酶切产生的DNA指纹图带数不同 ,但不同个体间相似系数的分析结果一致。同时说明这两种猪具有相当程度的种质均质性 ,符合封闭群动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广西巴马小型猪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广西大学王爱德等从1 987年至今历经1 7年,以广西巴马香猪作为原始材料,采用闭锁纯繁近交方式,选育出1 6世代适于实验用的、优异小型猪封闭群品系———广西巴马小型猪。1 987年底笔者从广西巴马县,将巴马香猪2头公、1 4头母作为零世代、原始基础群,引入原广西农学院牧试站内,进行“实验用小型猪的选育”的有关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资助项目)。1 994年经项目鉴定专家组同意,将选育的实验用小型猪品系定名为“广西巴马小型猪”(GuangxiBA MAMini Pig) ,简称“巴马小型猪”。选育目标:体型尽量小;两头乌毛色整齐或白…  相似文献   

6.
Zhang SJ  Zhai WL  Song Y  Shi JH  Li Z  Li J  Chen 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44-1248
目的探讨脑死亡状态对巴马小型猪肝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巴马小型猪15只,随机分脑死亡组(B组)、灯盏花素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只。用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建模成功后,B组不行其他处理;P组分别于初次确认脑死亡后1、12h时灯盏花素按2.5mg/k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C组仅开颅麻醉维持。脑死亡3、6、12、18和24h取血清测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6水平。取脑死亡后6、12和24h点肝组织行HE染色并免疫组化法测蛋白激酶Cα(PKCα)的表达水平并RT PCR法测PKCαmRNA的变化,12、24h点肝组织观察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初次判定巴马小型猪脑死亡后12、18和24h:ALT水平C组分别为33.0±6.7、29.0±1.6和(36.6±5.6)U/L,B组分别为141.8±9.1、191.4±10.9和(238.6±10.4)U/L,P组分别为91.0±4.9、131.6±6.4和(175.6±7.0)U/L;AST水平C组分别为27.4±3.9、29.8±1.6和(29.2±3.4)U/L;B组分别为91.4±8.1、126.6±5.5和(184.4±5.4)U/L;组分别为59.2±6.1、86.8±5.5和(146.2±6.4)U/L;B组血清ALT、AST水平随着脑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明显高于C组,P组两者水平亦升高,但升高幅度较B组低。炎症介质在首次判定脑死亡后3、6、12、18和24h的IL1β水平,C组分别为5.91±0.17、5.91±0.10、6.06±0.12、6.08±0.12和(6.10±0.15)pg/ml,B组分别为8.26±0.21、9.17±0.08、10.30±0.11、12.53±0.35和(16.37±0.16)pg/ml,P组分别为7.75±0.12、8.08±0.11、9.25±0.21、11.44±0.19和(15.43±0.36)pg/ml;IL6水平C组分别为17.35±0.59、18.04±0.23、17.99±0.83、17.77±1.05和(17.62±0.67)pg/ml,B组分别为29.50±1.92、37.92±1.69、46.32±1.70、56.62±1.95和(66.68±2.11)pg/ml,P组分别为21.27±1.05、23.65±1.09、31.46±1.91、37.60±1.75和45.16±1.9pg/ml;TNFα水平,C组分别为14.94±0.36、15.03±0.49、14.71±0.46、14.66±0.31和(14.64±0.63)pg/ml,B组分别为19.45±0.16、21.76±0.25、24.31±0.20、27.65±0.27和(31.35±0.16)pg/ml,P组分别为18.45±0.11、20.21±0.41、23.41±0.32、26.17±0.21和(28.36±0.20)pg/ml;B组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随着脑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明显高于C组,P组三者水平亦升高,但升高幅度较B组低。6、12和24h的肝细胞中PKCα蛋白表达水平,C组分别为0.0887±0.0113、0.0950±0.0284和0.0994±0.0113,B组分别为0.1508±0.0108、0.3811±0.0382和0.6209±0.0312,P组分别为0.1091±0.0292、0.1284±0.0142和0.2995±0.0276;6、12和24h肝细胞中PKCαmRNA表达水平,C组分别为5782±594、5501±423和5729±533,B组分别为26789±3059、32877±5526和39869±6548,P组分别为24027±5012、20409±4793和14307±3786。PKCα蛋白在C组肝细胞表达在胞浆内,仅见少量阳性细胞,B组6h可见肝脏中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组PKCα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较B组低。3脑死亡后肝脏中PKCαmRNA的变化与PKCα蛋白变化趋势相同。肝脏光镜及电镜下肝脏损伤变化B组明显重于C组,P组在脑死亡后12h仅出现细胞水肿。结论脑死亡状态下肝脏出现功能与形态学的损伤性变化;PKCα可能参与了这种损伤机制,灯盏花素能够抑制动物肝脏中PKC-α的活化,灯盏花素处理可以减轻肝脏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7.
AFLP技术用于巴马小型猪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巴马小型猪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用与接头对应的10条AFLP引物,扩增经PstⅠ酶切且与接头连接的17头巴马小型猪的基因组DNA,用从Internet网上下载的软件RAPD 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104个AFLP标记,单引物得到的标记数在3~20个之间,巴马小型猪群体内的相似系数为0.903(0.791~0.982)。其多态性位点的比率为29.8%;总的等位基因数为136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31个,基因型数为119,平均每个位点的基因型数为1.41。结论 该实验为评价巴马小型猪遗传多样性的多寡提供了相关的参数,准确评价尚待和普通猪对比研究后确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自有资源巴马小型猪群,完成了疫病净化,建立了无特定病原体巴马小型猪实验猪群。制定了饲育标准、实验猪遗传学检测标准和微生物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制订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无特定病原体猪微生物学监测技术规范》,对建立的猪群进行了遗传学和微生物质量控制。建立了猪瘟病毒(CSFV)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巴马小型猪感染模型。扩增了巴马小型猪重要细胞因子及固有免疫相关的重要分子,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明巴马小型猪可以代替家猪进行猪病感染实验。目前建立的猪群已广泛应用在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圆环病毒等猪重要疫病防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实现了共享利用。本项目的完成解决了实验用猪瓶颈问题,提升了动物疫病研究水平,提供了新型实验动物,实现了优质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加速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推动了农业实验动物的行业进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及观察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正常比较组织学。方法取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种动物的皮肤组织学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1.SD大鼠的毛囊成簇分布,平均3~9成群,而巴马小型猪的毛囊较稀少;2.SD大鼠表皮较薄,没有透明层,基底细胞缺乏异质性,真皮与表皮连接面平坦,没有皮钉;而在巴马小型猪皮肤表皮和真皮连接区,有上下交错的表皮皮钉和真皮乳头;3.SD大鼠的真皮结构相对松散,真皮血管系统不发达,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真皮网织层和乳头层交界的地方,水平分布着很多的浅表小静脉和小动脉丛,这种血管分布的方式与人类皮肤中的血管分布极为类似;4.SD大鼠的汗腺只局限于足垫的皮肤,汗腺上皮只有一种细胞类型,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导管短而弯曲,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汗腺是顶泌汗腺,分布于真皮和脂肪相接的真皮深层,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盘曲成团。腺细胞呈立方形或扁平,胞核圆形或长梭形。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毛囊上段。  相似文献   

10.
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肝脏功能和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死亡状态下肝脏功能和形态的变化.方法: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等分为脑死亡组和对照组.脑死亡组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通过呼吸、循环支持维持脑死亡状态24 h;对照组维持麻醉24 h,不建立脑死亡模型.分别测定脑死亡后3 h、6 h、12 h、18 h和24 h各组动物血清中ALT、AST水平,并与对照组相应时点比较.观察各时点肝脏组织学变化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死亡组12 h、18 h、24 h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点和脑死亡组前一时点(P均<0.05).脑死亡组12 h可见肝细胞轻度浊肿,胞浆疏松化,12 h电镜发现肝细胞内出现轻微线粒体肿胀,24 h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甚至线粒体部分膜溶解、内质网扩张呈池状等改变.对照组光镜及电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脑死亡状态导致肝脏出现功能和形态的损伤性变化,随着脑死亡维持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1.
Vc-獭兔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Vc-獭免染色体核型与G-带核型。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片和染色体G-分带技术,对Vc-Ⅰ系、Vc-Ⅱ系獭免的染色体组型、G-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Vc-Ⅰ系、Vc-Ⅱ系獭兔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4,即2n=44,21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常染色体分为4组:A组,1~8号,为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9~11号,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C组,12~17号,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D组,18~21号,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端着丝点染色体。Vc-獭兔的公兔染色体组型为44,XY。G-带核型表明:Vc-Ⅰ系、Ⅱ系免的染色体G-带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法,以及染色体G-分带和银染技术,对日本大耳白兔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耳白兔核型为:2n=44,18m+7sm+10st+9t;染色体G-带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于12、14和20号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单个细胞染色体银染颗粒范围为1~6个,平均2.93个。  相似文献   

13.
AAALAC执行主席来京讲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4-12月龄巴马小型猪(♂20,♀30)的24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巴马小型猪血液生理指标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多数项目不同月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并有近半数项目随月龄的增长呈减少或增加的趋势,其余多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多数项目和普通猪相近似;血液生理指标中有14个项目和人类相近似,说明巴马小型猪和人类的生理特性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改变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诊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4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免疫表型分析,并评估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异常核型32例(67%),其中M3患者100%检出t(15;17),M2患者中t(8;21)多见,三体8在数目异常中最为常见.45例初诊AML患者中,共13例患者CD96 (28.9%)表达阳性,15例患者CD123 (33.3%)表达阳性,CD96及CD123与染色体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r=0.376,0.498,P<0.05).参与治疗的41例患者中首次治疗完全缓解率为46%,核型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首次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8%、43%、37%,其中参与治疗的8例t(15;17)M3患者首次完全缓解率为88%.结论 患者免疫表型与染色体核型具有较好相关性,相关检测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为45,XO个体性别分化。方法:收集3260例外周血和579例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26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49例被确诊为45,XO携带者,其社会性别和生殖系统均为女性;579例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先后发现2例45,XO的胎儿,孕妇知情后自愿引产,引产后发现第一例胎儿生殖系统为女性,第二例胎儿生殖系统为男性。结论:染色体核型为45,XO个体大部分分化为女性,但少数可能向男性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蒙古长爪沙鼠标准G带染色体的核型 ,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的背景数据。方法 雌、雄各 3只成熟长爪沙鼠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制片、镜下观察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随机计数 10 0个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确立长爪沙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 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 ,建立标准G带核型。结果 长爪沙鼠染色体数为二倍体 ,4 4条染色体 ,可划分A、B、C、D、E、F六组。中着丝点区域的 11对 ,主要分布A、C、E三组中 ;近中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B组中 ;端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D、F组中 ;x为第 6号中着丝点染色体 ,y为端着丝点的区域染色体大小在 14号与 15号染色体之间。结论 长爪沙鼠染色体为 2n =4 4 =2× 11m +2× 5sm +2× 5t+(x)m +(y)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染色体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重要性。方法:采用外周血培养及G带染色分析81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阳性率,统计不同就诊原因中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及临床意义。结果:816例染色体检查中,异常核型有44例,检出率为5.37%。其中与孕育疾病有关就诊的病例最多,占总检查人数的61.02%,染色体核型异常阳性率反而最低(4.61%)。由其他原因(体检,五官、皮肤和内科等疾病)就诊的占总检查人数的比率不高(9.07%),而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阳性率最高(8.10%)。从各类不同就诊原因的病人中共发现3例国际首报异常核型。结论:染色体检查不仅妇产科和优生优育专业重要,同时临床各部门都要重视染色体的检查、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在遗传咨询者中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取受检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制片,G显带处理、分析.结果:分析1 132例遗传咨询者核型,检出染色体异常76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71%.其中常染色体数目异常42例(占55.26%),性染色体异常17例(占22.37%),平衡易位7例(占9.21%),罗伯逊易位5例(占6.58%),倒位4例(占5.26%),缺失1例(占1.32%).结论: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以及生育异常与染色体异常有关,对这些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治疗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508例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8例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染色体分析,阐明染色体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作产前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将外周血在RPMIl640 80%加小牛血清20%的培养液中培养,作染色体G显带染色分析。结果:508例遗传咨询者中,发现异常核型45例,占8.86%,其中数目异常26例,占57.8%,结构异常19例,占42.2%。结论: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有关,而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仅做染色体检查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自然流的原因及流产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检查的意义.方法 应用长期培养法对60例早期自然流产的胎儿绒毛组织进行绒毛细胞培养,并对培养成功的绒毛细胞制备染色体及核型分析.结果 60例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中绒毛细胞培养成功56例(93.3%),56例中检出异常核型32例(57.1%),其中常染色体三体16例、多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